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三十载包子香 新程启餐饮梦

作者:孙仁寿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781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2025年5月8日,马鞍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海外名士苑的“采石小镇”二店已被鲜花与红绸妆点得焕然一新。9:58分,金色礼花腾空而起,董事长夏家兵握着剪刀的手微微发颤,三十三年前推着板车卖包子的年轻身影,与此刻西装革履的模样在晨光中重叠。当红色缎带“唰”地断开,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他望着门前排队的顾客——有鬓角斑白的马钢退休工人,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食客,眼眶忽然发热。这一天,既是新征程的起点,更是一段关于梦想与坚守的故事最动人的注脚。

  一、板车上的第一笼香:从“英子包子”到城市味觉记忆

  时光回溯到1992年的金秋,当涂农村的油菜花刚冒出嫩黄,25岁的夏家兵带着妻子英子,推着一辆吱吱呀呀的木板车,在马钢一铁大门前支起了炉灶。铁皮锅里的水汽蒸腾,揉得发亮的面团在英子手中翻飞,褶子均匀的包子往笼屉里一摆,肉香混着葱香便钻进了上早班工人的鼻腔。“小伙子,来俩包子!”第一个顾客的呼唤,让夏家兵捏着竹夹的手有些发抖,而英子递过去的包子还带着掌心的温度。

  工人们渐渐发现,这对夫妻的包子格外实在:肉馅是当天现剁的土猪肉,面皮用的是石磨面粉,蒸好的包子咬开不淌油,汤汁却裹着鲜香在舌尖打转。“英子卖的包子,就叫英子包子吧!”一位常来的老师傅笑着提议,没想到这随口一说的名字,竟成了日后名震全城的品牌起源。一年后,当夏家兵在老市里租下15平米的门面,挂起“英子包子”木牌时,蒸笼里冒出的热气,早已熏暖了无数马鞍山人清晨的胃。

  每天凌晨四点,夫妻俩的闹钟准时响起。揉面、剁馅、包制、蒸制,整套流程在昏黄的灯光下重复千遍,却从不曾懈怠。有次暴雨突至,英子冒雨去菜市场补买香葱,回来时浑身湿透却护着怀里的塑料袋:“叶子要是烂了,包子就少了股清气。”这样的较真劲儿,让“英子包子”成了街坊嘴里的“放心早餐”,也让夏家兵萌生出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全城的人,都能吃到这口热乎的家乡味?

  二、早餐革命的掌舵者:从街头小店到餐饮王国

  2004年的早春,老市里的“英子包子”店前,排队的队伍已经蜿蜒到巷口。夏家兵站在案板前,看着妻子鬓角的白发,突然意识到:手工制作的速度,跟不上食客们的期待了。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引入标准化流程,在全市开分店。“有人说我疯了,小包子店还想搞连锁?”夏家兵笑着回忆,“但我就想让每个早起的人,走出家门五百米,就能买到干净实惠的早餐。”

  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城,选门店、谈租金、培训师傅,硬是在一年时间里,让“英子包子”的招牌在花山、雨山、博望等区域相继亮起。每个分店的厨房,都贴着他亲手写的“三字诀”:鲜、净、热——食材必须当天采购,操作间要像自家厨房一样干净,包子出锅三分钟内必须送到顾客手中。为了保证口味统一,他发明了“馅料克重秤”,每个包子的肉馅必须精准到30克;研制出恒温蒸箱,让褶子的数目都成了品质的标志。

  “那时候早上六点,店里全是端着搪瓷缸的大爷大妈,学生们咬着包子往学校跑,上班族揣着塑料袋往公交站赶。”老顾客张阿姨的记忆,是无数马鞍山人的共同画面。英子包子成了城市的早餐符号,更成了游子归乡时的“第一站打卡地”。2005年,当夏家兵在慈湖高新区买下20亩地,建起第一座中央厨房时,他知道,那个从板车上诞生的梦想,正在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三、从农民之子到行业引路人:带着初心跨越山海

  中央厨房里,不锈钢的操作台锃亮如镜,冷链车整装待发,检测室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化验当天的食材。夏家兵蹲在地上,看着工人分拣蔬菜,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走进云南山区的场景。2025年,几位来自怒江的农民兄弟找到他,说想在家乡开早餐店,却不懂技术。“他们攥着我的手,眼里全是盼头,就像当年我在铁门前摆摊时,盼着多卖几个包子给孩子攒学费。”

  他二话不说,把全套技术写成手册,让厨师长手把手教他们调馅、揉面,甚至带着团队去当地考察水质、改良配方。“有人说我傻,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夏家兵摆摆手,“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土地里刨食的苦。现在我有能力了,就得让更多人端稳‘创业碗’。”这些年,他的培训课堂里走出了200多位学员,从云南的苍山脚下到贵州的苗寨村口,“英子包子”的香味飘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也让无数农家子弟踏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公司的会议室里,最显眼的不是荣誉证书,而是一排整齐的书架。《餐饮管理概论》《供应链优化》《消费心理学》……每本书都翻得卷边,重点段落用红笔圈了又圈。“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毕业就种地了,现在管着几百号人,不学习怎么行?”夏家兵每天雷打不动读一小时书,笔记本上记满了心得体会:“做餐饮就是做良心”“标准化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让每个顾客都能尝到家的味道”。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智慧,成了夏和餐饮最珍贵的“秘方”。

  四、新起点的钟声:当“英子包子”遇上“采石小镇”

  站在“采石小镇”酒店的落地窗前,夏家兵望着远处的采石矶,江风送来隐隐的涛声。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与现代美学的酒店,是他酝酿多年的“升级之作”:二店保留了“英子包子”的经典档口,透明厨房里,师傅们正在演示传统包制工艺;中餐厅主打江鲜与本土菜,马鞍山大肉面、采石茶干、当涂大闸蟹等特色美食,被赋予了精致的摆盘;宴会厅穹顶高悬,水晶灯下,“三十三年初心不改”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

  “为什么叫‘采石小镇’?”有记者问。夏家兵指了指窗外的千年古镇:“这里是马鞍山的文化地标,就像‘英子包子’是我们的味觉地标。我想让顾客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出文化,吃出情怀。”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翻到1998年的那页——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连锁餐厅”草图,旁边写着:“让更多人吃到家乡味,让家乡味走出马鞍山。”

  如今,这个愿望正在加速实现:中央厨房的产能覆盖了周边三个城市,新研发的速冻包子即将进入商超,加盟手册正在进行最后的修订。“有人劝我趁热度搞加盟赚快钱,但我不同意。”夏家兵说,“品牌输出不是卖牌子,是把三十年的匠心一起送出去。每个加盟店的师傅,都要在我们的培训基地待满三个月,从揉面到服务,必须过关才能上岗。”

  礼炮的余响还在耳畔,第一位顾客已经咬开了刚出锅的包子,面皮的麦香混着笋丁肉馅的鲜美在舌尖绽放。夏家兵看着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队,忽然想起妻子英子常说的话:“包子好不好吃,不在于褶子多少,在于心里有没有装着吃包子的人。”三十三年前,那个在板车上忐忑张望的年轻人,或许从未想过会走到今天;但三十三年后,这份对味道的执着、对食客的真诚、对土地的感恩,依然滚烫如初。

  当“采石小镇”的灯笼次第亮起,长江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夏和餐饮的故事,又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次,承载着三十年品牌积淀的“英子包子”,正带着马鞍山的温度与情怀,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出发。而夏家兵,这位始终握着“初心擀面杖”的创业者,依然在晨光中前行,用每一个扎实的脚印,丈量着从“小包子”到“大梦想”的距离。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