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养猪记

作者:何正全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2332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买米、种菜、挑水、砍柴、养鸡等等生活诸事,父母在五合山区从事教育实为不易,离杨滩集镇还有25华里路程,父亲1960年进山时,公路未修通,到吴村还要翻山越岭,尤其是父亲还是一个左腿残疾的人,一切生活的重担,几乎都压在母亲的肩上。我在前期的乡土系列小文中已经记述了一些。作为长子的我,1963年到吴村后,从9虚岁开始上山砍柴、挑水、挖菜地等,尽量帮助母亲力所能及地干些家务活。在山里,所有的生活日用品、米、油、副食等等都得到杨滩购买,鸡自己养一些,想吃猪肉,只能等到到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公社食品站凭非农业户口簿,按人头供应一点。村上的人们很是羡慕,为了解馋,社员们想吃猪肉只有自己养。因此,家家家户户都养了猪,到了冬腊月,便开始宰杀“年猪”,吃杀猪饭,腌腊肉,以便来年食用。

  我们家非农业户口,没有农民的“资质”,生产队根据大队的指示,为了使我父母安心在吴村教学,特地划了一小块土地作为我家的菜地,种菜食用,社员家自种的菜不可能天天无偿供应给王老师家吃啊,我在“种菜”这篇文章里详细记述过种菜的经历,本文不再细述。有地,菜种多了,除了人食外,也为养猪创造了条件。

  1962年以后,吴村、杨家冲、青山三个自然村的人口呈现出井喷式增长,适龄儿童已达到100余名,到1970年后,这些新出生的儿童都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原在王家祠堂改建的吴村小学已经容纳不下,于是,大队和生产队决定新建吴村小学。我们家在1973年前,住过生产队里的原手工茶厂,原大队的办公室,1974年学校的教室建好了,但是,没有宿舍,还是住在村中原大队部里,面积尚可,门前一个大操场,隔壁是“忠子室”,还有公共厕所。1974年我高中毕业,1975年3月,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登记成为“下放学生”时还不到16周岁,回到吴村,与父母住在一起,“儿子回来劳动,他还在长身子,光吃素菜不行,”父母议定:养猪。

  从1975年开始,到1979年我考取广德县税务局5年时间,每年养一条。

  养猪,看人家好养,自家养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我们一家人,原住在宁国县河沥溪镇街道,也算是城里人,从未养过猪,在山里过日子,也不能光吃蔬菜,“而今迈步从头越”,不懂就问吧,不耻下问。

  先买来仔猪,散养,猪窝放在厨房鸡舍边,洗碗水 剩菜汤水,搭配一些米糠,喂食。随着仔猪一天天长大,要在年前宰杀,成为“盘中餐”——肉猪,对猪的绝育手续是必须的,公母都一样。那时,杨滩公社有个兽医站,有专门负责这项事务的人,村上的人们称之为“敲猪佬”,全公社12个大队,100多个自然村,农产区较少,大多是山区,几乎家家都养猪,一个人够忙的。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身带着一把号,一到村边就吹,“呜啦·呜啦·呜呜啦”,村上的人一听到这号声,便知“敲猪佬”来了,要给猪做绝育的家庭,就把猪牵到村口来让它“做手续”。手续以后,仔猪在休整一段时间后,就要开始圈养了。

  建猪栏。我们家不是村上的祖住户,是“公家人”,临时住在大队部,好在公共厕所边有一块空闲之地。于是,我就在生产队划给学校的一块柴禾山上,砍了一些树木,在厕所边搭建了一个猪圈,或者叫猪栏。

  猪在圈养后,食量越来越大,体膘越长越肥。种的菜除了人食之外,已不能满足猪的胃口了,那时,无市场,通过熟人关系在农产区买稻谷回来机米,用风车把米糠分离,稻糠就成为猪的上等“食品”。有时也在村上光蛋户买包谷(玉米),买山芋。自家菜地里的山芋留下人食用外,藤子,破损的,长得不好的山芋,白菜青菜边子、南瓜冬瓜黄瓜藤叶、豆角藤子等等,统统剁碎用木桶装储起来。为了保证猪不“断粮”只要天气晴好,或放学以后,或星期天,大部分时间都要去“打猪草”。山区,野生植物猪能食得比较多,如野芝麻叶子、麻叶、青蒿、五月藤、黄花菜、马兰头、芥菜、苦菜鲜嫩的青草等等,回来后剁碎,掺和一点玉米或剩米饭,喂给猪吃。

  在猪栏里,猪猪吃了就睡,睡了就拉,大小便就在那一小块,臭味熏天。爱清洁的家庭,对猪栏也讲究,经常在山上割些青蒿,青草,或嫰树叶垫在猪栏里,时间长久了,当这些杂草腐乱,即将超过猪槽时,就要出猪栏粪了,这是上等的有机肥料,春耕时挑入水田耙入田泥里,冬天肥油菜,2023年8月10 日我在乡土文学公众号刊发的“那一年我们在生产队挑猪栏粪”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记得,挑猪栏粪是一项又脏又累的活。一个农业组分出栏上肥和挑肥两个程序组。出栏组先到社员家把猪栏改(解)开,把猪子放出来,然后,人进去再用钉耙装到箢箕里挑出来称斤两。又湿又臭的猪栏粪特别“达称”(很重),这还不算,挑到田里,要是栽秧肥田,就把猪栏粪倒在田里由犁耙的社员负责撒到田里,糟焦的是冬腊月天给油菜下肥,挑到田里后还要用手一棵一棵地把猪栏粪放在油菜兜子上,没有皮手套,纱布手套也隔不住猪粪的臭味,虽然猪粪的肥力很强,但是,其臭味也是很大的,什么细菌毒素根本不需要考虑,嫌脏你就是思想不纯,只要思想红,手臭也光荣。”猪栏粪当年也是按斤两,折算成工分记入家庭总收入帐的。

  猪猪的饮食,也是一日三餐,到点不喂,它就要“清晰鬼叫”。

  猪猪也有生病的时候,像人一样也得感冒。食欲不振,叫声无力。就要从猪栏里放出来,请来兽医,为其诊断,对症下药。这时候的猪猪“乖乖的”,只要母亲放学回来,就围绕在腿边轻声地叫个不停。三五天猪病痊愈后,依然要将其关进猪栏里。

  进入寒冬季节,腊月一到,那时的农村,杀猪声声起,吃“杀猪饭”,喝“杀猪汤”,腌猪肉,灌香肠,家家门前的晒衣杆上挂了自家养猪宰杀后,灌的香肠,还有讲究的家庭,在山上砍些已枯死的柏树丫,回来用火烧的烟熏炕。那几年,父母总要在猪杀后,把这用烟熏的香肠,用包裹好,寄给北京的大姑父大姑妈品尝。现在,这种自家养的猪,这种土猪肉,这种用柏树烟熏的香肠,市场上已很难见到。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