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刚回故乡不久的我,就在同学老蒋的陪同下,去了一趟小河南。
小河南,地处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风景区。妙道山为国家森林公园,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凉湿润,年均温14.2摄氏度,夏季最高温仅24摄氏度。小河南村,因其境内有小河水由南向北后往东流而得名。一说,因境内居民90%以上为蒋姓、蒋姓始祖周公姬旦三子伯龄封蒋国、其子孙以国为姓、蒋国在今河南省淮滨县,故名小河南。
小河南是岳西的美丽乡村。三月,这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五月,人间芳菲尽,此地蔷薇开。泉水汩汩,清流浅浅;从县城出发,乘车一小时。下车伊始,举目四顾,但见高峰入云,翠冈环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回到祖居地,老蒋很兴奋。告诉我,这里的古村落值得一看。“千年古村落”已成为美丽小河南的一张名片。有关专家指出:这里的古民居坐落于群山环抱的河谷中,依山傍水,布局方正规整,严格轴线对称,硬山顶、马头墙、小青瓦、清水墙,形成独特的皖西南建筑风格。
我们首先拜访六行堂。六行堂是蒋氏迁岳西始祖蒋发显公十六世孙蒋嘉琬公支祠。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育民众的六项行为标准,即:孝、友、睦、姻、任、恤。清钱谦益说:“敦六行以重任恤,既以仁厚起家。”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宗祠中积淀着丰厚的文化。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积德行善,耕读传家,上慈下孝、修身齐家,是一个家族世代恪守的准则,是一个家族生息繁衍、源远流长的神奇密码。
老蒋,名本才,人称岳西的活字典,对小河南更是了如指掌。对祠堂的建造和体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告诉我,六行堂始建于清嘉庆廿四年,道光元年竣工,坐西朝东,背倚黄柏山,面朝大帽尖,占地229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20平方米,房屋75间。该祠布局独特,正屋三进五开间,中、后进带左右跨院,前有戏楼,整体布局呈“凸”字形。祠堂青砖黛瓦,斗拱飞檐,直柱横梁,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朴素大方。老蒋对祠堂的石雕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分辨出兰花、菊花石纹的不同,能说出龟背纹的不同寓意。我站在古戏楼上,想见当日热闹的场景,思古之幽情沛然;置身空阔的堂庑,面对排列整饬的神位,想见蒋氏前辈创业的艰辛,敬仰之情顿生。
告别六行堂,车在蜿蜒曲折而又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行进,这些水泥路村村通、家家通。峰回路转,眼前一亮,但见绿野之中,屋舍俨然。老蒋说,这就是凹上老屋。凹上老屋建于明崇祯年间,三进五开间,后因其房主蒋世焕之三子蒋嘉文考取举人后,又考取天文生,于清康熙年间扩建,大门呈“八”字形,为官宦宅第。门前立有旗杆石两对,分别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东有上马石,大门头有匾书“学辙玑衡”,中厅有地方官员送的匾,上书“秉旨惟和”、“淳厚遗卿”。
距凹上老屋不远,又有一组古民居立于高坡之上,这就是李冲下屋。李冲下屋为清咸丰年间贡生蒋继昌所建,石头大门框左右上方雕有“鲤鱼跳龙门”,门头上雕有“春牡丹、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四季花开,三进五开间,二进门罩上书“居易以俟”,堂轩上方建有“望婿楼”(建筑学名走马通楼)。李冲下屋右下方,有一亭,名李冲水口亭,也是蒋继昌出资修建。此亭四角八柱,上有穹顶,亭中有社庙,有风有水,与众不同。蒋继昌书联曰:“绿水自东来,绕二潭泛泛莲花向西去;青山从北上,逊一岭巍巍狮子坐南朝。”
李冲下屋和凹上老屋合称“李凹自然村落”,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较两者的不同,不是很难。保存不够完好的凹上老屋依然有一种“富贵”气,松松散散排列在高坡上的李冲下屋到处充满平民味、烟火气。屋的主人大多已住进修葺一新的二层小楼,老屋虽然空着,但台阶上的青苔依然有屐痕。一个中年男人仍在此居住。老蒋说:此人养蜂,蜜甜。
不知是不是有意安排,老蒋把我们此行的句号画在两棵古树下。这两棵树就在李冲下屋不远处的一片竹林里,一棵是枫树,另外一棵还是枫树。枫树,躯干粗壮,需3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冠高大,人们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