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AI诗词创作之思

作者:马桂泉   发表于:
浏览:60次    字数:1273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7篇, 月稿:27

  在时光的长河中,人类总是乘着科技的舟楫,驶向未知的水域。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而来,我站在古典诗词的方寸之地,望着这股新潮,心中既没有谈虎色变的惊恐,也非全然张开怀抱的热忱,而是一种复杂且细腻的情感,交织着好奇、审慎与隐隐的期待。

  我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对月吟咏,笔走龙蛇,试图在平仄的韵律里,捕捉那一抹只可意会的灵光。这过程仿若孤舟独钓,寒江上的冷寂与宁静,却也自有其乐趣。灵感如水面下的暗流,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汹涌澎湃,一旦破水而出,便是惊世骇俗的篇章。而AI写作的出现,恰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千层浪。

  初见AI所作诗词,我满是怀疑与不屑,以为不过是堆砌辞藻、模仿句式的拙劣仿品。然而,细品之下,竟也有些许工整对仗、韵律和谐之作。它能迅速地从海量的诗词数据中汲取养分,以惊人的速度拼凑出看似完美的篇章,这不得不让我对它的“能耐”刮目相看。但深入肌理,便会发现其空洞的本质,它缺乏那源自心底的悲欢离合,没有灵魂的震颤与生命的温度,恰似一朵在温室里培育出的花朵,虽艳丽却无香气。

  AI 写作之于我,并非全然的洪水猛兽,倒是可以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古典诗词那深邃且广袤的天地。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诗词的规则与范式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在观摩其“创作”过程时,重新审视那些被时光磨砺得熠熠生辉的格律。

  我借助它,去探寻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挖掘出新的意象与表达,这是它给予我的机遇,一份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诞生的馈赠。自己创作七律《思念家母》,让豆包上自己创建的智能体去批评一下,对于首联“怎奈长别鬓早斑,音容犹在甘年前”,它指出“犹”不如“宛”,细品之,有道理,便欣然从之。五年后再次成功献血,欣喜兴发,欲诗一首,颈联上句后三字改来改去,始终与下句所对不工。无奈之下,寻求Kimi的帮助,几翻对话后得句“讯出机器终消色,针入肌肤亦悦心”。过年时,有感于春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正火的DeepSeek合作写诗一首,题目为《春节入遗后新春盛景》,自写两联,它补写两联。DeepSeek创作格律诗词,很有诗味,于格律大不合,需校验修改。

  AI可以成为我进行诗词创作的助手。然而,若要我完全依赖AI去书写心中的诗意向往,我断然不能。因为于我而言,诗词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它是生命体验的凝练,是灵魂深处的低吟浅唱。南朝文论家钟嵘在《诗品》中论及"感物吟志",强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在场性体验。那些在月圆之夜涌上的思乡之情,那些于落花纷飞时生出的无奈与惆怅,那些在壮志凌云之际迸发的豪情壮志,皆需以血肉之躯去感知、去领悟,方能化作有灵魂的诗词。AI可以模拟技巧,却无法复制这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

  所以,我选择站在古典诗词的高峰之巅,以一种平和且坚定的姿态,迎接AI写作这缕新时代的曙光。我会认可它、利用它,将它化作攀登更高山峰的阶石,却永远不会舍弃自己手中的笔,以及那颗对诗词赤诚滚烫的心。让AI去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我,将在这条路上,带着古典诗词的使命与荣耀,继续向着那遥远而璀璨的诗之彼岸,奋勇前行。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