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傣乡瑞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一只孔雀飞到了龙树上。啊,遍地花开朵朵香,蝴蝶展开花翅膀……”
这首歌叫《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原创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描写的是瑞丽风光,唱出了傣乡的风土人情,被选入“五四”以来100首中国优秀爱国歌曲,也被瑞丽定为市歌。
小时候,我就听过这首歌,也喜欢上了这首歌。因为这首歌,瑞丽成为我心中的向往。
瑞丽在中缅国界线上,三面与缅甸接壤。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个省邦交汇,地处祖国西南边境。
去瑞丽之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做了一番功课,知道这是一座千年古城,曾是滇越乘象园,勐卯古国和麓川王国,三国古都所在地,浸透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辉煌。
瑞丽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印证着万年的神话和亿年的传说,芒约新石器遗址的陶片,勐卯古都遗址的瓦砾,依稀还映照着远古的文明和三国古都的辉煌。
瑞丽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景色迷人,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花开四季,果结终年,到处都散发着鲜花硕果的芳香和奇石异宝的光芒,温润但不潮湿,热情但又带着绵软的清凉,有着大家闺秀的大方和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亲和与羞涩。
不仅这些,瑞丽还是五大文化的交汇地,有独特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珠宝文化、边关文化、抗战文化,是傣文化的发祥地,孔雀舞的故乡,有独特的景颇文化,著名的万人目瑙纵歌节,还有中缅胞波狂欢节。
因为远山足够远,而且高度宜人,瑞丽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大片大片广阔辽远的田野,将落日最后的辉煌吸收殆尽,在星夜降临前,每一阵风吹来,绿洲便奔腾在大地上。这样的画面,凝固,流动,我觉得极美。
瑞丽其实只是一座小城,山水相连,村寨相依,这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边境风情。瑞丽街头上,随处可见的是穿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们,他们与瑞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他们将粗犷与细腻毫无违和感地融合在一起,就好像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和傣族、德昂族、阿昌族这些个少数民族世代混居,几种文化的交融与依存、发展,呈现出多元的魅力。
迈步瑞丽小城,最吸引我的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傣家竹楼、缅式金塔、热带雨林、瑞丽江、独树成林。一江两国彩云飞,一城两国似翡翠、一族两国亲兄妹、一岛两国景色美,一街两国边贸会,一寨两国孔雀追;溪水环流嫩绿水,偎在山中环腰回,回龙山,映在江心诗舞绘;山抱水、水吻山,山山水水似翡翠……每一处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走在瑞丽的街头、乡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有人曾写过这样几句诗:小河很浅,窄处,仅仅两三米。我坐在小河边的石头上。我看到,一只中国的白鹭,没有办任何手续,堂而皇之地飞出国境,在缅甸的竹林中消失。
这诗虽短,却比较有趣,我就记住了。
在探寻瑞丽文脉时,上年纪的瑞丽人说,如今,许多传统的东西消失不见了,淡出了记忆。比如夕阳下,系着筒裙在江水里嬉戏的傣族少女少妇们,那油画一般动人的景色,和那些逝去的江水一起流成了历史,再不复见。那座看上去像百岁老人一样颤巍巍的竹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不见了。
一个老爷爷告诉我,过去,瑞丽很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瑞丽的繁华才一度达到了巅峰,国门打开了,瑞丽从最偏远狭滞的西南角忽然来了一个大转身,变成了面朝南亚、东南亚的大门。那些和他们肤色、长相不一样的人们蜂拥而入,带来了斯里兰卡五颜六色的宝石和缅甸绿莹莹的翡翠,摆在地上,放在简陋的铁皮米柜上,一时之间,商贾群至,成为中国最高调最昂贵的“地摊货”。小小的瑞丽瞬间蒸发出腾腾的热气,这些热气来自熙熙攘攘的人群,来自进口或出口的货物,来自热辣辣交换的财富。
