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苏醒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作者:殷琳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694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3篇, 月稿:33

  春潮澎湃时节,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从沉睡中苏醒,沙尘开始随风飘荡,悄无声息中弱弱的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沙漠里的农耕、植树等事宜已经陆续启动,编织防沙草方格和光伏板治沙的项目没有受到季节影响,只要有项目,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实施。

  以高鑫队长为首的12位中科院、林科院科研人员,在新疆库尔勒集结后,组成了科考团队,拉开了为期16天走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046公里的科考任务。科考队伍中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雷加强所长告诉我们:“ 环塔克拉马干沙漠锁边科考的目标是走全3046,品味285,细读6大风沙口 ,以全面剖析锁边工程的实际成效与潜在问题,为构建高效林草带关键技术体系收集数据,助力后续沙漠治理工作优化升级”。自从2024年12月28日,完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046公里的锁边工程后,继续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依旧任重而道远。

  科考队伍出发那天,天气晴朗,一路沿着沙漠行走,车上备好了足够的干粮和水。虽然不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高鑫作为队长,还是不敢马虎,把钩车绳索等相关工具也都备在了车上,沙漠上行走的事儿,还是考虑周全为好。

  第一站是巴州尉犁境内。种植罗布麻,是尉犁县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尉犁县会在每年的1月份,开始在大棚培育罗布麻苗,通过3个多月的培育,苗长出15-20公分高,大概4月20号以后,就会把大棚培育苗,陆续移摘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去。这几年,尉犁县与科研机构合作,已经新培育的罗布麻品种有17个,就是想在不断探索中,种植出更好的适合防沙固沙的罗布麻品种。在沙漠边缘、重要风口、沙源路径区大力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防风阻沙带,充分发挥罗布麻优势,在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区域实施人工种植罗布麻来治沙。 尉犁县也在打破耕地、水指标等资源条件限制,探索治沙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只要是种植,水——是必不可少的维持植物生命的基本。为了解决水源问题,沿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等绿洲及绿洲外围区域,结合可治理沙化土地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0.2克升浅层苦咸水,来配套种植本土防风固沙植物——罗布麻,实现拓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围脖”工程。

  科考队伍也想一探究竟水资源问题,就沿着沙漠边缘的塔里木河一直向东南方向走,沙漠里的胡杨傲然挺立。随着国家对塔里木河输水工程启动以来,已经向塔里木河输水25年。在塔里木河两岸更广阔的范围里,地下水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距离塔里木河两岸不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树,逐年修复逐年增长中。

  科考队第一天的调研随着天色渐暗,最后停歇在了塔里木河的大西海子水库附近。晚饭的时间,队友们没有停歇思想,继续研究探讨着今天一天的收获。

  给沙漠注入更多生命水。沙漠周边县市基本都修建了引洪灌溉渠,引洪灌溉项目的实施情况也是科考人员关注的一大问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若羌县境内,就有雷加强所说的6大风口之一。在风口这样的地方,使用草方格沙障的铺设方法锁边完成。这种方式能否持久防沙固沙?记者带着忧虑请教了高鑫队长。高鑫队长作为多年来一直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的研究人员,很坚定的说:“ 尤其在我们这上风向 ,我们草方格整个固沙的面积很大, 确实也是达到减少沙丘,包括移动速度 ,但是草方格的寿命就5到10年,就未来讲,我们当下正在使这个引洪灌溉措施,在一个短期内,把在这个塔河的多余的水量和洪水引过来到风口处,在草方格里,种植什么植物有望在风口处成活,还是我们继续要研讨和试验的一个课题。”

  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草方格,一般使用芦苇、麦草等为材料,裁切成40-50厘米长度,埋入沙中10-20厘米,露出地表10-20厘米,确保稳固性和防风效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编制“格子衫”的标准目前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特殊地形或重点区域,比如在沙丘、风力较强的区域,草方格间距会缩小至50厘米×50厘米,以增强防风固沙效果。例如,于田县的治沙工程中,针对高大沙丘和风力侵蚀严重的区域,就采用了这种更密集的草方格布局。另一种就是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平坦地势,铺设草方格标准通常为1米×1米。

  科考人员在一路的行走中,看到大面积的草方格,这种工程固沙面积大且脆弱,目前对于工程固沙的位置布局、空间配置等缺乏科学依据。继续探索草方格适合的间距也是需要科学规划。高鑫说:“ 这个草方格也不是说全部铺上去了,而是间隔起来,隔一段隔一段铺设,当然这个间距的设计,是需要科学指导,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固沙效果,最佳的间距把它做好保证,我们这些效益最大的时候,我们的工程投资是最小的。”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工程固沙的面积和空间配置,才能更好的节约成本和优化防范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助力未来锁边巩固提升、提质增效。

