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古镇纸店西行三公里有一个名叫程营的村子。村庄位于102省道和漯阜铁路以北宁洛高速以南,整座村庄几乎都是程姓人家。
这座三千余人的村落,自明朝弘治十八年从山东迁来,繁衍至今,名人辈出,历史底蕴丰厚,村庄自然景色宜人。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居环境的提升和打造,该村已经成为小镇的明星示范村。
从小镇出发,沿省道西行,在一片最繁华处右转,过桥北行,穿过漯阜铁路的涵洞,再前行50米,一个大大的写着“红色程营”的牌坊,告诉你这里就是有着500年历史的程营村。
走进程营村,扑面而来的都是红色文化的气息,这个村庄以红色文化打底,以解放战争期间曾作为后方军医院为宣传点,对整个村庄进行提升打造,营造了浓厚地红色爱国氛围,这其实有着必然的历史因素,这里毕竟也是著名爱国将领程长发中将的故居所在。
在村庄的大牌坊后现在修建有一处村史馆,只是目前村庄的党建综合活动中心正在建造中,这里就成了临时地村两委办公地方。虽然是村两委临时办公地点,但内部仍然以村史记载为主,一幅幅版面介绍了村庄的由来,红色文化的历史和村内名人先贤的成就贡献。
这座村史馆的建造,其实有着它不平常地历史意义,它是原关帝庙的遗址所在,其实说是遗址,也不太确切,毕竟在改建前,庙宇只剩下一间小小的房屋,与传说中的盛大辉煌无法相提并论。
据程氏族谱记载,这座关帝庙建于清代雍正九年,是程氏族人梦到关公点化而建,庙占地3亩6分,庙宇雕梁画栋巍巍壮观,香火曾极为旺盛,庙前立有孝德碑,上刻清乾隆二十二年修建完工。
按照程氏族谱记载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这座庙宇共费时26年建成,这样算来,这座关帝庙的辉煌庞大就可见一斑了。据说庙宇建成后,方圆百里的百姓来此烧香祭拜,成为远近百姓的信仰之所在。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庙宇庞大,房屋众多,被选为解放军的一座后方战地医院,这也是现在“红色程营”来源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为一座后方战地医院,这没有任何争议。据村内的一些老人讲这里曾经住过120余名从前方阵地归来的伤员病号,有100名伤好后又归队参加战斗,有26人牺牲在这个后方医院里,他们的遗体安葬在大坑南岸的庙地里,这里被群众成为“老八坟”。现在入村问一些年纪大的老人,说起来“老八坟”都有一堆的解放军养伤故事。建国后这些烈士的骨灰被迁移到沈丘县烈士陵园安葬,“老八坟”成了一份记忆,曾经的庙地被取土挖成大坑,一切仿佛都要沉入历史的塘底。
直到近年来,人居环境的大整治拉开了序幕,一切都在挖掘历史文化打造“一村一景”的浪潮中被重新走入程营人民的视野。但是很多的争议也由此而来。
最大的争议在于作为一个后方医院,当时收留的这些伤员究竟来自那场战役?程营的老人和程氏族谱上都记载为伤员来自“淮海战役”。可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以江苏徐州为中心开展的,距离程营所在的地方有300多公里,从300公里外运回战斗伤员,我感觉有点不太可能。于是我查找历史,看看在建国前有没有在纸店附近发生的解放战争。
果然我看到一段历史记载:1947年底,国民党被迫由全面防御改为分区防御。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开始转出大别山,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同陈粟、陈(赓)谢(富治)部队会师。1948年3月上旬,我军发动了洛阳战役,激战一周,首克洛阳。洛阳一打,牵动全局,国民党部队频繁调动。刘邓一看这是个机会,决定趁势发动阜阳战役,3月30日开始进攻阜阳城。国民党第十四绥靖区司令官李觉慌忙电告南京,蒋介石为防七十四师再次被歼,命多路国民党军救援阜阳。在这种情况下,阜阳战役打得十分艰苦激烈。
从这段历史记载中,给出了几个关键的信息,刘邓大军发动阜阳战役,战斗艰苦激烈,伤员较多,阜阳战役的主战场在阜阳附近,离程营村80多公里,这些都符合把站地医院设在程营的标准。另据考证,在离程营不远的另一个村庄赵腰庄村,曾经是阜阳战役的一个大型后方医院,而程营作为一个阜阳战役的一个辅助型的后方医院,我感觉更符合历史实际。
当然不论是“淮海战役”还是“阜阳战役”,程营人民为了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支援帮助这个战地医院,程营的很多族人付出了很大地贡献。而现在那个被称作“老八坟”的地方,被建成了一座红色文化公园,依托重新整治的大坑塘,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网红打卡地。
