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吴村那台手扶拖拉机

作者:王业沁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3320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0篇, 月稿:30

  这是一台非常普通的手扶拖拉机。它早已告别了五合大队、告别了吴村生产队、告别了五合的山区公路、告别了吴村的农田、告别了驾驶它的师傅,走进了废品收购站,走进了钢铁厂的熔炉,走进了废胎翻新厂,有了再生。然而,它与五合、与吴村、与山区的人民,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

  虽说是一台普通的手扶拖拉机,与它同批次出厂的“伙伴”们不在少数。但是,它对五合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在那激情燃烧的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广德也有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就是广德南部山区杨滩公社的五合大队。在解放战争期间,五合是新四军苏浙皖边区游击根据地,边区司令部曾经驻留吴村,杨滩公社第一个党支部于1948年春在吴村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五合大队两委一班人基本上是1948年前入党的“老革命”,在余明江和王学江两任书记的带领下,实行大队一级集体核算,修公路、建学校、建医院、架电线、开商铺、家家户户按广播装电灯、建茶厂、开办社队企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冲小田改大田,农村社员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6年版的《广德县志》上记载:“1973年1月14日,广德县在县城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84个‘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受到奖励”。大队后备干部徐远来代表五合人民,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县里的特别奖励:一台手扶拖拉机。在这个千人大会上县领导在会上号召全县农业学五合。

  会后,这台拖拉机披红戴花,在县农机站师傅的驾驶下,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南,过凤桥、行柏垫、到杨滩,驶进了五合。

  那年月的交通极不发达,省际、县际的公路基本上都是砂砾路,广德全县没有沥青路,除了到五合有条山区土公路外,全县多数公社都不通公路,更别说到大队了。 一路上,机头上缠绑的大红花,随着行驶的拖拉机,在215省道砂砾路上的颠簸下,左右摇晃,恰似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拖拉机拖斗四周围的大红绸布带,在行驶中,像庆祝胜利的红色战旗迎风飘扬;“突、突、突”的马达响声,像一首昂扬向上的战斗进行曲;参加会议的五合大队18名代表,在会议结束后,喜气洋洋地坐上了自己大队获奖的手扶拖拉机。七十年代初期,没有交通管制,拖拉机、货车带人都很正常。在徐远来的倡议下,合唱了《社会主义好》。他领唱,然后齐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第一段唱完以后,同志们意犹未尽,徐远来大声喊道我们再来第二段:“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江山人民保,人民江山坐得牢……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中国富强了”。拖拉机马达的“突、突、突”声,与大家齐唱的歌曲声,组成了特有“交响曲”,引起了马路两边人们的注目,尤其是在田野劳作的其他大队社员们的赞许和羡慕。王学江坐在拖斗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农村大队一级能够得到县里的这个大奖,只有五合啊。它代表的是荣光,是迈向农业机械化的起步,是全县的唯一。

  但是,随之而来的烦心事,又上了他的心头,保管、使用、谁驾驶,“我们要认真地呵护好使用好啊!”王书记心理这样想着。

  这是一台光荣的手扶拖拉机。油箱、机头马达在前,没有方向盘,生铁铸造的变速箱和两边的撑架,支起了手扶的驾驶台;方向定位在两边的手捏把上,左拐捏左刹,右拐捏右刹,油门在右捏把上,离合器在变速箱的中间,一根钢筋连接到交换挡,在左捏把上,有四个挡位,一个倒位挡,三个前进挡,拖斗的车刹在驾驶的右座位下,是脚刹;发动时离合器挂到空挡,左手在机头上把油门打开,右手用摇把顺时针快速摇动,启动以后,就可以坐到驾驶台,按照想要的速度,离合变速了。县里奖励时的配置就是主机和拖斗,能够正常的行驶和拉人运货。

  支部书记王学江住在吴村,主任余明江和妇女主任翟启兰住在吴村上面的杨家冲,大队会计也住在吴村。支委会议议定,这台拖拉机就放在吴村,由入党积极分子电工吴增杰驾驶并保管。随后,在吴村特地为这台拖拉机建造了土墙青瓦的“新家”。

