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带的萧绍地区,爸爸叫(称呼)阿爹,妈妈叫姆母,爷爷叫阿爷,奶奶叫娘娘(也有叫阿娘)。在我们老家欢潭,奶奶称呼叫娘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融合,村里的老年人也开始讲普通话了,年轻的一代称呼也和城里人一样了,阿爹、姆母、娘娘等称呼农村人也逐渐改口,接轨城市,但我们这一代人仍在讲这些地方话、旧称呼,这是怀旧,这是历史记忆,这是乡土文化,这也是一种地方文化……
我也60岁了,即将进入老年人行列,不知怎么?经常想起我的娘娘,怀念娘娘,这就是怀旧吧!
我的娘娘,72岁离开我们,那时我只有9岁,我大妹只有5岁,小妹只有3岁,娘娘离开我们也整整有50年了。娘娘离开我们时,我刚上小学,对娘娘的记忆,既模糊又清晰。
我娘娘娘家是浦阳许家村,一双小脚,在我们欢潭,流传着一句民谣“穿蓝布衫的都是你娘娘”,确实,我娘娘经常穿大襟蓝布衫,印破了这句民谣,我娘娘的形象与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的三叔婆十分相像。我的爷爷叫田浩泉,排行兄弟老三,我父亲18岁那年去世,族里的人叫我娘娘叫“三婶婶”“三婆婆”,村坊里的人称我娘娘叫“阿泉嫂”。在破四旧那个年代,因为我父亲是大队干部,不让我娘娘念佛,因此,我娘娘只有在屋里东摸摸、西摸摸,烧茶烧饭,饲鸡饲鸭,喂猪养猪等家务。娘娘活着的时候,父母生产队里劳动、双抢回家才有热菜热饭吃。我娘娘眼睛不是很方便,记得有一次,父母劳动回家来吃饭,打开饭锅发现饭锅里有一只小孩布鞋,原来娘娘烧饭时不小心把小布鞋弄进米饭里,父母也没有怨言,那时,只要有热饭吃,已是很幸福了。娘娘去世后,我才学会烧饭烧菜,为父母分忧。
娘娘没有照片,只有她用过的一只装茶叶的洋罐还在,这只洋罐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由洋铁皮制成,长方柱形,高60公分,底部方形长宽各为30公分,有一个圆形壶口,壶口直径和高度分别有10公分,用手可以直接伸入壶口,形似现在的饼干箱,因此娘娘叫它茶叶箱,可装茶叶8市斤左右。父母告诉我,娘娘炒制茶叶很内行,在烧饭的锅里炒制,刹青、揉茶、烩干,一个人干,耐耐心心地炒茶,茶叶起锅摊凉完成后放入茶叶箱储藏。娘娘传统手工制作的圆茶茶香浓厚,色泽明亮,颜色灰绿,口感醇厚,亲戚朋友非常喜欢。如今,我把娘娘使用过的这只茶叶箱保存下来,留个念想。
娘娘最疼爱我这个孙子,经常给父亲唠叨,不要动手打我。小时候,我最爱吃娘娘做的甜酱,娘娘把大麦磨成粉,做成圆饼状,中间留有一个小圆孔,蒸熟后先用稻草绳串起来,挂在屋檐下凉晒几天,然后放入竹髫里,下面垫上干净的大麦草,中间放好大麦饼,上面盖上黄荆树枝条,促其发酵,通过20天左右发酵,辦一成小块,盛入缽头里,加冷开水、食盐,用竹匾盖好,天晴时晒太阳发酵,这样就做成了甜酱。如今,再也吃不到娘娘做的老底子的甜酱。
娘娘,孙子想念您!田家人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