那个一直未命名的大坑塘,占地40余亩,原本已经成为村内的污水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成为全镇整治地重点工程,在重新清淤整理后,目前已经成为村内的重要水产养殖基地。塘内碧水悠悠、野鸭闲游,岸边小路环绕,花草葱茏。从岸边的红色文化亭里远远望去:碧水蓝天、水鸟潜游、波光粼粼,一副极美的画面,吸引很多人来此拍照,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另一个争议在与,整理坑塘时,挖出地残碑究竟是不是当年修庙时的孝德碑,还是记载战斗医院牺牲烈士的石碑,可惜的是这些石碑如今也找不到了,彻底地成为了疑案。
当然被称为“红色程营”不仅仅是这一个战地医院的原因,这里更是爱国将领程长发的故居所在。他出生在这里,直皖战争后,又在这里闲居了十年之久。
程长发,字其祥,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曾任北洋陆军排长,陆军速成学校教官,总统府侍卫武官,警卫军第一师营长。1915年任保定军校教育长。1917年任中国参战军第一师旅长。1922年任北京政府陆军第十师参谋长,后任浙沪联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浙江督军公署副参谋长等职,参加江浙战争。1946年7月31日授中将衔。
这位被程营人成为“程司令”的爱国将领,也是构建“红色程营”的一大主要因素。他不仅是程营人的骄傲,更是程营人励志的代表。这位最终被国民党授予中将军衔的爱国将领,却是自幼家境贫寒。16岁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考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进行学习。
12年后28岁的程长发担任保定军校教育长,在他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其中将军就有1600余人,在黄埔军校效力的有327人,最有名气的就是后来担任15集团军军长的陆军上将何柱国。
1917年8月,30岁的程长发任中国参战军第一师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1925年,38岁的程长发随着直皖战争中皖系兵败而解甲归田,再次回到老家程营闲赋。这一归家就是十余年的光景,他在程营老家一直关心着国事,教导自己的子侄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1938年8月,在陕北任国民党骑军二军(后改编为第15集团军)军长的何柱国部调到沈丘驻防,在何柱国的亲自拜访和邀请下,51岁的程长发再次出山,担任军部高参,全力帮助何柱国抗战,也正是他的协助下,让日军未能进入沈丘、项城之地。
村子的老人一直流传着当年何柱国亲临程营拜访“程司令”的往事。据说,何柱国将军到沈丘驻防后,专程骑马来程营看望拜访自己的老师程长发。行到离程营村二里地的时候就下马步行,到程长发住地草房前,连喊三声:“报告”!这位后来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口,等待着老师的回应,颇有当年程门立雪的风气。程长发听到门外的声音便应声到:“小何来了,请进吧!”何柱国进门后,打了个立正,又敬了军礼,并送上带来的礼物。并再三邀请程长发担任本部高参,共商抗日救国的大事以及安排部署对日的作战和防御方案。
在担任15集团军参谋期间,程长发协助何柱国分兵把守界首、阜阳、沈丘、项城以及涡阳、蒙城一带,有效阻挡了日军对这里的侵略。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很优待程长发将军,直到1952年程长发病重去世,被淮阳政府安葬在淮阳东约二里的地方。
遗憾的是,虽然这里是程长发将军的故乡,是他生长生活的地方,但是现在却没有了将军的故居,他当年闲赋期间住地茅草屋也不复存在了。
程营当然还是那个程营,但是红色程营却不是曾经的那个程营,这里有红色的人文历史,更有热切期待改变的新程营人,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程营人开始了新的创业发展。从种植业开始,程营人开始让西瓜成为小镇的支柱产业,“西瓜小镇”正是以程营人种植和引领打响的。而新兴的“羊肚菌”种植也是从程营村开始,进而向全镇扩展。红色程营正以日新月异地变化向小康村庄迈进,正是程营人的共同努力让这里变了模样,换了风景。
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