  入住吴村后近一年时间,这台拖拉机,几乎就是大队的“专车”,接送干部到公社开会、创办社队企业,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培训,大队经理部商品的批发运输等,农用机变身了“运输车”,路上跑运输,总比在“田里干活”干净,轻松。但是,不按规定的程序要求操作,它偶尔也发点“小脾气”。1974年8月的一天,吴师傅准备到杨滩粮站拉运吴村猪场的喂猪饲料,在村中桐河桥边停下,村上准备上街购物的、走亲戚的五六个人,上了拖斗,还未行驶100米,左拐弯,方向刹捏的太紧未松把,一个急拐弯,拖拉机连人带机冲下了近2米高的河堤,掉入桐河中,前轮在水中,机头上的马达还在“突、突、突”地叫唤,吴师傅被摔下驾驶位,车斗上的人落入河滩水中,所幸无一人受伤,机器还能运转。王书记得知后,非常心疼,立即与章队长组织了村上青壮年劳力,把拖拉机从河中的一条坝梗上拉到了路上。然后,吴师傅又驾着它到杨滩去了。

  1975年以后,这台拖拉机虽然还在跑运输,但是,五合的双季稻在吴村全面种植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五合山区种植双季稻的成功经验已在全县推广,试验地就在吴村。抢收抢种的时间就在7月20号以后,到8月立秋前的十几天里,水牛耕耙耖的效率,显然来不及。于是,章队长想到了拖拉机,向大队报告以后,以大队的名义,在县农机站购置了机耕的器具。从此,这台拖拉机开进了农田,在“双抢”的日子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知识青年”的我,那段岁月正在吴村生产队担任植保员。拖拉机的轮胎换上了农用犁田的铁圈。一百余亩的水田,全部栽上双晚秧苗,吴师傅一个人力不从心。时间紧,任务重,秧苗必须在立秋前栽插好,否则,过了季节,影响晚稻的收成。生产队里能用的三头水牛全上阵,集中力量实行“阵地战”,收完早稻,立即灌水牛耕,机耙(拖拉机耙耖合一)平整后,即开始栽秧。机不停,昼夜连轴转,吴师傅哪能撑得住?我又成了吴师傅的替补。

  记得7月25日的那个夜晚,吴师傅已经一天一夜未合眼了,章队长通知我:“今晚你开(驾驶),让吴师傅休息。”是的,在这之前,我已经是吴师傅的下手了,他用餐小歇的时间就是我上机的。

  吃过早夜饭,拧着灌满柴油的塑料桶,来到新屋底头水坝田里(河坝水灌入的第一块农田),为了提高抢收抢种的工作效率,一般都是按水流,从高处到低处收割、耕田、耙耖、平整、栽秧。

  夜幕已经降临,村上离新屋底一里多地的路程,路边都是农田基本建设后,成块成片的大田。田野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挂在稻杆上,萤火虫在田间的稻谷中一闪一闪地发出亮晶晶的荧光,与天空中的星星交相映辉,仿佛置身在宇宙中。田中的稻香味扑鼻而来,与山中竹林树林的氧气,浑然一体,令人陶醉。

  来到田边,我把油箱加满,拿着摇把,左手打开油门,右手飞快地摇动了发动机,“突、突、突”机器发动了。与在路上行驶的驾驶座位不一样,耕耙田时的座位象一只大的铁勺,焊接在弯曲的弓形铁板条上,连接在座位下能转动耙田的铁齿轮边框上。坐上驾驶台,左手离合,右手送挡后,加油门,拖拉机在我的控制下开始“劳动”了。

  漫天的星斗,月亮躲到地球的后面去了。村上的人们进入了梦乡,只有我和这台拖拉机,还在田中“突、突、突”地转圈,水田中的青蛙偶尔发出“哇、哇”的叫声,田泥在水和齿轮的绞和下,稀释成泥浆。还有一块田已经犁好,等待耙耖。第一块田整好以后,已是后半夜一点了。我又把拖拉机驾到第二快田里,补充了一点柴油,困倦开始侵扰我。这时“突、突、突”的马达声对我来说好似催眠曲。但是,我不能大意,不能倦怠,田边就是桐河,如不留神,操作失误,拖拉机翻入河中,将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凌晨3点过后,村上开始有了说话声,栽秧的人们,陆陆续续到秧苗田里扯秧了。他们的谈话声让我的睡意全跑了,天明后他们还要下田栽秧,等着田呢。

  这时,东方开始泛白,启明星犹如夜空中闪耀的灵魂,在山村的天空熠熠发光,天就要亮了。

  我与吴村的这台拖拉机,在这个不眠之夜,将久久地定格在记忆里。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