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游宏:横峰走笔

作者:烂人   发表于:
浏览:87次    字数:5171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0

  我之前没有来过横峰,甚至在我的记忆内存里都没有“横峰”词条。5月27日,得以“香落尘外”文学平台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我有幸平生第一次走进横峰,亲近横峰,认识横峰。

  作为对中国红色革命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横峰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不由自主让人将诗与横峰无痕链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横峰的得名是古今巧合吗?还是源于土产?据当地朋友说是因当地名山横峰而得名。我笑了,不是因为失望,而是笑我这个异乡人有些洋洋自得的自以为是了。于我,更愿意相信诗意横峰是从古诗句中走出的传奇,被灵性的山水风物造化成的源远传说、血性的铮铮铁骨凝铸成的不朽丰碑。

  一

  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操场旧址、中国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旧址、列宁公园……以及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旧址无一不原封不动的闪耀着革命的红色之光,个个如雷贯耳的人名依然深情的颂赞着“可爱的中国”。

  红军操场旁高高矗立的巨大褐色石碑上镌刻的“红色圣地”4个红色大字,无声而坚毅地诉说着这里当年曾是全国6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拥有独立的兵工厂、银行、学校和人民拥戴的苏维埃政府,既宛若新中国的雏形,又像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彩排。

  血染信仰、心系天下的革命先驱仿佛从未离开过这里,近百年的时间好像在这里不曾走远,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依然如故。

  当你走进院巷,院墙上“到红军中去宣传,冲破敌人的四次围攻。革命的工农群众快起来,冲锋挺进。”的标语,历经近百年时间依然清晰可见,如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当你来到操场,仍然能感受到红军战士“打倒列强,除军阀”如火如荼、杀声震天的操演;当你来到方志敏卧室,便会亲身体会到清贫精神的源泉……女解说员“方志敏每天起得很早,照例巡视乡亲各家院落,如果哪家做饭时间没有冒烟,他一定要进屋看看。看看是缺米?缺柴?还是遭什么祸端?民生,始终挂在他的心间”的深情解说,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鲜活革命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是的,这里是“可爱的中国”摇篮。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目标和信念。方志敏当年领导创建的苏区人民自己的公园——列宁公园,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建造的公园,也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具体体现。方志敏当年亲手在公园栽下的的梭柁树,如今枝繁叶茂,树下游人流连。触景生情,我们采风组一行,在列宁公园,在梭柁树下,齐声朗诵: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为了可爱的中国,当年仅6万人的横峰县,壮烈捐躯的烈士竟高达5千多人,几近总人口的10%。

  横峰,让我肃然起敬的英雄热土,红色圣地。

  二

  青山碧绿,浅丘柔缓;小桥流水,沃野鲜翠。五月的横峰,饱含火辣辣的热情,处处透射出江南小城不二的活力气质。又宛若小家碧玉般,精致而不失大雅风范。

  横峰有山,有水,有版画的农田;比比皆是的参天古树,动且树龄几百年;毛竹林中烟火人家,随风若隐若现……我惊诧于横峰精品水墨画般的景致,醉于这里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世外桃源。好想就近枫林边,“诗酒趁年华”。

  为此,我不由暗笑自己来之前的愚昧无知,只是觉得一个赣东北小县,充其量不过一片普普通通的地盘,没准儿是个欠发达地区呢。及至身在横峰,不由得让我瞪大双眼:“哇塞!真的是仙境般阆苑仙葩,绿水青山耶。”

  且不说“灵山青未了,此地得横峰”的岑山雅致,也不谈“此即蓬莱景,令人思豁然”的赭亭含蓄,单就倚窗闻鸡鸣犬吠,荷锄伺蔬果菜畦;听山林涛声依旧,观飞瀑枕流赏素琴,便颇有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雅趣。我不禁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意趣相投于横峰了。更有枫树坞、麒麟峰、梧桐畈、仙姑潭、白沙岭、泉湖塘……撩人心扉的浪漫地名,有着怎样的深邃内涵?如此,不得不让我对横峰刮目相看。承天然风光,融古韵文化,把一个美丽如诗、秀色可餐的横峰立体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上饶市政府官方资料显示,横峰森林覆盖率超过63%,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率超过97%。绿色横峰、生态横峰,想想,都让人陶醉。我有些忌妒横峰了,既羡横峰景,恨不横峰人。

