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追风之旅

作者:李东生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290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省直机关工会面向所属会员组织自驾游,作为省直机关“关爱职工行动”的一项善举,自去年开展以来,受到广泛青睐。这种将组织关怀转化为山水滋养的创新实践,不仅疏解了久居都市的倦意,更在车轮丈量间搭建起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亦为当下促进经济内循环添薪续力。

  12日早上,气象台前夜发布的雷暴大风预警犹在耳畔,参加过骆岗公园“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暨第十三届“皖美阅读·机关引领”活动启动仪式后,没顾上浏览现场如潮的书市,便踏上了自驾游的行程。

  车上高速,顿时觉得一身轻松,尽管没有之前预报的雷暴大风,但风力象有4、5级的样子。好风凭借力,送我去旅行!车轮碾过风的阻力,一路呼呼向前奔驰。车窗外,树木夹杂着油菜花的金浪与麦苗的碧涛在风中翻涌,村庄和房舍时隐时现,犹如王维辋川诗卷里的田园长轴。

  11时30分,来到第一站——炉桥印象1958文旅产业园。这座因盐运兴衰而荣枯的千年商埠,正将往事熬煮成文旅新篇。粮站改建的文创园里,老粮票、铁皮粮斗与AR投影技术奇妙共生,三眼井畔架设着直播设备,汉服少女举着自拍杆从青石拱桥走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古镇新焙的桥尾腊肉和鸡丝手擀面,在时光窖藏与现代工艺中寻得平衡。三眼井、桥上桥、美人巷等历史文化古迹,让人寻觅到秦观笔下“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的风韵。

  午后,打卡定远令狐山。这座曾见证宋金鏖战的圣山,因正在举办的庙会,化作狂欢的舞台。山上山下,人流熙攘,戏曲锣鼓与叫卖声织就立体的年轮。最吸人眼球的是令狐塔前偌大的香炉,香火借着风势,格外旺盛,整个山顶沉浸在烟雾缭绕之中。香客们从集市上买来几尺长的大香,或置于肩上扛着,或高高举在手上,虔诚化作眉间褶皱,与塔的巍峨挺拔构成跨越千年的信仰图腾。

  离开令狐山,顺322省道向东前进,沿途山丘起伏,山岗上巨大的风车如哨兵列阵,高大的风轮在空中翩翩起舞,格外壮观。风力发电带来的清洁能源,点亮了人们的绿色生活梦想,也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几分快意。

  暮色中抵达琅琊山冠景度假中心,度假中心是一处幽静之所,枕山依湖,碧带环腰,十几幢别墅式建筑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一下子就让我想到,原来大文豪欧阳修的那句“环滁皆山也”写的似乎就是这里。

  度假中心离琅琊山风景区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次日,我特地起了个大早,跑到度假中心的一片开阔地。眼前晨曦初染,远天泛起青玉色,山脊线蜿蜒如未干的墨迹,露水正顺着石阶缝里的蕨草往下坠,那些蜷曲的嫩草尖上凝着水珠,被晨风一碰仿佛碎成七种颜色。不远处,有一片桃林,我看到含羞的桃叶抱着刚长出的小桃子,毛茸茸的,青滴滴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桃香,恍若婴孩蜷在春的襁褓。

  大约过了半个多时辰,东方第一缕金光冒出地平线,整座山一下精神起来。金光照在山的轮廓,远远望去,绵延逶迤,峰峦起伏,连环不绝。近处,光线映在树的缝隙,透着迷人的色彩,伸手可触的松针尖上,光斑跳起圆舞曲。风掠过山野、树林,裹挟着新生树脂的青涩与甜蜜,在鼻尖织出春天的经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魅力,也感受到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骄傲。

  早饭后,进入琅琊山。眼前“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让人如临仙境、如履蓬莱。没走多远,就看见一块大石碑,上刻“琅琊山”三个红色大字。这是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书写的,字如其人,宽绰俊朗,一横一竖,斩钉截铁,颇见工夫。石碑侧面是著名的醉翁亭。

  醉翁亭飞檐挑起千年文脉,苏轼题匾的墨痕犹带酒香。细观亭前楹联“饮既不多缘何醉,年犹未迈奚自称”,顿悟欧阳修以“醉眼观世”的深意。亭后“二贤堂”供奉着欧阳修与苏轼塑像,两位文坛巨匠穿越时空在此对弈,棋子落枰声里,仿佛听见“文章太守”与“东坡居士”在探讨为文济世之道。

  《醉翁亭记》最打动我的是结尾那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用作家邹安时先生话说,这不是一句行文到此的场面话,而是欧阳修政治思想和爱民情怀的一抹动人“痕迹”。可以想象,夕阳中的醉翁亭下,“太守”与客对饮,每每陶醉于琅琊山的绮丽风光之余,总不免在思考自己为朝政呐喊的岁月,回忆起夷陵给他的惊颤,面对自己的内心和那些期待的目光,他能够宽慰自己:虽然不能让政治理想施于四方,但至少,他在为爱护百姓、造福人民身体力行。

  走出醉翁亭,我在想,欧阳修在滁知州两年,宽简不扰、与民同乐,尤其是后来参知政事,力改一代文风,这应该是《醉翁亭记》的卓越不凡所在,也是琅琊山的灵魂所在吧。

  在醉翁亭至琅琊寺之间,有一深水潭,名为深秀湖,湖名取自《醉翁亭记》中的“蔚然而深秀”,湖水清澈可鉴,有几个人正在安静地垂钓。我不知道这样清澈的水里是否有鱼,但我知道这多少有那么点“钓者之乐不在鱼”的意思。

  沿深透湖向上,来到了琅琊山最高峰——南天门。这里海拔310米,拥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建筑群。站在会峰阁上,可以远眺长江如带、钟山如罗,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可惜当时没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倒是风大,阁檐上风铃在使劲的摇晃,游人的衣襟在拼命地鼓荡,有人高声诵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守四方”,让我平添了几分吞吐八荒之感。

  下午回程路上,计划路过全椒看吴敬梓纪念馆。巧得很,刚进门时检票员说:“快点进,马上闭馆了。”刚进门,工作人员就贴出了“因大风影响,暂时闭馆。”看来,昨天合肥的风今天刮到滁州了。

  在馆中,我看到多种版本的《儒林外史》。我在想,这部名闻天下的巨著,同《醉翁亭记》一起,为滁州、为安徽、也为中国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了怎样的风流?!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