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一位农民科学家的情怀和梦想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6757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347篇, 月稿:287

  ——记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雷

  核心提示:许雷,辽宁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研究员,他先后主持选育出生产应用的水稻、旱稻、特种稻新品种(系)125个,其中29个水、旱稻新品种经省级审定,9个经国家审定,是全国水、旱稻育种品种最多的专家。他1991年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农业界首批享受此殊荣待遇的专家。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盘锦市政协常委等。他还曾先后多次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吴帮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到了许雷的心坎里,也更加激发了他育种的动力和信心。

  年少立志,不懈奋斗

  他从小就性格倔强,但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和懂事的心灵以及能吃苦的精神,一旦他认定了某件事情,就会全力以赴,不畏艰难险阻,一定要弄个明白。所以,无论是学习上遇到难题,还是生活中遭遇挫折,他从不轻易言败,总是凭借着那股倔强的劲儿,以及爱钻研、爱较真、敢于创新的性格,一次次地挑战自我,突破困境。父母说他是懂事的孩子,老师评价他是头脑聪明但遇到事爱较真的好学生。

  1948年10月21日,许雷出生在辽宁省盖州市团甸乡牧场村小山沟里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家中有兄弟姐妹8个孩子,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特别是对于一家又有老人、孩子又多的家庭来说,更是比较困难,住的是两间半平房,冬天冷、夏天热,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两个大炕上。穿的是缝补的破旧衣服,夏天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去砍柴。吃的是玉米面饼子,高粱米的稀饭,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两顿大米饭。那时他曾天真的问父亲:“咱们这地方为什么不种水稻呢?”父亲回答:“孩子,咱这里是山地不平坦,也没有水资源不能种水稻,只能种旱田。但是,即使是水田区种的水稻种子也是从外国引进的,咱们国家的育种技术还不行”。父亲的一番话,在许雷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许雷父亲出身于又穷又苦的农民家庭,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他对土地有着一种眷恋的情感,把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几个儿女的身上。父母时常教育他“要好好的念书,将来不考别的大学,能考个农业学校,学点农业知识和本领,为咱们农民办点事,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有口饱饭吃,那你就是咱老许家的好儿子,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党啊”!

  他牢记父母的话,从小立志要当农业科学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科学家的种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每年冬天放寒假或放学后以及星期天,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街上玩,而他却去附近的山上打柴,背柴下山,每次要走3-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家,肩膀始终是红肿的,一个冬天过去,家里的大柴火垛也起来了,由于冬天的树枝硬,手、脸、脚不知划破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次血他从不叫苦。每到节假日或星期天,他都挑着柴禾到离家7.5公里的大石桥市博洛铺大集去卖,卖的柴禾钱作为念书学费及家里生活费用,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寒假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他为了积攒上学的学费,夏天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去山上抓蝈蝈,他爱钻研又心灵手巧,用高粱秸秆编织成三角形的蝈蝈笼,每次挑有装有二百个蝈蝈的蝈蝈笼,于每天下午太阳还有1米高落山时步行五十多公里于第二天七点左右走到营口市去卖,有时还遭到小痞子的欺负,抢走蝈蝈不给钱,有时挣几个钱也舍不得花,午饭买几个水果充饥,晚上就睡在路边的庙里,第二天再走五十多公里回到家里,来回一趟走了一百多公里不知脚底板打了多少个水泡,他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因为心里有坚定的信念,每走一步都在苦思着,“农民为何困难,为啥村里20多岁的小青年有的找不到老婆,就是粮食产量低,人们吃不饱,生活又困难啊”。

  为实现父母的心愿,1963年高中毕业后,他第一个志愿就是要考农业学校,去实现父母和自己的夙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辽宁省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从入学那一天开始,就萌发向种子“王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梦想。他下定了决心,毕业后要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出自己培育出的优良水稻品种,为农民多打粮食做出贡献,为中国人民争光!为祖国争气”!