  三

  横峰有窑,始于北宋,明盛,谓之“兴安窑”,源于古县名“兴安”。

  来横峰之前,我是知道江西有名窑的,如景德镇的瓷窑,很是响当当有名。但横峰有窑,我着实是身临其境方知。尤其难得的,横峰因窑置县,如此说来,我觉得称横峰为“窑都”一点都不为过。有窑便有瓷,瓷器英文“china”同“中国”英语发音完全相同,不用说,古“窑都”横峰便很中国范儿了。

  据陪同我们的当地作家李思德老师介绍,横峰窑为民窑,产品仿龙泉青釉,器型以碗、盘、碟、盅纹饰折枝花卉为主。哦,民窑!正好同景德镇的官窑相呼应,算是相辅相成,互填空白。民窑显然是民间的,民间的就是人民的。古往今来,凡是与“人民”沾上边的,生命力最顽强,也更富个性特色。这不,横峰县目前正以前期发掘的古窑址为抓手,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打造古窑遗址公园,并以“窑址文化展示中心区、窑文化风情街区、瓷艺术创意区、窑工民宿区和湿地花田游园区”五大主题板块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沿着废旧瓷片铺就的游览便道,穿过历史沉淀厚重的古窑遗址,来到位于古窑遗址公园内的“横峰县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和馆藏实物精品展示,仿佛回到了横峰制瓷鼎盛年代的火红岁月。熊熊窑火下,窑工人拉肩扛、挥汗如雨取土、制坯、晾晒、入窑、烧制、出品的艰辛过程,恰似“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汗滴窑洞,实属不易。好在聪明智慧的古窑工为我们留下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文物瓷制品,让我们能够得以一窥历史概貌和当地风土人情。尤其是博物馆文字介绍的一个标注有“建文”年号的瓷笔架,为明代建文年间留存至今绝无仅有的孤品,成为明代建文年间代表性文化符号和“靖难之役”的实物明证。

  “窑都横峰,制陶先锋”名不虚传。

  四

  朵朵白云像洁白无暇的棉团,轻柔散漫的点缀着天空深蓝的穹幕。透过穹幕洒下的金色阳光,映射着一幢幢三层、四层别致的农家小楼白色的院墙,使得院墙微泛金色,而显现出吉祥的兴旺发达来。规整平坦的硬化油路宛若墨色的飘带,从村头,穿过栋栋院落蜿蜒而出村尾,颇有些艺术范儿的动感。村头一隅一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老枫树,新枝绽发,生机勃勃,华盖般盛开的阔大树冠,亲切而执着的迎候着着八方来宾,诚意十足。四方块状的农田中,禾苗已萌出青色,田埂枝架上累累蔬果,愈发突显出乡村振兴特色道路的美好愿景来。

  这里是横峰县青板乡金鸡村,一个在中国千千万万乡村中不凡的乡村之一。

  金鸡村得名于境内金鸡山,不凡于这里是横峰县有名的红色村庄。村委会前宽阔的金鸡山大捷广场上,象征胜利的巨大的红五星和蓄势待发的红军战士群雕像,无时无刻不在讲述着90多年前这里战况的惨烈和战果的辉煌。

  1928年6月,邵式平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取得金鸡山大捷,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对赣东北苏区的围剿,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为后来建立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和群众基础。

  据金鸡村村史资料记载,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不过2000余人的金鸡村,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竟达68位,名副其实的英雄村,光荣村。

  光荣是有传统的。战争年代造就的英雄村,而今乡村振兴的先锋村,正在将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乡村如何振兴?乡村振兴如何?答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金鸡村对此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诠释。

  去年十月份才上任的中共金鸡村年轻党支部书记李勇,健壮的中等身材,寸头短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着为家乡干实事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举手投足干练沉稳,黝黑的皮肤写满为乡村振兴付出的操劳。他如数家珍般向我们讲述着金鸡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确定的一个个抓手和取得的一项项成就,仿佛战争年代攻克的一座座山头,取得的一场场大捷。

  “蔬果共植、田间套种、劳务输出……都是我们增收添益的重要来源。乡村振兴,扩大收入来源,提高村民收入才是硬道理!”李勇书记颇有心得的告诉我们。

  末了,他动情的说“乡村振兴最难搞的是村容、村貌和村道的改造建设。因为牵涉到要动每家每户的利益,容易得罪人,难度很大。”

