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不仅仅是一种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精神坐标,还是一处文化高地。它铭刻了太多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脑海中一直流淌着这样几句诗:
敦煌
押着大漠孤烟
落日浑圆的韵脚
在丝绸路上绽放
我们的车开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车窗往外看,一连数百里,不见人烟。尤其过了玉门,更是如此。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些绵延起伏的山脉,寸草不长,一片灰色。唯一看到的是黑色的石砾叫“戈壁”,黄色的沙子叫“沙漠”。鸣沙山由数个大沙丘堆积而成,月芽泉蜷缩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
幸运的是一条800里长的内陆河党河成了浇灌敦煌绿洲唯一的生命之水。这条母亲河一直哺育了敦煌,成为莫高窟免于沙漠吞噬的屏障。快到莫高窟时,我们才看到窟前一条泉水河,曾经汨汨流淌的小河似乎干涸了。河边还种着一排红柳和白杨。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先秦时期,共有五层,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1500多年以来,虽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735个石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彩塑,正可谓“西有卢浮宫,东有莫高窟”。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欧洲的唯一通道。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明在此交汇。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亲从霍尔木兹上岸,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沙漠,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莫高窟的佛龛和壁画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可以豪不夸张地说,莫高窟一座石窟,就是一个世界;莫高窟一孔洞穴,就是一截历史。
记忆深处总有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早在学生时期就已经络入印迹。要去河西走廊的念想在脑海里竟然盘桓了几十年。我知道不唯独我有这样的念想,许多同学、同事、朋友都想捷足先登,先睹为快。不是工作走不开,就是季节不适合,成了一推再推的理由。然而那幽怨羌笛,声声驼铃,催促我们早早西北成行。
还不到一年中的最旺季节,门票一票难求,要提前预约。即使有了票,洞窟前人头攒动,仍要排很长的队伍。现在每天轮流开放四个洞穴。进入洞内光线很暗,但我们依然能清楚看到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婀娜多姿的飞天……件件作品,生动逼真,美轮美奂,构思精巧,色泽艳丽,使我们沉迷。我抱着一颗虔诚之心阅读这些艺术作品。
敦煌是奇迹的符号,茫茫沙漠,千年相继。鸣沙山上的数百洞窟,洞无论大小,墙无论宽窄,每一寸空隙都填满了色彩,塞满了梦想。莫高窟的神秘令人向往,它的前世今生触动着所有来访者。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蜜如蜂巢的洞窟,内容包括了佛教主要思想故事,更有西方的神话传说,合而为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洞窟。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探寻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我从石窟中出来,抚摸着外墙,试着透过厚厚的石墙能感受到整个石窟的呼吸。晚霞照亮了戈壁滩,我的心也被照亮。敦煌的沙子粒粒光彩夺目。未来之前,心驰神往,造访之后,心系于此。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不仅掠夺了我国圆明园无数宝藏,而且强行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了莫高窟的藏经和壁画,运出了中国,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尽管大西北的生活艰难困苦,孤独寂寞,但仍有很多文物修复者来到敦煌,来到莫高窟,努力修缮,而且一事终一生。为了守护这片圣神的地方,不惜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中间有的人从年青到白发苍苍;有的人已化作黄土,撒在了敦煌;有的人葬在了莫高窟对面的小山丘上,在此长眠,却依然默默地守护着敦煌。他们没有钱,却用一个饼一碗粥,修复着敦煌的文明;他们没有权,却在这片黄土地上成为守护者。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他们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人,我对他们心生敬意。
当我们乘车快要离开敦煌的时候,我似乎又听到了忽近忽远的驼铃声,脑子里还充满着浓缩千年历史文化的莫高窟。千百年来,穿过历史的走廊,敦煌在狂虐的风沙中站出了自已独特的姿态:坚强、神秘、奔放,却吸引着无数人想靠近它,走近它,了解它,现在我真正理解了敦煌就是取汉语“盛大辉煌”之意,名符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