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别让“聪明分层”的短视,扼杀教育的未来

作者:吴虞江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593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近日,于微信视频号的茫茫信息之海中,一则短视频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题目赫然写着“聪明孩子能否成才就看父母是否拥有这两份人间清醒”。我满心好奇地点开,却没想到,这看似“人间清醒”的论调,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场荒诞解构。视频中,以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为标尺,将孩子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聪明,还堂而皇之地把资质分成上中下三等,并煞有介事地给出所谓的“建议”。初看此视频,我心中的质疑如潮水般翻涌,这哪里是什么“人间清醒”,分明是对教育真谛的肆意践踏。

  教育,本应是一场温暖而神圣的旅程,它宛如春日里的细雨,无声地滋润着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幼苗;又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每一颗怀揣梦想的心灵指引方向。然而,这则视频所宣扬的单一评价体系,却如同一把冰冷的铁尺,试图将千姿百态的孩子,强行塞进同一个狭隘的模具之中。以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来衡量孩子的聪明层次与资质高低,这无疑是目光短浅且偏执狭隘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用心去发掘每一个孩子潜藏的天赋与无限的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绚丽色彩与独特光芒。有的孩子宛如灵动的画笔,在画布上肆意挥洒,勾勒出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有的孩子恰似灵动的音符,在琴弦间跳跃穿梭,奏响动人心弦的华美乐章;有的孩子思维如闪电般敏捷,在逻辑推理的迷宫中纵横捭阖;有的孩子情感似潺潺溪流般细腻,用文字传递出温暖与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怎能仅凭成绩这一把冰冷的尺子,去丈量孩子的全部价值?评价体系理应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要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在不同领域的独特才能,给予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广阔天空。

  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按照所谓的“聪明层次”和“资质高低”去精心雕琢,这无疑是在批量制造毫无灵魂的考试机器。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孩子们为了那一个个冰冷的分数,不得不日夜苦读,机械地背诵着枯燥的知识,疯狂地刷着无尽的习题。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渐渐熄灭,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心渐渐麻木,在狭窄的赛道上疲惫地奔跑,却失去了在广阔天地中自由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但难以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杰出人才,反而会像一把无情的刻刀,严重挫伤广大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无情地泯灭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孩子们把学习仅仅当作一种获取高分、赢得等级排名的手段,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丰富自我时,教育就已经沦为了一场可悲的闹剧。

  教育,本应是一场如诗如画的润泽之旅,它应该以爱为笔,以耐心为墨,启迪孩子们的心智,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进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教育者应该用温暖的怀抱、无私的关爱和无尽的耐心去悉心浇灌,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中生根发芽。可视频中那冷冰冰的资质分等,却将教育变成了一场残酷无情的竞赛,家长们在焦虑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学生们在压力的深渊中痛苦不堪。这种短视的教育观念,只能引发家长们无尽的焦虑情绪和学生们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让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温度与灵魂。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悠然成长,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生辉。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以鼓励之态激发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束缚他们,用冰冷的等级去划分他们。

  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只看重成绩和应试能力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的独特个性,更是教育的未来与希望。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绘画天赋、音乐才华、创新思维,都可能因为这种短视的教育观念而永远被埋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浪漫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深情修行。让我们摒弃“聪明分层”的短视观念,回归教育的本质,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耐心去陪伴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生的璀璨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