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风拂面,柳绿桃红杏花白,春花竟放,又是一年春满人间。
清明,祭祀先人先祖,上敬下孝,道与德的文化传承。
从古至今,每到清明时节,上至国家公祭华夏炎黄二帝和对国有功之人,下至黎民百姓家祭先祖,皆在传承“德”与“孝”的传统文化。
华夏文化文明传承几千年,引领着炎黄子孙一次次的进步,一次次走向文明,走向繁荣。
祭祖,对后辈的教育必不可少。乌鸦反噗,羊羔跪乳,动物皆有谢恩之灵性,何况人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灵性动物,更应该懂得敬畏先祖,跪父母养育之恩。年少不知父母恩,年长欲敬人不在,泪水湿襟心中痛,思念亲人血之情。莫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的父母去世早,做为儿女的我们,心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成报答,敬孝时间短,思念却拉的更长,那根思亲的念想深深刺痛着心。
自从父母先后去世,看到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心中就会溅起涟漪,揪心的痛,眼含泪水。想起父母在世时的点点滴滴的生活,想起父母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关心关爱,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情,未成敬孝却阴阳相隔。喊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音,想父念母痛于心,越想越难过,欲哭无泪,泪流于心啊!
每当祭祀的日子回到老家,走向坟茔好似看到父母,心中“有喜有悲”。喜,是终于回到老家见到了坟丘,可以祭拜父母,说说家里所发生的事情。悲,是阴阳相隔,交流再无人答话,只凭心的感应。摆放祭品,水酒撒地敬父母在天之灵,点燃清香纸钱,清烟飘飘盘旋上升,黑蝴蝶上下飞舞,带去我想念的心语,心中才有了一点点的安慰。
疫情三年,封住了祭拜的道路,困住了前往坟茔的脚步,却挡不住思念的心。
常以拙诗拙文抒发对父母血亲之情,释放对父母思念的心绪,缓解心中怀念的悲伤。
年龄增长,年轮增加,应是平稳安居之龄,却因事情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生活。坟茔祭祀父母,却因种种原因未成行,心有愧父母,坟前少了跪谢之人。不孝的儿子以清香水酒供品,只能在家中祭奠父母的养育之恩。
今年,我又来到廊坊暂时生活,又因种种原因在清明时节,又一次难回老家,又一次不能到坟前跪谢。想家乡、想父母只在梦中出现,那景那人是那么的清晰,那根思念又揪着我的心,再无睡意,又一次失眠。
深夜,静悄悄。月光从窗帘的缝隙中透到床前,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日描写思乡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时此景虽不是秋天,我的心思也与诗句吻合,表达了我的心境。于是,在安静的深夜写拙诗两首记录情感。
梦回蔚州城
壶流河畔蔚州城
乡景留心深感情
梦境所居华庭院
友邻可亲笑言声
思念父母
清明节日祭先祖
身处廊城未跪恩
感谢爸妈精抚育
赋诗敬孝表心真
清明不能回老家祭祀父母,心有遗憾,我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就在我身边,从未远行。有一颗敬孝之心,父母永远在心中。
注:华庭院,所指我曾居住过的蔚州城水云华庭小区。廊城,所指暂居的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