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张健:走进鲁迅故居

作者:宜美   发表于:
浏览:26次    字数:1686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14篇, 月稿:14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春风拂面,万花齐放的浪漫季节,我应约参加绍兴古越龙山黄酒订货会。

  来到这座江南小镇,很早就知道绍兴是先生出生的故乡。这么好的机会,我怎能不前往先生的故居呢?趁着无人注意,我独自一人悄悄溜出会场,直奔鲁迅故居。

  车未停稳,就看到先生家园门口的“鲁迅故居”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不用说话,瞬间心脏跳动的愈加急促起来。终于,我见到了课本上学习多次的先生故居了。依据课本上的记载,我试图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踏进鲁家这座大院,我走过了书本上描写过的各个房间,甚至走进了厨房、看到了储水的大水缸、葫芦瓢、竹编的暖壶,石磨等等。只有在先生上课的书房,我逗留的时间最长最长。隔着几米的距离我静静地伫立在那张刻着“早”字的先生书桌边,闭眼想象着当年先生少时学习的情景……也沿着大厅后边的曲径来到百草园之三味书屋,我虚构着年少的先生机灵调皮的样子,甚至想到了少年闰土文中逮獾子的少年,仿佛第一次与先生有了如此近的距离……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习了先生的《祝福》《呐喊》《孔乙己》《少年闰土》《阿Q正传》《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药》《藤野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对这位(1881-1936)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始终充满了敬意。少年时读先生文章,总感觉他文章艰涩难懂,不甚理解。直到高中时期才知道读懂先生的文章必须要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故此越发从内心萌生一定要去先生故居看看的心愿。今天,我如愿了。

  先生一生走过的路也很坎坷,早年出国留学日本期间学医的经历,在故居的展厅有很多文字描述。也知道了后期藤野先生的奇趣后文。弃医从文,为了解救和唤醒“沉睡的国人”先生的笔比枪炮显得更加有力。他无疑是战士。在中国早期新运动时期,处处都有着先生的背影。

  因文字篇幅有限,无法一一道来在先生故居所了解到的更多见闻

  匆匆浏览先生故居后,跨过斑马线走向石板路的对面,我忍不住回头再次望了一眼这座养育了先生的老屋。

  别了,绍兴;别了,先生的老宅。当再望前走的时候,我知道,过了今天,先生的文章原来我还是能看懂一部分的。

  芜湖古城拾遗

  十几岁的时候,春节期间来市区陪同父亲卖山芋粉丝,经常住在姑妈家,大人们怕我出去了找不到回姑妈家的路,于是我记住了姑妈家住在公署路,记住了院子外边的皖南电影院。姑妈家院内有棵很大的松树,有了这个方向,记忆就深了。没事的时候出了院子大门,沿着皖南电影院边的小巷子走到城隍庙这边打开水,只看到巷子边的一堵墙上有块黑色石牌,写着衙门之类的字。从没有细看是什么东西。所谓城隍庙也就是路边靠墙的位置有人烧香和点蜡烛的痕迹而已。几十年过去后,才知道原先常驻的地方居然是芜湖古城,姑妈家房子就是老行政公署。而今电影院不见了,遗址上有了一座真正的庙,想必这就是新城隍庙了。小时候看到的有石牌的那堵墙,周边的建筑拆了后露出了清朝老衙门的真容。也是难得了!如不是被民宅包围着,估计文化大革命期间早就拆了。宏伟的九十九间半大院,当年也住了很多人家,后期破旧的要散架了。现今被保护起来开始修缮。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这间了不起的建筑是清朝做过山西和山东巡抚的泾县人吴延斌所建。

  马号街东边,有条小巷子可以直通胜利电影院,小巷的中间有个二层的岗亭,一直没上去过,大人说那是清朝监狱,里面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所以从来不敢进去。如今完全被封了,里面有施工的迹象,估计修缮后肯定要对外开放的。

  原来的 儒林街,清一色青砖黛瓦老房子。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老先生曾经住过的老宅,始终被锁着。隔壁几家靠卖编织渔网维持生计,日常冷清的很。

  芜湖古城再一次让我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芜湖原来就这么点大!记忆最深的南门湾直通弋江桥的那条石板路居然从古到今还是原貌。想象着新市街南门湾几百年前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拥挤在这条石板路上讨价还价做买卖的情景,此刻的石板路上仿佛还有古人留下的温度和气息。

  从河豚巷出来,我把古城又丢在了身后,用手机拍了几处遗迹留作纪念。如果你也来古城,倒算作是先做个介绍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