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郊,有一座古镇。岁月悠悠,时光的笔触在这方土地上,绘就了一幅古朴而深沉的长卷,它便是龙潭老街。
踏入老街,像是开启了一场与旧时光的温柔对谈。脚下的石板路,每一块都承载着五百余载的记忆。它们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如同古老的铜镜,映照着历史的斑驳光影。偶尔,石块间冒出几株嫩绿的青苔,怯生生地舒展着身姿,为这古朴的画面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街边的建筑,裹挟着明清遗风,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红瓦青砖,在日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是被岁月之手轻轻抚摸过;飞檐斗拱,宛如展翅欲飞的鹍鹏,虽历经风雨,却依旧保留着往昔的雄浑气魄。墙壁上,一道道裂痕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这是历史留下的密码,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
龙潭,曾是万里长江上的重要古渡,也是句容、江宁两县货物的集散地。原始的商贸活动在此蓬勃兴起,繁忙的水上运输穿梭不息,正是这些繁忙的景象,缔造了古镇龙谭昔日的辉煌。“江风吹来千帆动,云过霞飞又一景”,这诗句便是龙潭水上风光的真实写照。站在江边,仿佛能看到那千帆竞渡的热闹场景,商船往来,货物装卸,吆喝声、江涛声交织成一曲繁荣的乐章。江面上,船只如织,或扬帆起航,或缓缓靠岸,船上满载着各地的物资,为古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而天边的云霞,时而绚丽多彩,时而变幻莫测,与江面上的船只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画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龙潭还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龙潭战役。北伐战争时期,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孙传芳率16个师及混合旅的兵力,强行由龙潭渡江,迅速占领了龙潭火车站及周围重要高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李宗仁、何应钦和白崇禧分别率部从东南西三面夹击孙军。这场战争异常激烈,孙军背水一战,拼死抵抗,双方均伤亡残重。民国政府为纪念在这场战役中阵亡的将士,选址在龙潭黄龙山麓建立了会师亭,用以追悼亡灵。如今,会师亭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英雄们的丰碑,让后人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龙潭老街由青龙山、黄龙山和珠子山环抱。正如当代作家陆苇所描写的那样:“说到底,它是山,而不是龙,所谓青龙原是一座以石为骨的山,所谓黄龙原是一座以土为肉的山,既是山,便属于大地的肌肉群,因此它们便有了生机,便有了活力。”的确,龙潭的青龙山和黄龙山,虽不是传说中的巨龙,却有着山的雄浑与厚重。它们是大地的杰作,承载着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古镇的兴衰荣辱。龙潭镇,因为这两座山,有了四季不同的抒情,有了八方对水泥量的礼赞。
老街有许多历史文物与民间传说,构成了老街的神秘符号。《二龙争珠的传说》,两条龙为了争夺天上落下来的一颗珍珠,青龙争瞎了眼,黄龙争断了腰。《刀枪河的传说》,说的是宋朝末年,金兀术侵犯中原,被韩世忠围困黄天荡,多亏老农献计,土兵用刀枪挖了条河,引长江水得以逃脱。这些美丽的传说,是历代群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老街的文物有,定水石、三井、双井,有乾隆下江南的行宫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皆驻骅龙潭行宫。这座行宫,曾是皇家威严与荣耀的象征,如今虽繁华不再,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行宫里,雕梁画栋虽已褪去昔日的光彩,但精致的花纹、细腻的雕刻,仍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辉煌盛景。漫步其中,犹如听到宫廷的丝竹雅乐,看到乾隆皇帝身着龙袍,气宇轩昂地行走在宫殿之间。
农历三月十五的龙潭庙会,是老街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老街,空气中便弥漫着喜庆与欢乐的气息,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各种小吃摊前,香气四溢,让人唾涎欲滴。糖芋苗软糯香甜,桂花糖藕清香扑鼻,还有那热气腾腾的梅花糕,点缀着五颜六色的果脯,宛如盛开的梅花,让人不忍下口。杂耍艺人在街头表演着惊险剌激的节目,含火、耍刀、顶缸,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舞龙舞师的队伍更是热闹非凡,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栩栩如生;狮子则在绣球的引领下,左扑右闪,憨态可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摩肩接踵,欢声笑语回荡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
均益月饼,是老街人记忆中的甜蜜味道。每到中秋佳节,均益糕点店内便弥漫着浓都的麦香与果香。师傅们精心准备的陷料包裹在薄薄的面皮中,放入烤炉。不一会儿,一个个金黄酥脆、香气四溢的月饼便新鲜出炉。咬上一口,软糯的馅料在口中散开,香甜的味道瞬间弥漫整个口腔,让人回味无穷。益美的酱菜,也是老街餐桌上的常客。那碗鲜嫩爽口的黄瓜,鲜嫩多汁的萝卜,在秘制的酱料中浸泡数日,便染上了浓都的酱香。无论是搭配早餐的米粥,还是作为下饭的小菜,都让人食欲大增。
龙潭老街,它是岁月深处的一首老歌,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历史的脉膊;它是时光长河中的一幅画卷,每一抹色彩都描绘着生活的模样。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人文景观。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老街渐渐安静下来,好象又陷入了沉睡,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