  从李勇书记的口中我们得知,原来的金鸡村道路狭窄,自建房犬牙交错,强、弱电线在空中如蛛网般私拉乱接,环境卫生脏、乱、差。尤其是节假日返乡人员和车辆增多,村子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因车辆擦挂而导致的口角闹架司空见惯,严重影响邻里和谐,也与乡村振兴工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落后的村容村貌急待改观,以适应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说干就干,李勇书记带领村委一班人,从拓宽村道、理顺交通入手,动员影响村道交通的两侧村民退房还道。

  这项工作说似容易,其实难度不小。因为历史原因,村民宅基地都是自然分布,自主建房,要将村民全家花心血自建房推倒还道,谈何容易!

  一李姓人家的三层小楼横亘村道一侧,历史性形成村道“肠梗阻”,要科学规划、拓宽村道,必须把瓶颈中的瓶颈这家房屋拆除。李姓是金鸡村的大姓,历史悠久,宗族人口众多,民风十分剽悍。听说要拆他家的房子修村道,李家人立即就放出风来“路是大家的,房子是我家的,凭什么修大家的路拆我家的房子?坚决不拆,谁说都不好使!”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金鸡村大众的利益,李勇书记和村委一班人,不分白、夜,轮番上阵到这家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几个回合下来,瞎子点灯——白费蜡!李家人就一句话:不拆!整治村容村貌的第一步——村道改造就遇到了麻烦。同时,村民看笑话的有之,风言风语四起“人家自己的房子,凭啥子让你白拆嘛?”“你要把占道的房子都拆了,我手板心上煎鱼吃!”还有一户人家更直接的对李勇说:“你要把他(指李家)的房子拆了,我把我家的房子无偿给村委会使用!”李勇书记知道遇到硬碴了,他和村委一班人思想压力不小,工作陷入僵局。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李勇书记同村委一班人动脑筋、想办法,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家不让拆房还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刚需住房吗?经李勇书记侧面了解,李家在县城有房,也就是说这套占道房并不是刚需。不让拆房还道的根本原因还是小农意识作怪,赌气。找到了原因,李勇书记对症下药,请李家的朋友、同学、亲戚,甚至老辈子登门做工作,反复讲解整治村容村貌的现实意义,以及整治后为村民带来的种种红利。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他不是癫子、傻子,我们工作做到位,他总会开窍的。”李勇书记带着成功者的微笑对我们说。

  果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耐心、细致、反复做工作,李家终于为之感动,同意无条件拆房还道。一块硬骨头,终于被虔诚敬业的李勇书记拿下。攻下了坚固的“堡垒”,后面的拆房还道工作就容易多了。

  我注意到,村道两旁有好几个“某某某无偿拆房,面积多少平方”的标牌。“这些都是当时修路,无偿拆房村民房屋所在地,立牌是为了感谢和铭记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无私奉献。”李勇书记对我说。

  “至今还有一户人家为了支持村道的修建,拆房后仍在租房居住呢。那家同我们打赌,如果我们拆了‘堡垒’房,就把他家房屋无偿提供给村委会使用的村民没有食言,现在我们的村史馆就是他家房屋改建的。”李勇书记又说。

  乡村振兴,难免涉及到拆迁。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村民的乡土意识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根深蒂固,在全国大多数地方,拆迁都是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要叫村民搬离故地、故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无偿拆迁了。金鸡村的李勇书记一班人做到了,而且干得很漂亮!这才有了亮丽、平坦、宽敞的金鸡村道风景线。

  如今的金鸡村,道路四通八达;强、弱电线下地(地埋);自来水入户;住房规划有序;村民安居乐业……这不就是乡村振兴的例证吗?正是有了无数像李勇书记这样心无旁骛、情系家乡的乡村振兴基层带头人,我们的乡村才有了振兴和发展的可能,也才会有“一个乡村秀美惠民”。祝福金鸡村,明天会更好!

  短暂的三天采风活动很快就结束了。美丽、富饶、热情的横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山水风光、红色印记、好客文友……以及让人垂涎欲滴的葛根粉、芋头糖、火盏粿……已根植于我心中,成为心心念念的情结。横峰,我已爱上你,我会再来的!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