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四川省家长学校总校专家刘立频老师关于如何做智慧家长的课讲得真的很好,一下子打动了我。
刘立频老师说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包括把握分寸的能力、了解孩子的能力、家长的自制能力、指点学习的能力等。我深有同感,这是第一次有老师这么全面地说清楚,今天的教育需要家长学什么,做什么。
今天的大多数家长在没有培训学习的时候就成了家长,所以教育乱象随处可见,特别是这一届孩子并不好管,如今的00后10后等新生代,他们接触的世界和二十年前相比早已经是翻天覆地,数字化浪潮改变了世界,但我们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原位,这也正常,因为当年我们的父母就没有怎么教育过我们,甚至我的父母根本没有怎么管过我,在学业上他们也没有操过心。
而如今却大不同了,就拿了解孩子的能力来说,我敢说十个家长可能能称得上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不过二三人吧。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们生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趋向成熟,性别特征越来越明显,心理却仍然很不成熟,可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他们经常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以便确定自己是谁,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这导致他们往往更重视同学与朋友的看法,而开始想逐渐挣脱父母给予的束缚,甚至不再愿意和父母吐露心声。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自我和本我的意识导致他们开始用批判的视角看待世界。他们从小学时代的低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开始向社会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发展,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自我、他人和周围的事物,希望家长把他们当大人,给予尊重。理解、平等沟通、渴望独立、自由。
这时候,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孩子会开始思考哲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当然他们是无意识地思考,并不知道这三个问题的重要性: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到哪里去?
这三个问题是最著名的哲学三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我是谁?身份与角色的确定是12-15岁的孩子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我认同感和自我统合感困扰着他们,此阶段的青少年面对学校和社会新要求,使他们对日益繁重的课业与考试成败的压力感到苦恼,对日益变化、无法控制的生理和心理情绪感到烦躁。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我目前需要最紧迫也最重要帮助女儿解决的问题。
过去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我。
从小我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相貌不突出,长得偏胖,个子一直是班上最矮的,同学们经常给我起外号,比如小学时同桌给我起的外号“袋鼠”,中学时同学给我起的外号“小胖”等等,表面上我表现得不在意,其实现在想想当时真的不在意吗?心里还是很难受的,对自我的认同与接受直到成年后才慢慢改变,强烈的自尊与好胜心进一步掩盖了我在外貌方面导致的自卑,外显的行为就是不在乎任何人的评论,不喜欢打扮,不会梳头,像小男生一样衣着随便,中学时期还因为生病剃过光头都全不在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不在意,只是在内心中已经屏蔽了这些而已。这正常吗?
那个年代没有家庭教育课程,我父母不懂,我的母亲常年忙着打麻将,我的父亲一直为生计忙碌着,我大部分时间是无人管的状态,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今天,面对女儿的教育,我不能成为一个失联者,我要努力让她真正理解“我是谁”,学会接受自己的任何变化,实现自我统合感,能够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层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
这意味着,如果顺风顺水,能够感受到坚强的内心,何时都很有底气,永远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如何活出本我的风采;如果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脆弱与忧郁,也愿意想办法说出尽量真实的状态,能够信任自己和家人,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做而行,而非多思多虑,乐观向上,积极改变迎难而上。
当一个孩子面临困境却不能也不愿意说出来,这本身就是自我否定的一种状态,不愿意吐露真实的状态,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现实,不接受胆怯而平凡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难题。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管周围人和环境告诉了什么,那些都是杂念,不应该影响生命的本我状态。
但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认识自我的八个维度包括:生活的意义、身份与人格、信念与价值观、性情品格、优势能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能力)、行为习惯、体质、兴趣爱好。比如人格,一般按荣格的理论原型为基础,最常见有八种人格类型:激情的鼓动者、善良的帮助者、诚信的支持者、专注的行动者、聪慧的智者、创新的革命者、权威的领导者、自信的激励者。
再比如优势能力这一维度,优势能力往往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文化修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同理心、幽默感等。它是你所擅长的事情,也是你的个人优势,当你能够清楚认知自己的能力后,你会更加自信和有力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常常对学习有一种谜一样的信仰,认为学习好就可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事实上,在上学期间孩子们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只有应用知识和技能获得预期结果才能体现为能力。也就是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应用与转换,是不能体现为能力,特别是在竞争中呈现优势能力的。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博士生有非常高的学历,但在社会生活中却显得那么缺乏竞争力,因为他们拥有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能力。
当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一定会对能力的大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今天孩子们的学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无法形成优势能力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作为一名家长,再不改变就晚了,我应该将常学常新、细照笃行作为行为准绳,在女儿最需要我的日子里,认真学习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变化。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时间终将会以女儿的健康成长作为我最丰盛的嘉奖。
面对未来,生命这支箭,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飞向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