春节期间,由于起得晚,每日三餐改为了两顿。有天午后有点饿了,妻说:“那给你开个小灶吧。”“开小灶”三个字,将我拉回了几十年前的军营。
自从1976年12月穿上绿军装,就与“开小灶”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6月,我担任完新兵连新训班长后回归连队,当上了连部文书兼军械员,便接触和体验了“开小灶”的意趣,丰富了新知识,收获了新成长。
最初认知的“开小灶”,只是连部周日晚做点小吃、加点餐而已,但这在部队是有明令限制的,一般都是“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行。”
我所在部队是一支工程部队,在青藏线担负国防工程建设任务。那时,部队只休星期天。周日,上午10点、下午4点开两顿饭。连队干部因工作事务繁多,晚10点全连战士熄灯就寝后,往往要延迟一两小时才能休息,为填充饥肠辘辘的肚子,就要开开小灶。其实,当时的开小灶很简单,就是煮碗面条,或者包点饺子,远不是后来的机关干部小灶,更非时下的会所私房菜。所不同,我的连长、政治指导员、副连长都是河南籍,偏爱吃饺子,周日晚开小灶自然就做饺子多一些,我也就学会了擀面皮、捏饺子。
在吃小灶时,本人还出过洋相,现在提起,仍觉得脸烧。一个周日晚熄灯后,团政委来连队查岗,正好碰上连部在煮饺子,连长就请政委同餐,又让司务长开了个罐头,拿了瓶白酒。因政委是西北人,也喜欢吃饺子喝两杯,不但未批评连队干部,还“入乡随俗”了。饭桌上,我在给政委酒杯添酒时,一不留神倒溢了,“请政委拱一下”便脱口而出。这句话音量并不高,但同餐的几人应都听到了。连长看了我一眼,随即端起那杯酒“给政委再敬一杯”解了围,我则尴尬地低下了头。“拱一下”,即嘴直接对住杯沿吸溜一口。这句话,几位连干部在平常喝水、喝酒时说得频次比较高,给我灌了不少耳音,我嘴上就少了把门的。送走政委后,连长当着其他干部和通信员的面,对我说:“猪才拱一下。”我更加无地自容了,脸火辣辣地烧到了脖子根。虽然大人未计小人过,却在我心里刻下了抹不去的印痕。如今回想当时青涩的囧境:“没文化,真可怕!”
人生苦短,岁月漫长。一些事经历了,才解“醍醐灌顶”之真味,吃一堑,方能长一智。
另,炊事班做病号饭,也叫开小灶。战士感冒或生其他病了,值班干部会通知炊事班为生病战士开小灶,每当生病战士吃到端到床前、热气腾腾的荷包蛋面条时,温暖的不仅是肠胃,更有激荡在心底的热流。
连队还专为信奉伊斯兰教的战士开了小灶,厨具分离,专人操作,充分尊重清真民族的风俗习惯。
味蕾深处,还有一次非常之普通的开小灶,却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应是个冬天的周日晚上,我们三位同乡战友,在看管连队菜窖的同乡战友处玩扑克牌,晚9时许,一战友喊:肚子饿了,有啥吃的没?看菜窖的战友回应,他到菜窖取棵大白菜来。随后,掰开白菜嫩叶,放进了班里打饭的铝盆里,加水加盐加花椒,上电炉煮熟后,几人吃的津津有味,捞的干干净净。当年,青藏线部队的生活确实艰苦了点,但从未影响“战斗集体”的士气和斗志。
开小灶除了“吃”的本意外,也衍生到了学习训练施工中。为帮助文化程度低的战士,连首长要求“给他们开个小灶”;为规范拉训练后腿战士的动作,排长给班长说“要给他开小灶”;为提高施工技能,班长在班务会上安排老兵“给xxx、xxx多开小灶”。这种“开小灶”,就是部队经常性开展的“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即利用休息时间,单个教练,不让一个战士掉队。
这种经常性地互帮活动,其实在刚入伍的新兵连,就已经开始了。
如对学历低的战士,安排文化程度高的战士为其“开小灶”,辅导学习文化知识、部队条令条例,帮助写家信,甚至帮助写情书。本人就曾根据几名同年识字少的战友口述,执笔给其父母写信、给其对象传情,对方回信后也会帮着读信。在军营这个大家庭里,战友之间是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同学一部条令、同练一个动作、同举一杆旗的手足兄弟,互帮互学、共同成长,既是光荣传统,也是优良作风。
对军事训练中跟不上队或有痼癖动作的战士,指定军事动作要领掌握好的战士为“教练”,给其“开小灶”,按要领从分解动作做起,一步一动,一动一练,直至达到要求。这种情况常见于新兵训练中,大家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和自己的成长进步,“教练”因得到信任而不辞辛劳,“学员”为不落人后而虚心请教,以期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之目标。
部队整理内务时,将被子、皮大衣叠成豆腐块,紧急集合时规范打背包,这些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动作,看似简单,但为实现整齐划一,却无一不是通过“开小灶”提升技艺、达到标准的。这是对军人的基本要求,也彰显着部队的精神风貌和战斗力。
在施工中,仅土建连队涉及的专业工种就很多,如瓦工、抹灰工、木工、油漆工、玻璃工、架子工、发电工、机械工等,新兵无论学哪个工种,都得通过“开小灶”请教师傅,勤学苦练,方能掌握技能。我刚下老连队分在了瓦工班,同时分到一个班的新兵有五六个。施工中,新兵先是搬砖、和水泥,给砌墙的班长、师傅(军工)、老兵当下手,边看边学,一段时间后,班长选机灵点的上脚手架,放在老兵中间,跟着依线砌跑转,开始学中练,两头墙角有专业过硬的师傅和班长把关掌线。但要砌好跑转也不容易,因泵房墙面是清水墙(红砖、勾缝),即墙面平整、砌砖花形统一(一平一顶或两平一顶等)、压缝正中、灰缝均匀。砖要选平整的一边放在外面,右手提瓦刀上灰,左手放砖,双手配合,瓦刀轻敲砖面固定于平齐水平线;还应根据需要,掌握将砖用瓦刀砍成半砖、三分头、七分头的功夫,眼准手狠,一刀致胜。而且要跟上全班砌墙的速度。初学勾砖缝,要将灰浆用溜子(有长短之分,长的勾水平缝,短的勾立缝)勾于砖缝,达到平整、光洁、深浅一致。勾缝时,左手托灰板,右手拿溜子,两手配合进行。起初,灰浆就是不听指挥,怎么也勾不到砖缝里,时间稍一长,托灰板的手就发酸,直往下出溜,感觉比砌砖还要难。仅上述而言,既要眼手心并用,又要稳准实到位,方能达到标准。但要能达到技术要求,能与老兵同步,能在同年兵竞争中获优,没有捷径,唯有“开小灶”,不耻下问,偷偷加练,甚或只有一个字:练!千百次地练!往往都是“拉屎攥拳头,暗中较劲”。
因为,大家都铭记着一句话:练为战,不枉军装身上穿。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单为充饥开小灶,应已成了过去时。但回首一路走来的每一步,无论学习、工作,还是撰文、写作,但凡要有所突破,有所建树,都得经受“开小灶”的历练。还是古人说得够味:只有吃得一番苦,方能梅花扑鼻香。
2025.3.14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