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何晓霞:曼谷——大佛寺和郑王庙

作者:冬歌文苑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3389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九四年的春天,跟随单位去泰国旅游时,我的心都飞起来了。第一次出国,于我来说,简直像做梦一样。因为我最年轻,在广州白云机场过海关时,被严格盘查。那时候,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都借着旅游的名义,悄悄离开,然后躲在当地,不再回国。当时的泰国,有“亚洲四小龙”之称,比较繁荣,所以也一样成了某些人的理想国。而我是有单位的人,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国外。

  抵达曼谷后,兴奋激动的我们,却被接我们的导游泼了一瓢冷水,“唉,你们这些人,这么热的天,还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家新马港澳台人士,和你们就不同”,导游一边说一边笑。我们便低了头,不出一声。低头一看,我特意为旅游新买的衬衣和火热的泰国似乎格格不入。

  被导游如此揶揄,我们不免有点自惭形秽。确实,那些西方人和有钱的东南亚人,衣冠楚楚,他们住着更高档的酒店,享受着更好的服务,甚至他们乘坐的大巴也更高级。当然,导游更愿意带他们的团,因为小费会更多。

  不料想,三十年后,我会再次来到曼谷。

  我们下榻的酒店,在闹市区。自由订制的酒店,再也没有了等级的限制,我在里面穿梭如风。

  多年前,我们是跟团游览,一切都在计划中。我们去了很多寺庙,有四面佛,大皇宫等。那时,我对佛教并没有什么概念,只觉得寺庙都大同小异,外表金碧辉煌,庙顶都是尖尖的。进寺庙参观时,里面都会放置一个功德箱,一般人都会随喜放些钱币进去。我不拜佛求佛,身上也无多余的钱,便不敢造次。然而,不知是不是内心有愧,总感觉寺庙里的和尚在斜睨我,之后,便不肯再进去寺庙里了。

  人,到了一定年龄,认知和觉悟都在提高。对人事的看法也会改进。

  在酒店房间,和女儿一起查看景点时,一看到大佛寺的名字,竟然心中一动,遂决意要去看看。

  在高速路上时,远远就看到大佛的神像,在阳光照射下,大佛金光闪烁,美轮美奂。它比周围的建筑要高出许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从小巷走进去,来到大佛身前,细心观瞻,它眉眼柔和,满面慈祥,眼里蕴含着笑意,双手交叠,盘腿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佛像由纯铜铸造,腿宽40米,身高69米。无论从哪个角度仰视,它都是一样的神情。它目光深远,心怀慈悲,庇佑着四方的子民。来朝拜的人,无不对它顶礼膜视,万分敬服。

  此前,我见过很多佛像,但觉得与其它佛像相比,这尊大佛尤为特别,只一眼,它就刻在我心底里了。它在我眼里是最温婉可亲的,它是我眼里最美的神像。见到它,我便心神宁静,感动不已。我双手合十,虔诚地对它鞠了几个躬。

  大佛的边上,有一个供奉四面佛的神龛,一位僧人正襟危坐,正在解答礼佛人的困惑。他们神情专注,似乎与世隔绝。

  大佛寺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泛黄的水面,有小舟悄然来往穿梭。临水的围墙上,鸽子在歇息。我倚靠在墙上,看着河水发呆。我的到来,并不曾惊扰它。河水日夜奔流,穿过曼谷城,与其它支流一起,汇入到湄南河中。我想,大佛的眼光能追随着河水,越过湄南河,越过山丘,直达遥远的东方。

  礼堂,是和尚们修息的场所,要换鞋进去。有民众在和他们聊天,我知道,和尚在泰国人眼中地位很高,很受尊重。然而,礼堂内的和尚,都很随和亲切,一点也不摆架子。其中一个信众,竟然和一个和尚围着柱子追逐,玩笑逗趣。我顿悟,其实,我们与和尚与其他人,并无分别,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只不过衣饰信仰语言不同而已。不一会,穿着黄色袈裟的他们依序走向经堂。我也跟着蜇过去,经堂里,还有一些穿白衣的居士,和他们一起念经。我不敢僭越,慢慢退出。我不是修行人,他们的世界,我不懂也进入不了。如天籁般的经声飘荡在空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心静。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念什么,但诵经声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有韵律和节奏,格外动听。

