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绽,晨雾如轻纱般缓缓散开,临高角的浪花,恰似一群不知疲倦的吟游诗人,又如往常那般,开始了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轻声诉说。
临高角,宛如一把巨大的犁,直直地插入琼州海峡的怀抱。带着咸涩味儿的海风轻轻拂过,这里仿佛沉淀出半部海南的历史长卷。
金色的沙滩,绵软似绸缎,向远处铺展开去。潮水慢慢退去,沙滩上留下一串由贝壳串成的“珠链”,然而,新一轮涌上来的浪花,又轻轻将这串“珠链”抹去。
岸边椰林,在清晨阳光中,悠悠舒展腰肢。椰树叶片轻轻晃动,露珠滚落,折射出五彩光晕,恰似天上不小心散落人间的星星。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950年4月17日的清晨,天色尚暗。那时的临高角,正被炮火震得微微颤抖。瞧,40军先锋营乘坐的木质帆船,正与敌人钢铁舰队的炮口对峙。
琼州海峡,浪涛如怒,汹涌的波涛高高跃起,竟比桅杆还高出几分。密集的枪炮轰鸣声,仿佛被这浩渺无垠的大海无情地一口吞噬,瞬间消失在茫茫海天之间。
老船工咬紧牙关,拼尽全力摇着橹。每一次用力,都像是在与命运顽强抗争。手心里早已磨出了血泡,而那血泡在粗糙的橹柄上不堪重负,“噗”地破裂开来,殷红的鲜血缓缓渗出,洇染在橹柄上,却丝毫没有让老船工的动作有片刻停歇。
年轻战士们怀揣着家书,那薄薄的纸张,承载着家人无尽的牵挂与思念。然而,无情的海水却肆意漫上,将家书浸湿。字迹在水的洇染下,渐渐模糊,化作一团难以辨认的痕迹。作为“解放海南先遣队”,第40军118师352团先锋营携带“土炮艇”改装的木船(用木板加固船身、架设步兵炮),在琼崖纵队“海上接应组”配合下,利用夜暗和季风突破敌军“伯陵防线”
终于,第一双草鞋稳稳地踏上了那被战火炙烤得滚烫的沙滩。刹那间,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这片充满硝烟的土地上扎下了希望的根。紧接着,冲锋号“呜——”地一声长鸣,那尖锐而激昂的声音,犹如一把利刃,瞬间将黎明前如墨般浓稠的黑暗撕开!
想想看,仅仅依靠着简陋的木橹,去直面敌人那飞速旋转的螺旋桨,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决心!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以每分钟80发的射速倾泻炮弹,而解放军木船桅杆上捆绑的“葫芦炸弹”(装满炸药的葫芦串),在接近敌舰30米内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场“以血肉之躯丈量钢铁距离”的生死对决。这场战斗,宛如一首激昂壮烈的壮歌,在血色朝霞的映照下,奏响了震撼人心的旋律,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战争史上的奇迹”。
如今,站在临高角解放公园的热血丰碑前,那座巨型雕像庄严肃穆,解放军和琼崖纵队战士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仿佛依然能看到当年他们冲锋陷阵的英勇模样。江泽民同志亲笔书写的“军民共筑热血丰碑,解放海南业绩永存”十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铭记,是对先烈们的崇高敬意。这些文字,如同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纪念馆内,陈列的军用水壶尚存咸涩,泛黄的电报稿上“全力抢滩”的墨迹犹带焦灼,这些沉默的证词比任何史诗更令人震颤!而幻影成像技术、声光电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更是让游客可“穿越”到75年前的那个战场:当虚拟的木船撞上“太平号”舰体,屏幕上传来“橹柄断裂”的触感——这种“沉浸式疼痛”,让年轻一代真正读懂“奇迹”二字的重量!