  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随着岁月的推移、自身的成长,他将这份爱钻研、爱较真、敢于讲真话的性格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他如同一位孤独的行者,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当面对传统观念和既定模式时,他从不盲目跟从,而是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哪怕遭受多次挫折,也从不气馁,这份源于童年时期根植于心的性格特质,如同灯塔,指引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966年6月,在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因他学习优秀,直接被分配到乡(公社)农科站工作,经过努力,他又被调入县五七农业大学、县农业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他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去研究水稻新品种,那时,同学和从事农业工作的同事们,都称他是研究水稻育种的“业余歌手”。1985年,由于他各方面表现优秀,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他的工作再一次发生变动,被调到国家科研机构一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任水稻育种室主任,专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为他将来成为育种专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时,人们都称他是“专业歌手”。经过近20年的探索研究,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95年,在省委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勇敢的放下“金饭碗”走出国家科研机构,创办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为已任,旨在不断提高辽宁、华北及西北稻区水稻产量,其目的是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这时,周围的同事又称他是“下海歌手”。在走过多年的育种历程中,他经历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改革大潮的磨砺,促成了他“歌手”地位几经变化,但歌唱的主旋律并没有变,那就是始终如一的为国家、为人民培育优质、高产、多抗、适种区域广的水稻新品种。与土地打交道,是十分辛苦的。几十年来,他记不清自己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他几乎从未休过节假日(包括50年没休过国庆节,每年国庆节都是水稻种子成熟期,他必须在种子田选种),也从来没有参加过国内外的旅游。劳神费力吃苦是一方面,特别是经济上获得的也只是寥寥无几,与他的付出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完全不成比例,但他依然很快乐。他常说,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他那热爱的育种田,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乐事。作为一个平凡的“歌手”,他最大的满足是有一颗赤诚之心,这就是与农民心心相印的那份“安泰”,为此,他无怨无悔。

  水稻杂交育种和系统育种,已是沿用多年而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但为了能育出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为了认识水稻,熟悉水稻,理解水稻,在水稻生长的季节里,日夜在田里转,他经常日夜与水稻为伴,三伏天顶着酷暑,冒着高温,皮肤晒黑不知脱了几层皮,晚上虽然做了防护,但还是天天被蚊虫叮咬,这些他都全然不顾,继续聚精会神的进行观察、做记录、做比对。通过多年的育种实践证明,杂交育种和系统育种,已是沿用多年而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必须经过有性杂交、后代选择、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程序。育成一个新品种,少则8——9年,多则10几年。甚至有的育种者,以毕生之精力,也没能育出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品种。系统育种,虽比杂交育种所需时间短,但发现田间优良变异株也是较难的。前人的育种理论中有一种观点叫做“同一品种的个体间不存在着差异”。他在长期的育种实践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他认为同一品种的水稻个体间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只有那些细心观察者才能看得到。后来他通过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等的同一品种进行细心的观察研究发现,同一品种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之后,植保专家和微生物学家也同样发现生理小种的差异,菌株的变异和细菌、病毒的变异。在运用和理解前人系统选育理论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创的有实用价值的人工选择理论:即“任何同一品种的生物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由于遗传变异的绝对性或天然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品种内的一致性虽是主流,变异个体虽是少数,但变异是绝对的。通过定向选择便能获得优良个体,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从而使生物不断地适应人们生产的要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有了“人工选择理论”,这只是有了一个快速育种指导方针,还需要用科学的、系统的“战术”去完成它。这个“战术”就是他在多年育种实践中总结的“性状相关选择法”、“性状跟踪鉴定法”及“耐盐选择法”三法集成育种技术。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系统育种,也适用于杂交育种或其他育种。这个理论和三法集成育种技术,经辽宁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有关部门定义为“许雷三法集成育种技术”。他用自己独创的“三法集成育种技术”揭开了前人没有揭开的水稻育种之迷。

  潜心钻研,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着爱钻研、爱创新、不服输的性格,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硕果累累,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已成为手中实实在在的成就,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是奋斗的勋章;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却浇灌出了成功的花朵。每一个夜晚与水稻为伴,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坚实脚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他时刻牢记,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装中国的粮食。他从事水、旱稻育种研究50余年,“七五”至“十四五”期间,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水稻重点课题17项,省、部级水、旱稻重点项目22项。经过多年辛勤努力,总结并创造出具有高价值的快速育种法一“人工选择理论”及“性状相关选择法”、“性状跟踪鉴定法”和“耐盐选择法”三法集成育种技术(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他用这个理论和方法先后主持选育出生产应用的水稻、旱稻、特种稻新品种(系)125个,其中29个水稻、旱稻、香稻新品种经省级审定,9个国家审定。成果中:有1项获国际最高金奖;1项获世界高端米品鉴大赛优质粳米品牌银奖。2项获优质米水稻品种国际名牌产品奖;2项获国家优质米水稻品种金奖,3项获银奖;2项获国家重大科技发明奖;7项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 6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奖;15项获市(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农业领域,做为第一完成人,选育北方粳稻品种最多、获奖最多、推广面积大、取得社会经济效益高的专家。他选育的辽盐系列水稻品种被国家列为“九五”重中之重推广项目。他主持选育的“辽盐、雨田、田丰、锦丰、辽旱、锦稻、盘粳”等系列水、旱稻新品种,已在中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2.2亿多亩,增产稻谷120亿多公斤,增收人民币450多亿元,为此他感到由衷的欣慰。近几年研究评定的锦稻109、锦稻香103、锦稻香208、盘粳968、华丰锦稻等品种,都取得了重大的提升和优化。特别是锦稻109、荣获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优于居世界首位的优质米对照品种日本越光,是辽宁省水稻育种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许雷不仅在实践上成果丰富,在学术方面也深入研究总结,他先后发表有关水稻等方面论文50余篇,编著《北方水稻遗传改良》专著1部;他还是《水稻栽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农作物医生手册》、《北方农垦稻作》等4部著作主要编写者之一;《中国北方粳稻品种志》、《农垦北方稻作新技术》为第一副主编。

