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至凉风习习的秋日,我就欣喜万分,总有一种脱离酷暑后终于盼到的解放之乐。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能给人们带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惊喜。棉花,也是收获的一种农作物,每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生活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就会看到金色的大地上那一片片白花花的棉田,会看到农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采摘棉花的场景,她们戴着花头巾一边采摘棉花,一边唱着清脆悠扬的山歌来,使路人愉悦不已,如痴如醉……
1973年中秋的一天,正在西埠中学读高一的我,也曾感受过一次采摘棉花的乐趣。当年,我们除了正常学习外,每周还开展一次“学工学农”活动。学工很方便,要么到学校隔壁的水泵厂现场观摩工人生产,要么请工人师傅到课堂来讲学。学农则是分班级进行,由老师带队,要么帮助生产队除草,要么摘棉花,还上山挖过中草药。由于我们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本来就是劳动好手,所以干起活来成效很大,深受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大家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为我们学校文艺宣传队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替学校身边的某村采摘棉花后,回来就创作并排演了女声表演唱《摘棉新曲》。我之所以对该节目印象较深,是因为我自始至终参加了它的排练。该节目的词作者好像是教我们班的语文老师程锺仪先生,他多才多艺,文史底蕴深厚,书法篆刻精湛,他作的歌词工整对仗,朗朗上口,诗意盎然。该节目的曲作者应该是我们的音乐老师邢序海先生,可奇怪的是,邢老师竟然将这个重担交给了宣传队的笛子演奏员尹寿林同学!尹寿林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低了我两级,但他的年龄却比我年长两岁。此人个头不高,黑不溜秋,大家都亲昵地唤他“黑林子”。他极有音乐天赋,自学乐理知识,喜爱哼唱民间小调,且记谱熟练,因而流行在我们地区的各种乐器,如二胡、口琴、箫笛、唢呐等,他都一学就会,无师自通,尤以笛技高超而名传校内外。
在邢老师的鼓励下,尹寿林大胆进行了该曲的创作,将程老师词作想表达的诗意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的《摘棉新曲》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很快便深受我们的喜爱,当年的文场是:笛子是尹寿林,三弦是我,二胡是舒光余和范支护等。因为该曲一经奏起,我们就如同看到青山绿水旁的一片白花花棉田,兴奋和喜悦之情立即油然而生。大家排练非常认真,协助我们还有冯家和老师,他是数学老师兼校团委书记,每次排练时,他总是敲着木鱼为我们打着时慢时快的节奏。参加该节目演出的武场,都是从全校各班级选出来的长相甜美的女学生,她们在舞台上的一笑一颦和那一溜小跑的碎步子,不仅给我们带出了一缕清新的山风,还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她们的那组群雕似的倩影,至今还在我的眼前飘逸着,那悠扬甜美的劳动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想起……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当年这些英俊潇洒的青少年大多都变成了年近古稀或年逾古稀的老头了。好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只遗憾的是,当年的《摘棉新曲》歌词早已忘记了,但它那悠扬的曲调却融化在我的血液中,依然记忆犹新。所以在今年即将到来的棉花收获之际,我一时兴起,重新创作出一首《摘棉新曲》的歌词来,并特聘了我县音乐名师阮在宇先生,请他根据我的哼鸣,重新记录下该曲,然后又特邀了我县著名合唱指挥老师雷加琰先生将此歌的简谱制作出来。至此,我终于了却了一个多年的夙愿:还原当年魂牵梦绕的《摘棉新曲》,继续将它那极富地方特色的优美旋律传唱下去,不给自己留下些许遗憾。
现将此曲的简谱附录于后,供新老朋友欣赏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