在公园的游客留言本上,留着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的童言:“谢谢解放军叔叔,我们的沙滩现在有好多贝壳和笑脸,哇,临高角好好玩,我知道了解放海南的秘密!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坐着木船冲锋。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长大保护祖国,把祖国变得更漂亮。”……
昌拱村,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曾是解放军抢滩登陆解放海南的关键要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见证了海南解放这一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时刻。
时光悄然流转,来到2021年,昌拱村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被确定为临高县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试点村。近年来,在时代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昌拱村热情洋溢地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事业。它敏锐地抓住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带来的绝佳机遇,全力发展滨海民宿及各类旅游相关产业。刹那间,这座原本宁静的小村,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老船工的后人,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满心欢喜地给游客捧上新鲜清甜的椰子汁,还饱含深情地向游客讲述“木船打军舰”的传奇故事。直至今日,村里的旅游收入不断攀升,屡创新高。旅游业的蓬勃繁荣,恰似温暖春风轻拂大地,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曾经的红色资源,已然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富民密码”,开启了村民们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如今的临高角,仿佛是一幅多重时空交织的画卷。在周六或周日,临高角解放公园都会迎来“红领巾讲解员”,孩子们在战壕遗址前重演“抢滩登陆”,用树枝当步枪,用沙包堆“碉堡”,稚嫩的“冲锋号”声里,75年前的热血与如今的笑脸叠成同一幅画面。你瞧,少先队员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轻轻拂过那留存着往昔记忆的战壕遗址;无人机在空中悠悠掠过,而这里的天际,曾有信号弹呼啸划过。那身着雪白婚纱的新人,裙摆随风轻扬,与一旁青铜雕像的枪杆,仿佛展开了一场奇妙又无声的对话。
潮起潮落,岁月悠悠流转,然而历史,从未真正远去。每至夕阳西下,余晖轻柔地将热血丰碑雕像的身影缓缓拉长,斜斜投射在沙滩之上。恍惚间,那俨然是75年前奋勇冲锋的壮烈阵列,如一幅不朽的画卷,在时光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时光匆匆易逝,而历史却如磐石般厚重,临高角静静伫立,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承载着过去,又欣然迎接着未来。
这片土地,仿佛被赋予了神奇魔力,它能将那充满血色的记忆,精心酿成滋养生命的甘露。看,当年炮弹坑已长成30米高的木麻黄林带,这些“海岸哨兵”用盘根错节的根系锁住流沙,每片针叶都刻着“向海而生”的倔强——正如当年战士们用身躯筑牢登陆防线,如今它们用绿意守护着这片新生的土地。
老船工的后代,如今驾驶着观光艇,轻快地穿越海峡。他们用带着渔谣韵味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祖父当年掌舵的传奇故事。85岁的船工后人陈阿公,至今仍悉心保存着祖父遗留下来的橹柄。那橹柄的木纹里,深深嵌着1950年4月17日的斑斑血迹。老人时常感慨地说道:“当年,阿爷奋力摇橹,一口气摇断了三根橹。手掌磨出的鲜血,顺着橹柄流淌,把船头都染得通红。即便如此,阿爷依旧咬着牙,大声呼喊——跟党走,登岸就是胜利!”
临高角的海浪啊,就像不知疲倦的讲述者,永远在诉说着。它告诉我们:“再坚硬的钢铁,也敌不过时间的侵蚀,终会锈蚀;但人类凭借信念书写的壮丽诗篇,却能在这碧海蓝天之间,永远地回响。”信念为笔,书岁月不朽;碧海蓝天,映史诗长歌。
暮色里,临高角渔家亮起的盏盏灯火,与纪念馆内那份记录着“全力抢滩”的电报稿,仿佛跨越时空的长河,彼此遥相辉映。常轩民宿海鲜广场与汐海小院里,飘来阵阵烧烤与清蒸海鲜交织的诱人香气。在这氤氲的美味中,游客们静静聆听着“解放海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仿佛将历史的厚重感慢慢咀嚼,化为舌尖上的丝丝温热,进而融入心间。当皎洁的月光,轻柔地给临高角披上一层银纱,潮水便悠悠地吟唱起来,那是一首传唱亘古的歌谣。就在这一刻,历史与当下仿佛心有灵犀般,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解。
你看,烈士们曾经深情凝视的远方,如今已是渔火点点,照亮了千家万户;而当年那染红海水的炽热热血,早已幻化成三角梅,年复一年,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
这片陆海相依、亲密相吻的土地,永远在潮起潮落间,娓娓讲述着那些关于勇气、牺牲与新生的故事。月光洒处,历史与今辉共映;热血凝时,勇气同新生齐光。临高角,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历史与生命的交融,演绎着岁月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