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乾隆十三年<化州志>今注》自序

作者:陈政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171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4篇, 月稿:34

  “化州修志,新中国前,始于宋而迄于清,前后曾编修12部,宋明间志书均佚,今仅存清代5部。”(摘于1996年版《化州志》),而这5部分别是:康熙九年庚戌年(公元1670年)知州吕兆璜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年(公元1686年)知州杨千宸编、乾隆十三年戊辰年(公元1748年)知州杨芬编、道光七年丁亥年(公元1827年)张丹崖编、光绪十六年庚寅年(公元1890年)彭贻荪编。在现存的5部古志书中,都是古版,不是模糊不清,就是缺页,多生僻字,令现代的人读起来十分费劲。这部《乾隆十三年版的<化州志>今注》,是我通过阅读光绪十六年版《化州志》,两者相对比,相对补充完整。但也因为资料所限,“典谟”还是个别篇章,因原版缺失或模糊不清没法补齐。通过补充完整,把模糊的校对,对生僻字进行注释,令喜爱志书的人,读起来顺畅。更容易理解原志的内容。

  乾隆十三年戊辰年版的《化州志》,是知州杨芬、学正林玉叶、训道叶芹经过8个月时间,搜集各方资料,在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版的基础上,进得重修的。在书里面,充分体现了化州历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在经济建设、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方面,形成独特个性、品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独有文化体系和文化家园。正如杨芬在序中所说:“因求陳思賢、蔣資、梁瑶、李瑹、姚岳祥諸君子遺書,與乡之子弟講明若者節義,若者文章,若者行孚於家,若者譽重於國,俾知仰止前徽,爭相磨礪,以收返漓還醇之效。”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化州人逐渐形成了知善恶,懂爱憎,识大体,顾大局的性格。在张文式的《毕公捕寇有功叙》里,贼人掠库,军民奋起齐杀贼。在知州赵士锦的《化州聽壁題名記》中,知州回家探望父母的中途,因为有丈量田亩的指令重新回来,父老说,我们的知州要回家探父母,不要因为我们的原因而拖延了,于是用牛车等工具五日就完成了任务,让他得予归家探亲。发出感叹“嗟乎!吾民煦煦以愛”。范祖禹初谪化州,“范公宋之賢者也。以直言謫化,當其始至也,州人敬之、愛之,金帛以資之,及其死也,擇地以葬之。”

  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化州人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产,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在志书里,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化州市新安镇的果业,国学生李炎在《琉璃泉》中说到“琉璃一泉最奇绝”, “人間福地寧有幾 ”。接着感叹“我對琉璃頻嘆息,安得千頭木奴柑。”如果再在周边种上橘树,百姓则更幸福!这似乎透露出百年后农业生产的密码。在《陂渠》章中,“嶺以南皆稱澤國,坐享膏腴,……而豪强之家又以養魚種蓮爲得計。”百年之后,化州杨梅镇发展为“淡水养鱼第一镇”。“傅昂,明嘉靖二十七年任化守,筑高岭垌陂堤百余丈,以防涨潦”这一水利设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历代地方官在地方的发展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管理地方上,作出了很多的思考。是象“子賤不下堂,鳴琴而治”,还是象“巫馬期以星出入,日夜不處”呢?是做到“浴沂詠归”的景象,还是:“以官为传舍,醉饱鲜肥,不顾其后,苟目前之适,不思远虑。”,做虚无放诞之事呢?《官绩》里有“赵士锦到化州任知州,有谋略,精细清简,倡导百姓自治,喜欢与文人论学,与当时广文、伍瑞隆二人十分投机,一起游山玩水,搜寻奇胜。”也有万历化州知州祝简的困惑:在《丈田憇鹿踏山》中“據鞍原隰愁無計,疆里還須體國才”,丈量土地的过程中,知州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处理国家大事才体会到具备全面的才能和智慧有多重要。本志中说“萬歷間知州祝簡淸丈田畝,凡高瘠秧地皆令報盡,驟增八百餘頃,州人至今苦之。”而在光绪十六年庚寅年版中却说“萬歷間,知州祝簡淸丈田畝,凡高瘠秧地皆令報盡,驟增八百餘頃,州人至今赖之。”一个“苦之”,一个“赖之”,是非公断,任读者判断理解。“聖門之敎達於天下,猶水行地中,不擇遠邇,不以嶺海而隔,不以蠻越而阻。元天歴己巳,朝散大夫呂公(吕沆)來僉海南北憲事,勤於政理,踰越山海,不憚荒遠”为化州建成孔庙一直关心支持。使古时化州,历来是“高凉才地”。有保家卫国,客死他乡的元化州路判官游宏道等等。

  在文学方面,即使偏在南隅,化州古代也出了很高质量文学作品。赞扬当政者为民办实事的《柳公桥》“名郡引甌越,亨衢履泰莊”、“吾民永爲好,千載安且康”;有宋朝名宦胡寅的《清白亭》对好友的勉励“政成歸報蘧廬北,常使甘棠蔭本根”;还有元代大名府尹,开创著名“蒙甫八事”纪检法则的大廉吏吕沆在古化州清风楼作的《观风楼》“臬府公餘登覽處,大書樓上號觀風”。化州著名翰林庶吉士,有“南国灵芝”之称的姚岳祥作的《那阳山》、《岭西大捷露布》对仗工整,词语华丽,气势磅礴,表现出浓浓的爱国热情。石龙,横石过江,鸣而召祥。江为龙,台为珠,“珠母何年吐上游,巉然一軸砥中流。我疑重見金山,客過驚同白鷺洲。”“最喜臺成龟出洛,道南囘首日扶桑”,化州八景、六王山、陵江、罗江、鉴江,这些名胜,陶冶着化州文人学子,孔庙、石龙、骊珠成为化州文运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学业精进,报效国家。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最后,“豈俟滿目荊蓁,而始愴然於繁華之易盡哉!然片碣尙留,猶得於荒烟粘贴蔓草中識古人。”谨希望,我们在历史长河里面,可以从此中了解化州的一些过去,而有益现在、将来。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杨平老师的支持鼓励,特别是化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凯愈的指导,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并为本书作序,在此谨表示感谢!

  (2024年10月2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