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山水安澜佛子岭

作者:伍凤麟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5193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0篇, 月稿:30

  “新中国第一坝”“亚洲第一坝”“远东第一高坝”……拥有众多“第一”头衔的佛子岭水库大坝,位于淮河一级支流东淠河源头、安徽省霍山县佛子岭镇境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治理淮河而兴建的第一批骨干工程。70多年来,在举世瞩目的淠史杭工程最上游,佛子岭大坝长虹卧波,呈现出一派壮美的风景,而这宏大景观的“背景”则是一幅更加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个号召,

  汇聚战天斗地的人民力量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历史上,淮河两岸千里沃野,物产丰饶,人们傍水而居,安祥富足。然而,自从12世纪“黄河夺淮”之后,淮河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入海口,近千年间淮河水患给两岸的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收到淮河水患的急电:“淮河中游水势仍在猛涨,估计可能超过1931年最高水位。”当得知水灾造成4000多万亩耕地被毁、1300多万人受灾时,他不禁流下了泪水。彼时,成立不到一年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百废待兴,又遭受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我国的鸭绿江边。面对内忧外患,毛泽东高瞻远瞩,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英雄气概,在国际上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国内治理淮河,根治水患,重建家园。当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次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佛子岭地处淠河上游,每年汛期时淠河一旦发生洪水,为害甚烈,在佛子岭修建水库成为治理淮河的一项重大工程。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吹响了伟大的号角,大别山麓、东淠河上,新中国根治水患的第一次大决战打响了。1951年10月,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由水利专家汪胡桢担任总指挥。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既没有修建大型水库的经验,也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机械,又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可谓是困难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汪胡桢、茅以升、钱令希、黄文熙、黄万里、张光斗、须恺、谷德振等国内顶尖专家纷纷来到佛子岭。他们白天仔细勘察,夜晚就在茅草棚里召开会议讨论技术,经反复论证,最终大胆创新,决定建设厚度小、跨度大、阻力小、用料省的新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1952年5月,解放军第二十七军九十师受命整体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这支部队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了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这支英雄部队开赴佛子岭,以撼天震地之壮举,积极投入共和国的建设事业。

  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奔赴治淮战场,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云集佛子岭,当地群众更是热情高涨奋勇向前。在水库大坝的工地上,工程技术人员呕心呖血进行科学设计,工人农民肩挑背扛干得热火朝天,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战天斗地。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物质资料极端匮乏的年代,佛子岭工地采取了边工作边学习交流的方法,有问题就学习研究,学懂了就干。建设者们白天工作,晚上到指挥部的会议室里上课。墙上挂一块小黑板,自己带个小板听课记笔记。在建设过程中,发明创造技术4000多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1952年12月下旬,《安徽日报》刊文称“佛子岭水库技术学习班”为“佛子岭大学”,是一个建在工地上的技术夜校。据统计,在参与佛子岭水库建设的人员中,先后产生了多位院士以及一大批专家和优秀水利工作者,成为后来三门峡、丹江口、葛洲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骨干。

  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量,让佛子岭大坝迅速拔地而起,仅历时2年10个月便竣工了。1954年11月5日清晨8时30分,佛子岭沸腾了,水库工地上鞭炮齐鸣,大喇叭里播报竣工典礼大会开始。随即,水库职工和当地群众共计一万余人排成长长的游行队伍,载歌载舞,人人手持彩旗,由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兼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汪胡桢引队出发,从西岸登上坝顶。远远望去,游行队伍宛如一条欢腾的长龙,盘旋坝上坝下,两岸群众欢声雷动,热闹非凡。

  从此,佛子岭大坝犹如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大坝长510米,由20个垛21个拱组成,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总库容5亿立方米,高山平湖,水天相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8个遒劲恢弘的毛泽东手迹镶嵌在坝体上,昭示着党中央根治水患、造福于民的信心和决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精神。防洪蓄水,灌溉发电,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新中国自主设计、自行建设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大坝一举成名,响誉中外。

  “三个五万”,

  彰显霍山人民的牺牲奉献

  霍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这里有“三个五万”的无私奉献史:革命时期,5万多霍山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为建设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大水库,5万多霍山儿女成为库区移民,5万多亩耕地良田被淹没。

  佛子岭位于大别山腹地,交通不便。工程施工时,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建设大军没有安营扎寨的住处……种种严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指挥部本着节约资金和时间的原则,决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大别山中盛产的毛竹与松木,建造草屋以供居住。当地百姓就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纷纷上山砍下毛竹和松杉木,用竹筏沿淠河送到佛子岭工地,把新割的稻草、新编的芦席用牛马大车拉到工地,竹木工匠也主动来到佛子岭日夜不停地帮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排排草屋错落有致,银行、新华书店、邮局、饮食店、杂货铺先后设立,一个热闹繁华的“小城市”建起来了,水库建设大军一到工地就有了住处。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通往佛子岭的公路也很快通车。人民力量造就了“佛子岭速度”,为大坝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11月,水库移民被提上日程。霍山县成立移民委员会,具体负责搬迁工作。按照安徽省委确定的“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互助合作,就近迁移安置,扩大山区生产,解决长远生计”的方针,移民委员会用半个月的时间,向搬迁群众做思想宣传工作,让群众明白“一户搬万户安乐,个人小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道理。祖祖辈辈背山面水、沿河而居的霍山人民,又一次发扬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搬离故土,到更深的山里拓荒开地,重建家园。