耐人寻味的是,发财的大多是外地人,而本地人仍旧不紧不慢地生活着,丝毫没有因为自己脚下的生存资源被分了一杯羹而焦急上火,这就是瑞丽人。
究其原因,可能是瑞丽富庶的自然环境太好了,山和水,都同样养人。
满山满坡的野菜,龙胞衣、杜鹃、螃蟹尖、鸡枞、苦藤、刷把菜、鱼腥草、刺五加……没有化学污染,还多有药用之效。在动物保护法出台以前,这里满山跑的,麂子、马鹿、草豹子,还有那见了令人脊背发凉的各种蛇,都是当地人的美食。所以,在以前最艰苦的年代,瑞丽人的日子也过得很安稳。
现在来说说瑞丽的水吧。瑞丽的水流淌着山与山的血液,于生命起伏间,滚滚而下,穿山破谷,跌落平原,左右相逢,相约出境,远奔大洋。瑞丽的水,水滴林穿,浇灌着树与树的魂灵,滋养着鸟与鸟的羽翼,冲刷着兽与兽的足迹,万物在这里享受着天地的恩泽。瑞丽的水,既激流跌宕,又平和缓定,有着一泻千里的自由,又有着洞悉一切的安详。
据说,太阳之王和龙公主的爱恋带有阳光的承诺,使破壳而出的少女成了中国皇后,触地而裂的石头成了缅甸翡翠,遇水而生的男孩成了蒲甘始祖。此后,瑞丽之水流淌着过去与坚守,成为翡翠的流光,琥珀的照影,天堂的清泉,大地的溢彩,波浪冲刷着古老的崖壁,一浪又一浪,不见止歇。
从此,河与河之间有了依托,山与山之间有了期盼,岸与岸之间有了一脉相连,一水相依的“胞波”。瑞丽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是太阳神眷恋的目光,江上的碧波,片片均为龙公主柔情的鳞甲。
傣家小卜哨无疑是一道绝妙的风景。当地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我看了,觉得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在这里,我发现傣族妇女一般都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仪态万方。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S”形曲线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而景颇族女人们肩上闪闪的银泡和男子手中舞动着的长刀则另一番风韵。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一个个紧随,在韵律十足的西洋架子鼓节奏中走着永不交叉的路线,目瑙纵歌的经典一幕,就像其本身一样经典。所有的一切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无论是脸上得意洒脱的笑,高亢动人的歌,抑或那极富现代感的管弦乐队,凝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经过的人,体味那种特有的热情与畅快。
终于,夜幕降临,好客的瑞丽姑娘带我走进古老的村寨,体验这里的夜生活。她说,瑞丽的夜生活有异国风情,不同于内地,一般是晚上11点以后才开始,既可以吃天下美味佳肴,喝天下琼浆玉露,又可唱歌、跳舞、温泉晚浴、江边畅浴,欣赏傣戏,肯定能让我尽情享受到浪漫而闲适的生活,留下难忘的记忆。
我不会唱歌、跳舞,我只会听会看。那晚,我在村寨的天然氧吧里,听葫芦丝声、琴声、笛声、鼓声,声声催人醉;看返璞归真的孔雀舞,跳得那么诱人,跳得如进仙境。
傣戏是村寨里的重头戏。融汇了舞蹈、民歌、服饰、生活习俗、美术工艺、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成为傣家人喜闻乐观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几乎每一个村寨都有傣戏队,多的一个寨子就有几十个,而且都各有特点。
与传统的傣戏相比,现在的傣戏有了很多变化,更多的内容和主题紧贴生活,这让我能够欣然接受,认真观看。傣戏表演开始了,发现这就像一场歌舞晚会,每一个想一展歌喉的人都可以登台表演,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台上阵阵高歌,台下阵阵欢腾,每个人都一样的开心,都可以成为当晚的明星。
鼓是精神的凝聚,对于骁勇善战的傣族来说意义重大。从中延伸出的鼓文化又成为傣族的一个符号,它古朴无华,圆润而绚丽。当鼓手起舞打击时,身披傣家妇女亲手织绣而成的彩色鼓衣随势飞扬,甚是漂亮。鼓手们整齐排列,上演了一场绝对够劲儿的光邦表演。
鼓声响起,整个寨子都舞动起来,我的心一刻都不曾平静。鼓点节奏鲜明有力,灵活多变,嗡嗡作响,与心有了共鸣。几十个鼓同敲共擂,激越强烈,整齐划一,鼓点起落有致,天衣无缝,鼓手们边敲边舞,配合得十分完美默契,激荡着原始的热情和感动。
直到琴声渐息,鼓声停止,歌舞谢幕,天色渐明,我还如痴如醉,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