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已有18个年头了,不知他在那边可好?每当想起我的父亲,心中就有一种无尽的思念,深深地怀念他在世时的点点滴滴。
1932年出生于贫困家庭的父亲,13岁跟随爷爷进煤窑挖煤。为躲避抓壮丁,他穿女人衣服,睡野外墓穴。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8岁英俊的父亲跟随区干队参加了革命,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周家区委书记等职。
他一生勤俭持家,廉洁奉公。
他热爱党,热爱事业。1962年他从周家区调任大竹县外贸采购站站长,后任县外贸局书记、局长等职。
到县外贸站后,白手起家,带领站内干部职工艰苦创业,让外贸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当时全县赫赫有名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企业。
企业的勃勃发展,他不骄傲自满,依然像家长一样掌管好企业发展的“银根”。企业发展,他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虽然不乱动企业一分资金,但他对职工的福利待遇一点都不会克扣,只要符合政策规定的职工年终奖、医药费、住院费、出差补助费全额报销照发,职工生病或家中困难,他都要带领单位领导去慰问看望,给予心灵抚慰。
目睹其他单位滥发各种福利和奖金,个别领导和职工私下向他提出要多给职工发放政策规定之外的奖金福利,被他一口拒绝。为此,他们为父亲取了“老抠书记”“傻瓜局长”的绰号。
个别职工带着烟酒到家里向他提出调换工作岗位,他严肃地答复:“经领导办公会议研究,根据全单位人员及家庭情况,不论人情,不搞特殊,合理布局安排。”事后,他强行要求职工拿回所带烟酒。
每逢传统节日,由单位出资,组织全体职工会餐。春节时,还要杀一头伙食团喂养的肥猪,大办宴席,组织职工和家属免费团年会餐。
春节放假,对山前山后交通不便的农村职工及家属,安排车辆接送。
1987年,在他的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外贸采购总值达到了9700多万元。经过审批在竹阳镇解放街、大同街修建了两处7层楼的外贸家属院,解决了职工挤住大房间的窘境,在大竹是金光耀眼,显赫全县。
大竹对外贸易局被评为全国外贸系统先进单位,父亲代表大竹到北京,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外贸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捧回了金光闪闪的奖杯和火红的锦旗,领回了获奖进口马自达面包车1辆。
父亲对单位、对事业、对家庭、对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爱。
在计划经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中兄弟姐妹6个,正是吃长饭的时候。要养活全家8口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维持过日。对我们更是严加管教,不许乱用一分钱。他省吃俭用,常穿补疤泛白的衣服,节省布票;少吃肉、多吃蔬菜和米饭,节省肉票;出差以一碗小面充饥,节省出差费供我们读书和吃穿。他从不会去贪、去占单位和私人利益。他常常教育我们说:“一个人,不贪公家金,不占私人银,夜晚睡得香,不怕鬼敲门。”
父亲说到了,也做到了。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他都以一个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在经费开支上,父亲是省了又省、抠了又抠。
在我读高中时的1978年,为了获得一把我喜爱的14元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二胡和一双上海生产的回力牌白色蓝球鞋,星期天、节假日,我放弃休息,用两个月时间去外贸仓库清扫2分钱1根装猪鬃的麻袋、清选1分钱1斤的白肋烟,挣得了25元辛苦费,高高兴兴地交给父亲去省城成都开会时,替我买回我心满意足且质优价廉的东西。
结果,父亲买了一把2元钱的二胡和一双1.50元的白色胶鞋回来应付我。
我接过父亲买回的“歪货”后,高兴劲一扫而光,哭笑不得。但迫于父亲的威严,我只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乖乖地又去辛苦两个月后,自己到县百货公司门市去挑选购买,才如愿以偿。
事后,细细想来,父亲也是为我们全家人生活着想而抠门节约。
在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上,他从不想方设法走后门通关系,为子女争取“铁饭碗”。为此,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很“抱怨”他。但父亲总是心平气和地解释说:“很多需要安排的都无法安排解决,我们就不要再去给政府增添麻烦了。靠自己的才能去挣饭碗,那才叫有出息。”
单位住房紧张时,父亲想到的是如何安排解决好无房职工的住宿问题,把条件好的住房让给其他领导和职工,自己居住在阴暗潮湿的洗澡房,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单位修建了新家属院楼房才搬进新房。
单位调涨工资,他首先想到的是困难职工,让他们先涨,自己省吃俭用也在所不惜。他总是给我们讲,他们比我们困难得多。
就这样,我的“抠门”父亲总是把利益和好处让给他人,自己带着一家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但他心里舒坦而踏实。好多看不过意的好心人都说父亲太笨太抠太老实了,他听后默不作声,一笑了之。
父亲的“抠门”和“笨拙”,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群众的赞许。《人民日报》记者还专程来大竹采访了他和单位的事迹,拍了父亲的肖像照,以《“三子”不要》为题,报道了父亲“不要房子、不要票子、不要儿子”的事迹;县委县政府及地区外贸授予父亲“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我们一家人也感到无上的荣光。
2007年12月,父亲因病仙逝,享年75岁。父亲虽然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了,但他诚实厚道、清白做人、两袖清风的品德,依然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长大后成为了遵章守纪、诚实厚道的有用之人。
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