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我又想起了我最亲爱的婆婆(注:“婆婆”即奶奶,四川方言)。
每每念及婆婆一手将我带大,而我却没有兑现许下的诺言,便心生歉疚……
我的婆婆王代珍,皮肤白皙,个子高挑,年近九十,背也不驼。婆婆出生于殷实的地主家庭。据父亲说,曾祖父很有远见,曾把舅公(婆婆的弟弟)送到文翁学堂念书,在当时的小镇,如此重视子女读书,着实了不起。
婆婆很羡慕舅公能读书,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不可能得到同等对待。正因如此,婆婆幼时对读书一事满怀向往。每逢舅公念书时,婆婆就静静地坐在他身旁,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认真地听。凭借年轻、有心且记性好,婆婆居然不知不觉记住了很多《增广贤文》《三百千》中的经典名句。
她说自己吃了没念书的亏,再也不想让小孙女没文化。所以闲暇时,兴致来了,她就会大段大段地背书给我听。如今忆起,识字不多却眼里泛光的她,还真有几分读书人的模样。
我小时候是婆婆带大的。老年人常常一边做家务一边念书:“人之初,性本善”,或者“昔时贤文,诲汝谆谆”……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这样的场景:在民风淳朴的小镇,在静静的夜晚,我们婆孙俩坐在烛光摇曳的饭桌旁,慈爱的婆婆认真地背书给我听。不知不觉地,我竟然也对《增广》《三百千》耳熟能详。有时候,婆婆还教我背九九乘法表,或者教我画个蝴蝶什么的。回想起年少时的旧时光,幸福和美好依然在心中荡漾。
婆婆还常常对我说:“现在你们女娃娃可以读书了,条件这么好,一定要努力学习,一定要考到大城市去,多长见识;你不仅要看书,还要读报。尤其是头版头条,报纸下面的小字也不能放过。”婆婆俨然一副专家的神情,想想真是有趣又好笑。婆婆简直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婆婆不仅教我背书,更多的是教我如何做人,她对我的人生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最爱的婆婆,特别善良,特别心软,总是怜惜他人,乐善好施。
小时候,父亲远在广东工作,母亲在医院上班,十分忙碌。母亲上有老,下有小,单位和家里的事情让她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辛苦极了。婆婆对孝顺善良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帮着妈妈做饭、收拾家务。
婆婆对街邻友善,对陌生人也很善良。那时我们住在妈妈工作的家属大院。当她得知有些陌生婆婆或孃孃临近中午还没看完病,甚至还饿着肚子时,心软的她常常会好心地留她们到我们家吃点东西,让客人打个间,顺便送一把面、塞一个饼给她们 。婆婆说她一辈子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也有儿女远在他乡,所以真的心疼她们忍饥挨饿,不忍心看到她们受苦受累。
是啊,婆婆时常牵挂着远在他乡的大伯父一家和两位孃孃全家。我和婆婆在家时,常常看见她怅然若失地望着门外,悠悠地朝着大山那边眺望,我知道她又在习惯性地思念远方的子女和孙辈了。现在想想,那时交通极不发达,思亲而不得见,对这位裹过脚、步履蹒跚且年近八旬的慈母而言,该是多么大的心灵折磨啊。
当然,老年人通常也只能无奈地自言自语:“我的儿女们,妈没什么本事,别怪我哦。天遥路远,我不能都帮到你们。你们多担待些哈。愿老天爷保佑你们每家每户都顺顺遂遂,健康平安……”至今忆起,婆婆其言也切,其情也真。
