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竹梅写影 (一)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71次    字数:1348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8936篇, 月稿:46

  昨天,采访 “鄂西北半店特色观光农业园” 时刻,牵动我心灵之处并不是亿万富翁的神话传奇故事,而是老家四合院几株古梅树以及一片翠竹林子。遗憾公务繁忙中,让我无法去翻越半店几道道丘陵岗地去光顾我的故乡——苏区袁冲乡土地岭大张沟,好好看看生育过我的村落,四处好好看看,歇上一阵。

  记得我还是光屁股四处乱跑的时候,村子东头燕生奶奶家种植的一片片翠竹,都给予我不尽的乐趣。那时候,我也不知晓远在北京、武汉的大小姑老太模样,仅听祖辈讲述他们与吴晗之妻(是姑家表姐妹)一起通过苦读诗书,考入武汉大学学堂,又参加革命淬炼成我党优秀干部之事。对于这些已故的建国功臣祖辈们,也不感兴趣,仅想在竹林里面捉迷藏、掏麻雀窝,一次又一次贪玩中,被目不识丁的母亲拿着枣木棍子责令:“不争气的幺儿子,老张家世代书香门第却出了你这个叛逆之子,不幸呀!”不谙世道的我,辩论道:“读书有什么用途呢?父亲不也是相仿姑老太考入华师,结果竟然被支援八百里的山区南漳教育事业,而一个个考不上的同学却在家乡当领导,家里老少吃香的喝辣的,而父亲到底读书图个什么呢?!”“啪啪啪”三耳光,将我打的昏头转向,“简直是个孽种!”气得直发抖的母亲竟然哭起来了。

  多少年后,我才知晓父亲就是在大小姑太太熏陶下,成为一位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教师。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交党费…….为何姑太太放弃万贯家产,投身革命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苦难的同胞呢?!谈及家业,迄今健在的母亲回忆说:“我十几岁都嫁张家,仅见过大小姑老太一面,他们可是旧社会拥有万亩土地的富翁家里的千金小姐,要不是有信仰,也不会放弃家产变卖投入革命事业中,更不会离开这片土地。”对于处于鄂西北这一带七八十岁得老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句顺口溜:“韩半山,徐半县,袁张两家出了几个枪杆子汉!”我的奶奶是韩家大小姐,而我的外婆又是徐家大小姐,缘何都会相中我们张家之教书先生作为女婿呢?!迄今在我们这一带流传共和国几个部长的老丈人革命烈士袁书堂(其入党介绍人董必武前辈)的感人故事,而对于跟随袁家“四个姐妹”闹革命的张家汉子以及巾帼才女们,几乎无人知晓他们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令人纳闷的是从这个村子,走出无数国家栋梁之才,而独独我这个自幼不爱读书之辈,却日夜在写有关故土风土人情之事。

  “淑华(母亲名字):树大自直,植贤(父亲名字)在外教书,无暇顾及家庭,老幺儿教育还是因材施教妥当,想玩就让他玩个够!”前清秀才的祖父总是袒护我。围拢过来的毛家、韩家、汪家大小家人,都笑得合不拢嘴:“大先生(祖父雅号)是痴人说梦吧!这家伙,都是被冬枣打落出生在池塘边蟒蛇经常出没之地,显然都是一个怪物,早晚你们老张家好名声,要毁在老幺身上,理智的话,乘早灭掉他这个祸害得了!”更可气之处,因我这个“孩子王”让燕生奶奶家竹林被践踏的一塌糊涂,于是乎燕生爷也帮腔说:“都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梅都是‘四君子之一’为何老幺却屡次带头破坏,这符合你们世代书香门第之风吗?!”母亲闻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棍棒出孝子,娇惯无益虫”一个打了事。真正让我对竹以及老家四合院古梅树产生印象,基于与父亲一起回老家探亲的大叔叔朱学海(也是新中国第一批支援山区的教师,已故父亲的同窗好友),这个已故前辈酷似挚友国画家竹翁杜绪章,也是喜爱绘画,尤其绘制“四君子图”。

  待续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农业园竹梅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