  3046公里,自然环境恶劣,常常会出现风沙肆虐。中国能在这样的沙漠进行治理并开展阻击战,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其难度之高让全球惊叹。 如何实现可持续治沙固沙?如何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拓宽“合龙”后的绿色项圈?如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科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新局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持续行走中,科考人员的需要解决的疑问和科考的内容越来越多,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科考队伍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尉犁、若羌、且末等县市,一路实地勘察,对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多种技术的应用进行记录与分析,综合考量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治沙工作的影响,路途虽然辛苦,工作量也很大,但是让他们最庆幸的是,走了三四天,除了个别时候有浮尘天气,没有遇到沙尘暴。

  到达民丰那天,天色已晚,计划好第二天去看中国铁建公司完成的40万亩治沙成效。第二天早起,看着天气虽然有些阴沉,但不影响出行,科考队的四辆车按照计划出发了,就在走到沙漠边缘的地界,突然间,只见沙漠深远处的天空中,如同起了龙卷风一般,瀑布一样的沙帐腾空而起,天空中慢慢的变黄变暗,并以最快的风速移向沙漠边缘的城市方向,带路的中铁建公司负责人说:“赶紧返程回宾馆,再晚公路上车辆行走都是困难。”果不其然,风速中的沙尘暴还是赶在了车队的前面到达了县城。只见县城里行走的车辆已经开启了双闪,都如同蜗牛般在前行,交警已经全员上了路,能见度已经不足50米。那天无形中变成了高鑫队长他们一行人科考行程中的一次修整。

  塔克拉玛干沙漠涉及到新疆境内的7地州46个县市。其中,直接沿沙漠边缘的县市就有21个。这次科考队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到了尉犁、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昆玉、皮山、叶城、莎车、麦盖提、巴楚、阿克苏、新和、轮台、库尔勒,最后一站是绕回到尉犁县。就在科考车队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反方向再回到尉犁县沙漠边缘,快到起始点时,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同行的4辆车,竟然3辆车都沦陷在了沙漠里。高鑫拿出了提前备好的救援工具,和司机师傅们一起,让那辆唯一没有陷入沙泥的车辆实施钩拉,钩拉中,被陷车辆的车轮一直在软沙里打滑转动,车辆却丝毫没有挪动。大家都很焦急,绞尽脑汁使出了各种招数来救援,却没有丝毫脱险的迹象,自救失败后,高鑫队长想打电话求助,却发现这里手机根本没有信号。高鑫队长果断决定坐着没陷入沙泥的车辆,去找外力来救援,最后还是通过远处正在平整沙丘的挖掘机,才把3辆车解救出来。等车队再次正常行驶时,天色已晚,沙漠里的天黑,那真的是黑漆漆一片,借着车灯,在一场有惊无险的陷车事件中算是完成了这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大环绕。

  就在科考结束返程的那天,这次全程带队科考的高鑫,若有所思的告诉我们:“我们也是完全走完了3046公里锁边这样一个范围,锁边已经完成了,未来我们要加强科学的一些监测,到底我们工程治沙它的可持续性、它的安全性会怎么样?包括空间的配置,比如说光伏在哪里布?布的范围有多大?包括我们的工程治沙也是,它的空间配置到底多大范围?距离我们保护对象又有多远?未来我希望有更加科学的规划。”

  1978 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随着工程规划与实施的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治理也逐步纳入其中。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缺口亟待填补。2024年11月28日,在各方努力下,剩余285公里的“缺口”也成功补齐,实现合拢。

  一直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我,也是沙漠治理效能的真实见证者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由于其流动性强,曾经我们生活的城市,时常风沙肆虐,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恶劣。但是现在,却弱弱的影响着我们。

  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在二十年前,当时我随同央视法治节目组去新疆若羌境内的依吞布拉克镇采访,等返回的途中,大概是下午6点多钟,瞬间,车辆的能见度只有几米,我们被迫停靠在了路边。我本来想下来看看沙尘情况,可是在大风的作用下,我连车门都打不开。处于新闻的敏感性,我问央视摄像老师:“我们能否拍个风沙肆虐的新闻?这个一定会上条新闻。”央视摄像老师说:“ 这个沙尘暴,对摄像机影响很大,肉眼不见的细沙进入镜头后,调焦功能可能都不行了。 ”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央视摄像老师是有更高的觉悟,他知道国家正在全力治理沙漠。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沙尘情况着实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就如这次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科考,也是一次长远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