  我想,这些经文,应该是传颂佛教的真谛,告诉大众,要与人为善,多帮助他人,多做善事等。

  白塔紧挨着大佛,差不多一样的高度。泰国的寺庙和塔,都要脱鞋进入。白塔有几层高,每一层里面,摆设着不同的佛像和工艺品,做工考究精致。泰国是信奉佛教的国家,不管在城区还是乡村,几乎在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供奉的佛像。佛,在他们的心中,高于一切;而拜佛礼佛,也是他们平常最重要的活动。走到第四层,画工还在梯子上专心对着墙壁涂抹。我又想,画像再精美,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只不过给人以精神寄托和安慰罢了。

  走去外面的天台,不经意间,发现此处可以俯瞰半个曼谷的美景,穿城而过的河流、不远处的寺庙、城市的建筑和树木等,都出现在眼底,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它们呈现出一种安详和谐的美感。我久久凝望着,舒适的凉风吹来,很是惬意。大佛的背面正好背靠天台,虽只是背影,却依然高大神武,似乎伫立在云端里。即使是背影,也能感觉到它的神性与魅力。

  惊叹于大佛的神奇与美丽,离开时竟然频频回顾了。

  女儿想再去郑王庙。郑王庙静静地躺在湄南河边上,与湄南河交辉相映。湄南河因了郑王庙的存在而更妩媚,而郑王庙也因了水的依托而更加令人神往。它们相依相伴,就像一对恋人,同生永存。郑王庙的建筑群整体是银色的,看起来高贵典雅。它又叫黎明寺,是为了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昭而修建的寺庙。郑昭,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华裔君王,他英勇善战,曾率军驱逐缅甸敌军,拯救河山,并创建了吞武里王朝。郑王庙是泰国著名的寺庙,也是皇家寺庙之一。寺庙内有高塔和大佛塔,最高处有79米。除了最高的大佛塔,周围还有几座陪塔,形成一片塔群。塔身外面都有复杂的雕刻,上面镶嵌着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适当的位置还安放着佛像。塔身一层层递进,外形有点像埃菲尔铁塔,寺内有佛殿、佛堂、门楼、回廊和假山等。

  佛塔在正午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塔林内,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穿着各色服装在拍照观瞻。其中,有很多穿着泰国民族服装的女人,她们在塔中穿行,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我和女儿也租了傣服,头上戴了花,然后在庙中袅娜而过。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风,撩起了我的长发和衣袂,我把自己想象成古时的傣妹,在自己的行宫里自由行走。

  游客很多,太阳很晒,白色的阳光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裸露的皮肤晒得生疼,我和女儿只绕着塔身走了两圈,就下来了。

  拐弯处,有两位衣着黄色袈裟的僧侣,在与游客说笑。看他们那般和善,我也生了与他们合照的心,年老的僧人满脸慈祥,眼中含笑。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广州,他竖起了大拇指“China,great!”另一个年轻的僧人,皮肤黝黑,更是谦恭,也是满面笑容。合影的时候,他示意我双手合十。郑王庙,我已经来过几次,然而这次,遇见活佛,与活佛合影,让我心头异样温热和感动。

  毕竟,建筑再美观,它不会说话;然而,人是有情感和温度的,与活佛只交谈了几分钟,却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是平等的,并无求和受的动力,这让我们更感融洽舒适。我们只是随意聊了日常,并没有谈及宗教和信仰的问题。我想,自然而然生发的缘分,会更好。

  走出大佛寺,门边一个佝偻着背的阿婆在卖椰子水,当我们用英语告诉她,要买一个椰子水时,她手脚利索地砍开了椰子,插进一个吸管,接着用流利的中文说:“一个40,两个70。”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一个七十几的老人,依然在烈日下忙活着,且是快活地忙碌着。

  然,我依然要付她现金。这在习惯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有点麻烦。为了避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来泰国前,我特意去兑换了几万泰铢。我们随身带着现金,因为在有些餐厅,仍然要付现金,甚至在入住酒店时,我还要支付5000泰铢的现金押金。但离开后,这笔现金我将如何处置?想想我们国家,多年前就实现了网络支付,不管在闹市还是乡下,国民早已不用带现金出门了,平常,只要带着手机,就可以一路通行。

  走在曼谷街头,街还是那条街,路还是那条路,桥还是那座桥,交通依然拥挤堵塞,路面和桥梁还是老旧灰黑的,这和我多年前见过的曼谷一样。时空的变化,并没有让曼谷改变什么,这让我有点讶异。想想我们国家,几乎是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如今,高铁已经通往四面八方每个地区了。

  更不用说,我们的祖国,在三十年中,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整个世界震惊。

  一个国家就如一个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礼遇。

  时光荏苒,三十年攸然而过。如今,走在曼谷的街头,我仰首挺胸,自信大方。不再因为囊中羞涩而抬不起头,也不再担心会被人看不起。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0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