  由于他工作积极、政绩突出、成果显著,自1989年以来连续20年被评为辽宁省盘锦市的优秀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盟员、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辽宁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级专家、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民盟全国先进个人、中国当代科技之星、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全国农垦系统科研先进个人,全国政协、省政协优秀提案奖先进个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十大领军人物。2019年4月,被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日本财经遇刊、日本财经文化研究会联合授予“亚洲粳米之王”称号。2019年9月被英国剑桥国际当代艺术组委会授予“中英艺术国际传播奖”;同年,许雷“无悔的追求,一生的夙愿”作品,被英国剑桥国际艺术成就委员会评为“当代全球作品最具收藏价值奖”荣誉称号,同时并授予许雷“中英艺术终身成就奖”证书。被英国剑桥市长授予“中英友好亲善大使”。2019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勋章;2024年3月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聘为特邀院士同时颁发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院士证书。

  他从事水旱稻育种研究50余年来,因常年的辛苦劳作,加之平时生活没有规律,积劳成疾,身体也患上了多种疾病,2022年4月,在沈阳中国医大二院胆囊切除手术当天,就返回育种基地进行工作。2023年10月因患肺癌在北京医院做肺部切除手术,仅仅休息两周多的时间,就返回育种基地准备秋天的种子收割。2024年从春到秋仍然奋战在育种科研第一线。笔者看到许雷专家憔悴蹒跚的步伐心如刀割,他哪里是在工作?分明是在用生命做科研,用生命的分秒必争做赌注………别说他从来没有休假去国内外景区旅游过,即使去全国各地开会的时候,会方组织的旅游观光活动他也从来没有参加过,有时就提前返回基地。他觉得,能够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都奉献给他那热爱的育种田、科研田这个事业,他这辈子就值了,同时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大快乐。

  求真务实,参政议政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他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在全国“两会”期间,他敢于建言议政,多次赢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他走进社区,与居民亲切交流,了解民生的痛点和难点;他踏入乡村,关切农民的生产生活,探寻农村发展的瓶颈与出路。他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用真心感受着民意,将人民的诉求牢记心间。

  2008年3月14日,是许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当天正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合影留念。当时许雷在前排就座,合影开始前,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热情、亲切地和包括许雷在内的前排就座的同志一一接见并亲切握手。

  他从一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农业科学专家,并且还能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是对他多年投身农业尤其是水稻育种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充分肯定和最大褒奖。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间,他始终珍视着这份荣誉,一刻未曾懈怠,勇于担起这份责任,积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他在30余年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任职工作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四个字。在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平均每年提交人大议案3件,建议4件,90%以上均被国务院相关部门采纳并得到了解决,其中种子议案通过了全国人大立法,从此国家有了种子法;在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五年共提交政协提案38件,社情民意5件,其中一件《关于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扶持力度》的提案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并获得了奖牌和证书,同时也是辽宁省五年来唯一的获奖者。在任辽宁省政协常委五年期间共提交政协提案28件,大会发言12次,并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协优秀提案奖。在任辽宁盘锦市政协委员、常委期间,平均每年提交政协提案5件,95%以上均被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采纳,并连续20年被评为市先进政协委员;他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先后受到了江泽民、乔石、李鹏、吴帮国、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先进单位、国家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北方粳型水稻育种研究创新基地、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辽宁省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辽宁北方水稻育种及应用产学研联盟盟主单位。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已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重要指示,鼓舞着许雷在水稻育种的科研高峰上,勇往直前,一路攀登。如今,他虽然己76岁高龄并且疾病缠身,但仍然奋斗在育种的第一线,从春天育苗到夏天的田间管理直到秋天的收获,他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的钻研总结和探索实践,他正以“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情怀和梦想,践行“创新品种、服务民生、产业报国”的誓言。为农民多打粮食,是他无悔的追求;为社会多做贡献,是他一生的夙愿!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梦想农民情怀科学家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