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忙于应酬,没来得及听课。等到群里看学友们的习作,哇瑟,了不得!其实,以前也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形。那么,是不是我不如人也远矣呢?当然不是。当我补完课,再交上自己的作业时,原先的那种惊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看来,学与不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另外,有没有老师引,也至关重要。这次,我听了一半课,就急不可待地要交作业,结果,有些字,还真的不好下手。王羲之的字,是神来之笔。有些笔法,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整出来的。我的那本《集圣教序》,附带有赵孟頫的临本,写不来王体的时候,就转而求诸次,写赵体。赵体初看可以,时间稍长,就觉得俗。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我的意思是说,书圣,就是书圣。人们为什么没有把“书圣”的桂冠戴在赵孟頫的头上?看来,历史是一位庄严的法官。
老师的“引”,就是指路。他引导你向哪走,就是避免走弯路。如果事事都靠自己摸索,真的是事倍功半。当然,我没有否定实践。书法之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略有或者说深有所悟。
选对帖与选对老师,同样重要。什么叫“选对帖”?当然是选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帖子。选帖,也不是一锤定音的。有些帖子,写着写着,就发现有些不对路。那么,就必须重新寻找。为什么“不对路”?其实我老说,艺术的核心,是思想。思想是什么?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看法。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深层次的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我并不是炫耀自己如何高深。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每个人,你只要研究一下现象背后的原因,你就能具备自己的思想。至于思想的深邃与否,那就要靠修养了。
行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寻找这种规律,当然从临摹始。不过,行书有着更大的游走空间。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形”“神”之间,它更注重“神似”。楷书则不然,你不具备它的“形”,就很难具备它的“神”。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行书为什么注重“神似”呢?因为,在较快(相比于楷书)的书写速度中,有着自己的运动轨迹。你若是照着绣花,势必影响线条的流畅。当然,熟读原帖,可以避免大的差池。不过,我们走路,还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走,正如我们说话,还是以说心里话为好。不然,就成了别人的单纯的传声筒,与鹦鹉学舌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