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至10日,一场中学同学聚会于钟祥市举行——钟祥一中高二(2)班毕业50周年庆。
虽然是赤日炎炎盛夏时节,但年逾或年近七十的同学们热情不减,兴致高昂,纷纷从旅居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襄阳和十堰等地赶回家乡,接叙同窗之情,聊补相思之苦,共祝晚年康健。
该班原有同学53人,因各种原因只到会24人。其中因故先后去世者7人,因故请假者10余人。到会人员中女同学17人,男同学7人。
美人谷的瀑布洗礼
按照班级同学群公众号的通知约定,7月9日早上6.30于郢中青泥湾大酒店门前集合,乘大巴车前往京山市美人谷景区游览。
事前一月,召开了50年同学聚会筹备会,专题讨论了聚会的有关事项安排。为此,秘书长丁珑做出了大量准备工作。如考察旅游线路,联系车辆,安排聚餐饭店,确定人员分工负责事项,以及时间、地点、内容、后勤、娱乐和安全等事项。
那天早上5点钟,我就不自觉地醒来起床了。匆匆洗漱完毕,带上几个蒸热的馒头 ,携夫人(顺便出外旅游一趟)由儿子开车送我们到达聚会地点。
由于十个月前的一次意外,我在骑摩托车时不小心摔倒致使右大腿髋关节粉碎性骨折,目前还在使用双拐走路。来到聚会地点,只见大家喜形于色,相拥雀跃,互致问候,从音容笑貌中仍能依稀辨别出中学时代的青春活力与别致韵味。尽管都是爷爷奶奶辈分的年纪了,尽管身材微胖,头发飘雪,皱纹爬上了额头,行动举止不再那么灵活矫健,但纯真的性格、淳朴的友情、真诚的牵挂 ,依然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跳跃于情真意切的问候声中。
在前往美人谷景区的途中,两个多小时的沿途风光,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回到五十年前的中学时光,带回到青春洋溢的青涩岁月,带回到那个1970特殊年代的时代印记。大家打开了记忆的话匣子,追忆似水年华校园生活的单纯、快乐、幼稚与懵懂,感叹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艰辛、忍耐、迷茫与追求,庆幸于退休晚年生活的闲适、忙碌、坦然与福祉。随后,在常天安的主持下,车上每个人轮流表演文艺节目 :或引吭高歌,流行歌曲、京剧、儿歌交替进行;或独唱、二人唱、合唱响遏行云;或诗歌朗诵,深情回眸与祝福,致敬学友与岁月。我献上一首“感怀诗”:青丝白发一瞬间,中学毕业五十年。犹闻兰台书声琅,还记林场砍茅艰。学工学农长知识,开门办学重实践。上山下乡砺心智,错失升学青春怨。情谊似水润心田,往事如歌回味甜。时代造就吾辈志,历史书写人生篇。七秩光阴须珍惜,米寿相约更康健。高歌一曲同窗谣,笑迎晚霞红遍天。
大巴车进入京山市绿林镇后,我们以身份证购半价门票后进入被誉为“鄂中小九寨”的美人谷景区。首先是登上画舫游船,每艘船可载客30人左右。一名青年舵手开动电机,船只离岸转向东南方缓缓驶去。该河流由上游瀑布汇聚而成,河宽约百米左右,潭水墨绿,碧波荡漾,与两岸山峦植被绿树翠竹相映成趣。大家纷纷站上船舷甲板上拍照留念。约二十分钟后,船靠岸抵达美人谷入口,我们下船继续美人谷第二阶段的游览。
呈阶梯状的瀑布贯穿十里美人谷整个景区,是这个旅游行程的主要特点。虽然没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但其长宽约十余丈的瀑水顺山势而下,仿佛天仙不经意间为人间酷暑干旱撒下的甘霖,一滴滴,一串串,一片片,一汪汪,然后织成一匹匹透明飘逸的白练,悬挂于山岭沟壑间,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壁画,为游人燥热的身心带来几分清凉与慰藉。
我拄着双拐随着人流前行,虽然有些吃力蹒跚,但同学们的嬉戏打闹、拍照打卡于瀑布前的兴致与情趣,也无形中感染着我的童心,激发着我的斗志,使我能够有惊无险地跨石涧,登山道,爬陡坡,越竹林,大汗淋漓地到达景区的目的地。
美人谷只是京山绿林寨景区的一部分,因时间关系,其兵寨景观区、天子名臣文化区、北寨生存体验区和南寨军事拓展区未能一睹芳容。该寨是西汉末年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的发源地,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祥地,史称“光武中兴,兆于绿林”,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我想,美人谷中那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瀑布群落,似乎以另一方式将历史文化的密码寄托于山水的永恒绵延之中……
餐厅的载歌载舞之情
下午近三时,返回途中,我们短暂停车关注了一下正在修缮的钟祥小皇陵。其规模是浓缩的明显陵,位于郢中镇六合村,它是范氏一品夫人墓所在地,相传为嘉靖皇帝为报答奶娘之恩而建。其石刻与格局显示其生前荣耀与逝后敬重。因天气太热,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了事。
之后,我们来到位于郢中龟鹤池畔的尚味食府餐厅二楼。这是一个可以举办大型酒会的地方,事先已经打开了空调。同学们以半环形状依次坐下,由常天安主持才艺表演。首先,是由从上海返回家乡的伍远玲为大家赠送珍贵礼物(每次同学聚会,她就会慷慨解囊,以礼相待),令人感动不已。随后,关蔚的秧歌舞,王德英领舞的广场舞,常天安的京剧,王思平与吴道美的二人合唱,罗惠文、丁珑、舒光义的男中音独唱,本人的诗歌朗诵,由李吉安领舞的交谊舞,使聚会气氛达到高潮,并在吴正勇和王德英等人的手机摄像机前一一闪现,定格成为永恒。尽管已达古稀之年,大家重在参与,乐在欢娱,情在真诚,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的中学时光。