我最爱的婆婆,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婆婆做的饭菜香喷喷的,十分可口。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做土豆烩四季豆时(那时只能加一点点半肥瘦的五花肉),总爱在蔬菜周围贴上一圈锅边馍馍,那馍馍闻起来香,嚼起来脆。通常饭菜还没上桌,馍馍已被垂涎三尺的小馋猫们一抢而光。这时,婆婆常常一脸幸福地看着我们,说道:“下次婆婆给乖孙多做些,吃个够哦。”
我的婆婆不仅饭菜做得好吃,还有两样独门绝技。一是婆婆做的皮蛋超级好吃。婆婆用烧尽的柏桠灰,和上适量的水,再把秋天收集并晾干的金桂花、银桂花加一些在柏灰里面,然后加上适量各种我叫不出名的配料,将其一起和匀后涂抹在鸭蛋表面,最后将它们放在地面晾干水气,再置坛中约十余天后就可尽情享用啦。
由于婆婆做皮蛋时配料配方巧妙,且皮蛋收旱的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经她精心加工好的皮蛋晶莹剔透,吃起来Q弹爽口,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讲真,周婆婆牌皮蛋当时在小镇上还真的小有名气呢。当时妈妈医院里的知青叔叔和阿姨们,在回成都探亲前,总要托妈妈让周婆婆提前给她(他)们备些做好的皮蛋。他(她)们说周婆婆做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皮蛋,家人爱吃得很。若是走亲访友,带上周婆婆做的皮蛋,显得既有诚意,也很有面子。
我的婆婆蒸的醪糟米酒也是色鲜味美,香甜补人 。小时候,婆婆常让我上街去买酒曲子,蒸完醪糟后悄悄给我留一小碗加糖的酒米饭,当作对勤快跑腿的我的甜蜜奖励。蒸甜酒也要选择好天气。阳光普照时,婆婆就蒸上一坛香飘飘的醪糟酒,这坛又甜又补身子的好甜酒,一家人可以吃好一阵子。
街坊邻居家若有哪家媳妇坐月子,婆婆也慷慨地送上一坛醪糟米酒。邻居们收到礼物时常常欣喜不已,分外感谢,还一个劲地夸奖:周婆婆酒好人更好。婆婆听了心情大好,一整天都乐呵呵、笑眯眯的,高兴得很。
婆婆平时空闲时还经营过一个小针线摊,闲不惯的她想赚点零用钱补贴家用,自然也就更辛苦了。我小时候有时不理解婆婆:为什么不好好享清福,还费力摆什么摊呢?其实当时父亲在援外,领的是双工资;母亲在小镇国营医院上班,待遇也过得去;父母也常劝她不要那么辛苦,主要怕她摔倒受苦,但婆婆却自有主张,我们晚辈就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父母只好叮嘱孙女们上下学前后,有空就帮婆婆搭把手,看好婆婆。她也分外小心,直到年老都平安无事,顺顺遂遂。
等我长大为人师、为人母后,终于读懂了婆婆:婆婆一直有助人为乐的悲悯情怀,有含饴弄孙的慈爱情结。记得当时有很多衣衫破旧的老乡,赶场时为图方便,爱把扁担箩筐寄放在婆婆摊位旁。只要婆婆那儿放得下,只要她能照看得到,婆婆都会热情帮助他们。
有时碰到家庭困难的人家买她的东西,她时常是卖一个顶针还送一小管针线;对不能回家赶晌午的熟人,她还会在街对面大食店买上一碗凉粉请人吃,说先垫垫底,稳一下心。婆婆常和老乡说:“大孃二孃年少时受过不少苦,大伯父也远在外地,我一个老太太,不能照顾到远方的儿女和孙辈,但总能多多少少帮到周围的人。”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便是慈母情怀吧。
还有令婆婆最欢喜的,是她常用赚来的零花钱,扯上几尺花布,给我们仨各缝一个花布书包;或者给我们买个锅盔夹凉粉,或者窝子油糕。看着孙女们屁颠屁颠承欢膝下,婆婆心里乐开了花。