  移民的田地成为淹没区后,他们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佛子岭水库养鱼维持生计,并且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湖边的渔家乐大量兴起,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看风景,尝鱼鲜,品美酒,佛子岭成功创建4A旅游景区,移民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直以来,霍山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这片青山绿水。早在2001年,霍山县就在全国较早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的发展理念;2011年,县“十二五”规划将“生态立县”提升为首位战略;同年7月,霍山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成为全国第四个、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生态县。佛子岭的一湖碧水,不仅滋润着下游660万亩的良田,还是六安、合肥人民的“大水缸”。为守好“大水缸”,护好“放心水”,2013年,霍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上亿元专项经费,将佛子岭、磨子潭两座水库中的数千亩水上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将在水上生活几十年的渔民全部安置上岸,湖边的渔家乐也逐一迁出。水库移民二次搬迁,再一次为顾全大局作出了牺牲。

  多年的坚守,使得山更青、水更绿。如今的霍山被誉为“天然氧吧”“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与优质资源的叠加,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涵养了深厚的底气。

  三封回信,

  诉说党群一心的鱼水深情

  1954年6月30日,佛子岭水库同时收到两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回信:一封是写给佛子岭水库全体功臣、模范工作者的;另一封是写给霍山县佛子岭水库职工子女小学全体同学的。一时间,佛子岭沸腾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荣耀之中。

  当时,佛子岭水库正处在争分夺秒、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建设工人日夜奋战,比奉献比进度,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为进一步鼓舞士气激发干劲,佛子岭水库指挥部表彰了一批模范工作者。1954年6月9日,这批劳模给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汇报佛子岭水库的建设情况并表明了一定要把水库修好的决心。

  毛泽东主席收到信后,委托中央办公厅及时写了回信。回信中说:“六月九日写给毛主席的信收到了,谢谢你们的盛意。你们和全体职工一起,在佛子岭水库的建筑工程中,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了各种困难,胜利地将拱垛全部浇筑到顶,因而荣膺功臣和模范工作者的称号,向你们致热烈地(的)祝贺。希望你们继续和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学习和创造先进的工作经验,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为实现你们所提出的保证而努力。”

  为了解决参与水库建设的干部、民工、军人、工程技术人员等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霍山县专门设立了“农工子女小学”。孩子们目睹父辈响应伟大号召,为建设新中国而夜以继日艰苦奋战的情景,满怀对毛主席的热爱、对新中国未来的憧憬,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两张他们的照片,请到工地采访的《安徽日报》记者转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表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建设新中国。不久,孩子们也收到来自北京的回信,回信说:“由安徽日报社转给毛主席的信和照片二张都收到了。谢谢你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以便将来很好地为祖国服务,为生产服务。兹寄主席的照片一张,请你们留作纪念。祝你们进步。”落款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1954年6月30日”。

  收到这两封回信,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爱和激励,鼓舞着参与佛子岭水库建设的每一个人,他们更加拼命苦干,立志早日建成佛子岭水库。

  毛泽东也始终牵挂着佛子岭水库建设,1953年10月,他派遣机要秘书徐业夫到佛子岭调研。徐业夫是安徽霍山人,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近40年,深受倚重。徐业夫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深入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和乡村的田间地头,了解水库建设和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佛子岭的农民因水库建设减少了耕地之后,不等不靠,为促进生产发展,自觉成立“互助组”,并办起了“大林社”,有力地推动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徐业夫回到北京后,把所见所闻写成调研报告呈送毛泽东。“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安徽佛子岭水库所在的一个乡,全是山地,纵横几十里,就办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合作社。”在《大社的优越性》按语中,毛泽东把佛子岭山区办“大社”的经验,作为典型推荐给全国。

  “大林社”的经验得到中央肯定后,农民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佛子岭水库锁住了洪水猛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何表达对党的爱戴,一直是当地群众心中的夙愿。霍山黄芽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名茶,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1973年5月,佛子岭公社的群众将精心制作的黄芽新茶寄到北京,请毛泽东品尝,借以表达对毛泽东主席、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当年9月,佛子岭人民又一次收到了来自北京中南海的回信。

  信中说:“你们于1973年5月送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黄芽茶8斤已收到,谢谢你们!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历来教导,和中央关于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们切实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中央的规定办事,今后不要再送礼。现将送来的东西折价48元寄给你们,请查收。”

  这3封来自中南海的回信,暖暖寄语,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佛子岭的真情关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牵挂,跃然纸上。这些回信,照见了人民领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群众谋幸福,不占群众一针一线的崇高情怀和清廉本色。

  一篇课文,

  掀起到佛子岭去的热潮

  佛子岭水库大坝从开工到竣工期间,数以万计建设者的干劲热情和家国情怀召唤着四面八方的关注者,到佛子岭去成为一股时代的潮流,一大批文艺大家纷沓而来。上海作家靳以,第一时间赶往工地,采访写作了著名的《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到佛子岭去》文章入选1958年的初中语文课本。诗人田间、白朗,小说家陈登科,画家吴作人、关山月,京剧大师周信芳、李玉茹,评剧名家新凤霞等,深入到水库工地采访和创作,油画作品《佛子岭水库》、长篇小说《移山记》、电影剧本《水库》等一大批反映水库建设的艺术瑰宝,同佛子岭大坝一起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历久弥新。

  佛子岭水库建成后,先后接待了朱德、刘伯承、谭震林、陆定一、万里、李葆华、张劲夫、康克清、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视察和70多个国家外宾的参观访问。如今,佛子岭水库已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4A级旅游风景区……每年有数十万名游客慕名而来,看大国工程,赏生态美景,忆如火岁月,感受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无限魅力。

  淠河缓缓流淌,流经之处,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江淮大地处处展现人水和谐、幸福和美的画卷。高大巍峨的佛子岭大坝,不仅是共和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也是一座文化丰碑、精神丰碑。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