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母亲:您好!
不知不觉,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人们沉浸在新春的喜悦中,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月儿慢慢变圆。但气温仍然偏低,有时雨雪霏霏,道路结冰。长夜漫漫,窗外冷雨敲打着孤篷,这嘀嗒嘀嗒的声音也敲击在我心弦,每响一声就引起心灵颤动一次,把我的思绪带到关于您的记忆之中。
母亲,您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记得您走的那天是二OO四年阴历三月初五,细雨绵绵。我正在上课,忽然接到老家电话,说您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听到这噩耗,我便哽噎得无法再讲下去。就在您走的前两个星期,妹妹在两百多里外的金沙乡下电告我:哥,快回来看看,母亲病重,怕不行了!我匆匆带着妻女,十万火急赶去。您骨瘦如柴的身躯躺在床上,口中喃喃地念着我的乳名。见我跪在床前,握着您的手轻声呼唤,您吃力地睁开眼,露出微微一笑,就像服了兴奋剂,突然要坐起来。大家都惊诧,您躺了半个月,一直昏迷着,今天怎么有精神了?哦,原来您是想儿子了,生怕一旦不见便成永诀!看着您高兴起来,我也高兴了,守在床边陪着您。
由于要工作,第三天我就匆匆赶回学校。当我离开家后第三天,妹妹又打电话给我,说是您又昏迷不醒了,口中不时念着我。身体越来越差,每顿只能吃两小汤匙饭,有时连饭也不想吃了。妻从毕节买了您想吃的小吃,我们带着女儿匆忙赶回家,您又苏醒过来,还想吃点东西。我高兴地喂您,就像您喂小时候的我。那时,我的小手抓住您的大手,是那样温暖,那样满足。而现在您这双沧桑的手已毫无血色,粗糙皱折的皮下只见几条血管,脉博微弱,犹如即将断流的小河,我是如此伤怀。见到您有点好转,陪您两天后,我又回单位工作了。没想到,第三次接到电话时您竟然真的走了,走得那样匆忙,儿子赶到时您已停止了呼吸,去到另一个世界。我的眼泪顿如泉涌,心如刀绞,难以平复澎湃如海的心潮。
我长跪在您灵前嚎啕大哭,希望您睁眼看看我,然而已经不可能了!悲痛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您生前慈祥的音容笑貌。
母亲,您虽然目不识丁,可是您懂得的道理我永远也学不完。您的恩泽如山海,风范如日月,儿子一辈子仰慕您,敬重您,把您作为我人生的导师和楷模。
岁月如烟,沧海桑田。您从旧时代中走过来,一直是母氏故居这幢百年老屋的精神支柱,牢固支撑着它在风雨侵袭中傲然挺立。有您住在里面,我们就感到它有血肉,有神气,有灵魂。外出读书的时候,每到假期回家,我总要邀上居住在城里的堂弟和佬俵们一起来家里玩。他们爱吃您点的豆花,炒的小菜,磨的辣椒酱,把您做的美食作为悠长的回忆珍藏,生怕没有机会品尝。十八年来,每次回家,我仿佛觉得这空荡的老屋里仍然飘荡着您温暖的气息,忍不住要去翻翻旧物,看看您用过的石水缸,摸摸您用过的锄头、镰刀。您当年给我做的绣花鞋垫,我一直垫到它们被洗得发白,褪色起毛的布上仍然看得出精致的花朵。
母亲,您的个子矮小羸弱,却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从我记事时起,总看见您日夜操劳,不知疲惫。父亲累了可以抽袋山烟解乏,您却一直不停地干活。您曾在人民公社时期担任过生产队妇女队长,以出色的劳动和善良的人格魅力赢得大家尊重。您办事从不拖拖沓沓,连走路都带着一阵风。家乡的山山岭岭,无不印记着您的足迹,家乡的一草一木,无不熟悉您勤劳的身影。
您生育了五个子女,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最终只有我和妹妹存活下来。为了支持我读书,二老费尽心血。无数次,您用羸弱的双肩,每逢赶场天就背起几十斤粮食或蔬菜,步行二十里路来到县城,守候大半天,换来我一个学期的学费和学习用品。每天清晨天未亮,您总要起床为我做好早餐,然后再叫醒贪睡的我。在您身上,我看到了天下母亲爱子女的苦心,看到了慈母心中对知识的渴望。
作为家中的大嫂,您备受叔婶们的尊敬,那是您无微不至关爱他们的结果。您从不高声训斥他们,总是以润物无声的和蔼姿态讲明道理,感动他们,使之心悦诚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要维持一家九口的生计实在不易呀,您和父亲无私奉献,才使叔叔婶子们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而您依然还是“泥腿子”。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质朴无华的传统美德。
村寨里,您也是大家尊敬的大嫂。无论哪家有事,您总是竭力帮助,不遗余力。改革开放后,农村不再组织集体生产劳动,单家独户的个体劳动就成为主要劳动方式。而我们家人手少,我又长期在外工作,即使有两个假期,回老家也只能做点轻巧的活。您和父亲仍然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直到七十多岁还离不开土地。我也曾把您接到所工作的城市去“享福”,而您和父亲却闲不惯,坐不住,每次至多一个月就嚷着要回老家去,说怕牛又瘦了,猪又该生崽了,哪块田土又该种啥了。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您对土地浓烈的眷恋和劳动人民的本色。
您长期劳累,我从不见您叫苦叫累,即使是繁重的劳动、连续的熬夜,您总是鼓足劲头,乐观开朗。而妹妹出嫁时,您却伤心地大哭。我那时不太懂,还问您为什么要哭。今天我才明白,您的哭声中寄托了深厚的不舍之情,是任何男孩无法体会的母女情。记忆中,每次我回家呆上一月半月,离开时您总是依依不舍,站在院子中目送我走远,直到我的背影完全消失在山外或路的尽头。一路上我总怕见到您忧郁的眼神和悄悄拭泪的动作,甚至不敢回望您一眼。在您身上,我体会到了天下母亲深深的母爱情结。尤其是父亲先走之后的七年,您独立支撑着这座大宅,率领着妹妹一家,依旧不离故土。在您的一贯教导和激励下,我立志勤奋读书,想着将来也能报效祖国,报答您老人家。
孟郊有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天底下没有人能够报答得了父母的恩德。母亲,儿子最大遗憾就是没有能够在您的有生之年让您真正享福,而您总是毫无怨言地为儿女着想,千方百计减轻我们的负担。后来条件好了,住房宽了,收入多了,儿子想孝敬您老人家,可是您也老了,上下两排牙基本落光,只剩四颗松动的门牙,吃点食物要靠牙龈慢慢磨软压碎才能勉强咽下。每当吃饭的时候我总是出神地看着您反反复复艰难摇动上下唇的样子,心里难受极了,泪在眼眶里打转,心想我老了也许会这样。
母亲,您走了,没有带走半点身外之物,留给子女的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您的坚韧不拔,您的宽厚仁慈,您的无私奉献,您对儿女的谆谆教诲,将永远珍藏于我心间,成为永远的传家宝。
春天终将过去,四季的轮回周而复始,流水夕阳中,我也渐渐变老,然而我对您的思念却永远不会磨灭。
几十年来,您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不管这条路有多远多崎岖,我都会像您那样坚定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敬爱的母亲,情长纸短,儿子就暂时写到这里吧,愿这封信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被清风白云带到天上,送给天堂中的您!
壬寅清明节初稿
癸卯中元节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