有时候,细心的她一直惦记着那个早上出门被严父狠狠批评教育过的不懂事的我。见我一边哭泣一边赶去上学,孙女是她的心肝,那天她就什么事也不做,立即跑到学校的花台边一直坐着,眼巴巴地等我下课 。放学时,等了大半天的婆婆,远远地看到我一走近,就从围腰包里变戏法似的摸出几颗薄荷糖、一把煎胡豆或者一个漂亮压发夹。天真的我看到婆婆哄我高兴,顿时阴雨转晴,笑逐颜开,立刻开心起来。
婆婆知道,家里三个小孩,我特别粘她,吃住睡都和她在一起,直到我考上淮中住校时才和她分开。其实我刚住校那阵,时常哭鼻子,各种不适应。我甚至看不进书,就想回家,想念家人,特别想念和我朝夕相处十五年的慈爱的婆婆。
婆婆叫妈妈写信让我好好学习,安慰我只有好好学习,长大才能给她买料子衣服,才能给她买酥心糖,才能好好写她的一生。婆婆还叮咛姐姐好好照顾我,小小的姐姐不仅供我上三年高中,还对我百般爱护;婆婆让父母和妹妹也时不时带些她做的好吃的来看我。婆婆的各种牵挂和关爱,终于让我安下心来,并且答应婆婆要好好学习,以后好好报答赐我美好童年的慈爱婆婆。
那时候,婆婆已经八十五六岁了,经常生病,身体每况愈下。母亲在医院想了很多办法,婆婆身体仍不见好转。婆婆生前曾多次跟父母交待,她走后不愿火化,说自己老了要和爷爷一样安埋在大孃她们简阳老家。
于是父母和各位长辈商量,请大孃、姑爷和表哥(嫂)、表姐把婆婆接到简阳大孃家。大孃、姑爷人有耐心,加之那儿空气特别好。经大孃一家精心照顾,婆婆身体还有些好转,但有时候头脑还是有些糊涂。听大孃后来说,她还是时常念到我,常问我好久才能回家,总之她心里牵挂我得很。我心里也很想念婆婆,听大孃说起婆婆对我的牵挂,我归心似箭。
有一次放假三天,我一回到土桥,招呼都没跟母亲打,就一个人用零花钱在经营站买了些婆婆爱吃的膀kuku,居然一个人翻山越岭地跑到简阳石佛乡,去大孃家看望婆婆。婆婆听说好久不见最疼爱的二孙女亲自来看她了,平时双眼浑浊、头脑不清醒且十分虚弱的婆婆,竟然两眼发光,一下子认出了我。
她连连呼唤着我的名字,含着眼泪,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哽咽着说:“我二孙女硬是回来看我了,我这么生病,我以为我看不到你了,婆婆好想你哦……”婆婆一边说话,一边老泪纵横,我不断安慰老人,这感人的场景让我情不自禁,泣不成声……
不久,我亲爱的婆婆溘然长逝。那一年我刚上大学。由于各种原因,我未能送婆婆最后一程,也没等到工作,给婆婆买料子衣服,买酥心糖。亲爱的婆婆,孙女对不住您,我感到十分歉疚。
但是,我亲爱的婆婆,您的孙女虽然修养远不如您豁达、宽容、慈爱,可我一直都在以您为榜样,努力向您学习。亲爱的婆婆,您的人格魅力,对孙女的影响,一直都在!
亲爱的婆婆,后来我已如您所愿,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教书育人三十载。亲爱的婆婆,一直以来,我都尽量做到踏实敬业,善良有爱。婆婆,您的儿女孙辈都一直很孝善,都很努力。
亲爱的婆婆,我小时候答应过您以后好好写一写您,因为婆婆一生辛苦操劳,一世乐善好施。今天清明节,我信守诺言,写写我亲爱的婆婆。亲爱的婆婆,别人或许不知道您,但您一直在我心中。
仅以此文,祭奠我最敬爱的婆婆(我奶奶)——王代珍老人。
后记:有句名言这样说道:“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时常,朋友们都认为即便在物质匮乏年代,我也是被婆婆、被父母宠溺长大的,总觉得我吃不了苦。其实,曾经童年被爱滋养,真的能成为人生的底肥,爱,迎万难,爱也赢万难。而赐我幸福童年的人之一,正是我深爱的婆婆。
幼年时常常给婆婆许愿,最让老人高兴的善愿一直是:多读书学文化,以后有机会写写她。时过境迁,在特定的时刻,总会想到在心里很有份量、令人敬重的老人——我的婆婆,遂将自己几年前练笔的旧文改写,以寄予我对婆婆深深的感恩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