悠扬柔和的音乐旋律回荡于大厅,好像半个世纪的场景画面在眼前飘过:寒窗苦读的灯光,学工学农的实践,乡村务农的汗水,知青小组的友情,招工进厂的欣慰,恢复高考的喜悦,改革开放的成就,成家立业的艰辛,育幼养老的责任,退休生活的平淡,这一切人生的经历与感受,皆与时代同步,与命运相连,与生活共享。难怪网上说,我们这一辈是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的磨砺与洗礼,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坚韧,意志更加坚强,心胸更加宽阔,眼界更加深远。作为共和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受益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者。聚会是一种回望,也是一种反思;是一种珍惜,也是一种祈盼。明天和意外谁会先行到达?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见一面少一面的祷告,赋予了同学聚会的情感温度与哲理内涵。
兰台书院和莫愁村的人文景观赋能
7月10日早上七时,同学们先在钟祥一中旧址(现在是兰台初级中学),即我们就学毕业的母校新大门前集合,然后移步来到“兰台书院”匾牌前。这座历经273年风雨的古文化遗址,虽然已显得斑驳沧桑,老态龙钟,但其古朴典雅的文脉传承光耀万世。此书院位于兰台山上,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安陆府知府张世芳率本府所辖七属之地(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及沔阳、荆门二州)官员共同募集资金所建。这座四合院因假期关闭,不得进入,但五十年前在其中读书上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虽然后来我大学毕业也在此校工作五年,但如今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同学们纷纷在此地拍照打卡,然后又来到学校老大门的百步阶梯前,在宋玉的雕像前集体合影,与曾经的青春年华告别,也向文化先贤和历史记忆致敬。
步出校园后,我们一行人乘坐公交车前往莫愁村游览。尽管以前我与朋友和家人去过莫愁村多次,但与同学一起畅游,其心情与感受别有洞天。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钟祥,北有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南有莫愁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而修建于莫愁湖畔的莫愁村,已经成为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成为湖北首个可以深度体验“地道乡土民俗,浪漫荆楚民艺,多元文化风情”的旅游目的地,被誉为湖北的“乌镇、丽江”。该景区占地约650亩,有约4万平米精美的以复古模式建造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院落街坊式建筑,和约8万平米国内首个原创楚风建筑群落,有50多个文化和非遗展示体验区,5处演出及演艺场所等完善的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因为是上午,该景区基本无游客,街巷静谧,店铺关闭。我们重点来到第二期建筑群景点区。沿湖水而建的各种酒店、吊桥走廊、酒吧、民俗礼品店、古玩陈列馆、游乐休闲店、龙芯投光灯等,大都是三层以下的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古典与现代融合,人文与自然媲美,好像楚风明韵文化的聚集地,给人带来“一条街上尽逍遥,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穿越感。
边走边看,边看边聊,边聊边拍照,不知不觉中已近十一点钟了。天气炎热,我们几个人返回到莫愁村入口处或售票大厅休息,只见一群群操着武汉口音的中老年游客鱼贯而入,不时发表感言。午餐大家聚会于农家饭庄,品尝着原汁原味的家乡特色菜。酒逢同窗千杯少,人不自醉情谊醉,仿佛五十年的时光之水,此刻化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滋润着全身,唤醒着灵魂,警示着年华,敬拜着生命。
赋能,是现代管理学的一种术语,其基本含义为赋予能力或能量。这里借用此语,笔者认为适时适地适量地来一次同学聚会,寄情于山水及人文景观之中,也不失为一种赋予人某种能量——包括动能、热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或形式。融入自然,回味历史,凝聚友情,珍爱生命,享受生活,致敬岁月,祝福未来,这些难道不是同学聚会最大的收获与最可贵的赋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