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老谷子:文学创作讲座(二十二)

作者:小红娘   发表于:
浏览:42次    字数:159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2013年春,我来到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上班,因为没有电脑,我不能正常工作,但也不能闲着,因此,我找来一个笔记簿,花了一个多月,每天上班就坐在办公室不住地写,直到有了电脑,我就停止了;这些文字全凭肚子里装着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也不知是否算是作个记录?以免年纪大了烂在了肚子里。以前放进了QQ空间没有?我也忘了;从今日起将陆续更新于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表示欢迎!

  老谷子讲稿

  “从一点生发开去”

  (创作技巧之一)

  二十二

  生活中做事讲的是“头绪”,说明问题讲的是“重点”,记住一个人主要是记住其“特征”,所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一斑窥全豹”,说的既是处事的诀窍,也是艺术的技巧。

  社会生活像浩瀚的大森林,人生的境遇和经历也漫长而繁复,作为文学,从何着手?这是摆在业余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常常碰到一个作者在酝酿一篇文章时,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却迟迟不能动笔,为什么?因为他不知从哪里下笔。除了素材、主题、角度等因素,还有个主要方面,那就是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就是创作技术。

  我们所读到的所有好作品,很多是采用“从一点生发开去”这个方法。当然,这个“点”,有的大、有的小,规格不拘,标准要统一。下面举几个例,文学作品不是人人尽阅,先从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谈起。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现场摄影作品千千万,最撼动人心的要数埋在废墟中的那只握着铅笔的手,摄影师定是偶然发现,但它却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这是平时刻意创作难以达到的效果。一只伤痕累累的手,正是一个“点”,这个“点”浓缩了一场大灾难的全部,任何读者都可通过这个“点”去想象、去思忖,去进行再创作,小至一首短诗,大至一部巨著。电影《唐山大地震》,导演试图用一个母亲对两个孩子生死的抉择这一点,来反映30多年前那场大灾难,但实际效果远不及汶川废墟上的那只手。一样的方法,哪个“点”越小、越凝聚、越质感,就越好。

  大家不能忘记宣传“希望工程”的那幅摄影作品,那个山区小女孩的半身照,可以说是震撼了全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心。这幅作品的艺术“点”是小女孩的眼睛。这是比汶川的那支手更小的“点”,一双满含湿润的黑眼睛所具有的穿透力,胜过世上所有语言。

  世界名著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老人与海》,无论作品涉及的内容多么广泛,场景多么壮观,始终咬住读者的就是那只巨大的马林鱼拖着的船。这是一个流动的“点”,与前面所举的固定的“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切思想、情感和所要表达的东西,都跟着这只船,在海浪里翻腾、演绎、向前。

  还有印度的诸多电影,都是以大蓬车这一生存工具为艺术“点”,错综复杂的剧情,围绕“大蓬车”而展开,即使千篇一律,让人不仅不觉得厌倦,反而感到丰富多彩。

  我之所以用影视作例,是更形象,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文学也是一样,只举几个早期的作品,如矛盾的《白杨礼赞》以一棵树反映抗日军民的斗志;大堰河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诗人艾青却借以表达了一个赤子之心;一个平凡而勤劳的父亲该有多少可歌的地方,如不用技巧,只能是平铺直叙,而朱自清选择了父亲的“背影”,才使这篇文章感动亿万读者。“树”、“河流”、“背影”比前面所举的“手”、“眼”要大,但放在大背景下就属小“点”了。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

  用“一点生发开去”成功的作品都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一点”必须“要有表现事物的灵活性和反映主题的能动性”。而不是随随便便找样东西作依附就行了的。即使是刘谦的某样看似一般的道具,它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如果使用的“点”不是一块海绵,而是一块砖;不是一面多凌镜,而是一块毫无生色的木头;不是一只游动的风筝,而是墙头的一片斑驳;那就最好不要去用。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个方法,一般是题材、场景比较大的情况下才使用,借一小“点“,去生发全部。也不尽然,总之要相对而言。

  2011.6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