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每有传说皆活灵活现,尽传其妙,趣味无穷。自幼于村头巷尾每闻传述,总爱刨根问底,穷究其详。一只飞禽、一朵流云、一条古道、一首乡吟总能使我悠然意远。今我初成一稿供人于茶余饭后消遣。
相传古饶州府城西(今为双港)来一地师,姓张名五瑞,剑邑人氏,虽外表邋遢但骨格清奇、道学高深。他着一身褴褛衣衫,背着青色行囊,循饶河沿岸游走。到此处,见土肥泉甘,群峰竞秀,河汊湾环,舟楫飘浮,竟不住地慨叹!只顾了忘情于这湖光山色,流连而忘返。
时已年更岁到,但见炊烟袅袅,四邻飘香,家家户户揭桃换符,一派节日气象。独地师腹中饥渴难耐,步履维艰,跌跌撞撞,不知归处。
绕过一山,恍见一村郭,七八个瓦屋茅舍,间落山麓。更见山列如屏,林壑幽深,有小溪自北南流,傍村而过,直奔彭蠡。先生遂逾过溪上石板小桥,行至村中,众人见其状,嗤之以鼻,避而远去。唯见一老妪,倚柴门,慈眉善目。遂上前去,相与拱揖,诉说饥渴,请求施舍。老妪返身屋内,取一生铁罐,盛甘泉山茶置于灶内,煨毕捧上:“孤寡老奴,家境寒苦,斗室难容客坐,无以相待,喝口热茶,暖和暖和身子,速速归家而去。”婆婆言辞恳切。先生缓过气来,环顾左右,见空荡无人,欲言又止,便于慈者俯首叩谢而去。一路之上,先生时而掐指,时而轻叹,口中并念念有词:“查八家,查八家……”。先生为查家留下这三字玄语真言,遗存至今。这也就是古查村一直就只有七八家的未解之迷。
地师沿溪而向北,步凝气短,艰难前行。垄间枯草衰亡,萧萧肃肃。行至一片树林,见有几株粗大古樟,盘根错节,便背北靠树而坐,闲目歇息,但闻四野爆竹声脆,不绝于耳。
已而,自摧赶路,迂而东去,迷离之中见有几幢巨室,金碧辉映,栋宇宏丽。檐悬大红灯笼,“张府”二字,甚是耀眼。望其妇孺之人,厨前灶后,忙里忙外。青壮男儿抬着福礼正祭神归来,见地师此状,同样满脸不屑:“你这老头,不晓世事,设礼祭祖,岂可冲撞,走!走!”就为这‘撞破年’习俗之忌,驱人离去。
先生无奈,继而东去。邻近有茅舍,土垣槿篱相间,柴扉洞开,便扶篱于半倾,力竭声衰。主人察之,便迎至门外,探明情形。先生见主人衣着简朴,面容略显清瘦,但眉宇间却掩不住俊爽之气。诚恳之意,溢于言表,又道:“大年三十,不敢冒进,恐有冲撞年祭之嫌,只求赏口吃的,别无他求。”主人闻之,含笑而答:“不必拘于俗礼!这都是道家一家之辞,敝人才不讲究这个祭年之俗。大祭天地君亲师神之时,家中加人添口,岂不是吉兆?请!”遂扶先生入屋坐定。
酒肴上桌,罗列满席,焚香燃烛,草堂登时生辉,馥郁袭人。
酒饭毕,虽瓦器粗俗,而主人待客之礼不俗。主人重抹桌凳,乃出烟、茶具,各色果点一应上桌。招呼客人上座,烟茶敬之,先生甚适,神情顿舒。
主人道:“我乃胡姓,近邻张家庄女婿,岳丈道教世家,得天师之传承,乃一方风俗导向,规矩甚繁。敝人也曾读过几年圣贤之书,总感觉这祭年之俗中那破年之说实属陋俗,有违大道!先生不必理会。”
话匣一开,二人竟意气相投,辞旧迎新之夜,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好生痛快。
至更深人静,仍意犹未尽。胡公谓先生曰:“先生若倦,隔壁已置一榻,被襆就绪,可寝息。”
先生翌日即辞,胡公执其手,言辞恳切:“先生身体虚弱,此去路途遥远,恐不经旅途劳顿,小弟我不知今生能否有缘再聆先生教诲?不防多住些时日,我且领先生巡游敝乡之山水,并恭请指点于迷津。”
推脱不得,先生点首应允。
一日,天气晴和,二人相与偕行,北上登达白鹿岗顶,居高俯瞰,一带美景,收览殆尽。
胡公告知先生:“此山名白鹿岗,古时高峰胜岭,直达云端。北山谷有山神,见有山脚一处,分许大小,四沿塌陷,形似脚印,乡民谓之大王脚迹。”
“又传一次雷公天神经由此山,见四下里古木清幽,川澄若画,美不胜收,便降落峰巅小憩,又于草丛之中解手。头上拉屎,大王怎能容忍,逐遣一蜈蚣于雷公屁股之上恨蜇一口。雷公大怒,一雷击下,使得这白鹿山峰四分五裂,散落四周,自此白鹿岗一下子低矮了不知多少。从而天造就这群峦簇立,翠峰连绵。”
后人有诗赞白鹿岗:
鹿岗樵採
一
逐鹿功成助有神,隍中蕉覆梦非真。
採山休作闲谈客,伐木无须论古人。
两足拨开崖畔雾,一挥拂尽岭头尘。
烂柯王子归何处,野径斜阳几度春。
二
鹿岗雄起势何神,细认峰峦面目真。
三径云烟迷古道,一山风雨逐樵人。
芒鞋踏破忙穿棘,藜杖携归静挹尘。
倘遇焦桐采人爨,琴音谱出太平春。
三
鹿眠岗上气存神,苍松云林认未真。
不为藜杖携酒意,因寻观奕烂柯人。
优啣灵草迷仙迹,应梦芭蕉异俗尘。
恋久忽思亲啮指,生柴带叶一肩春。
胡公继而曰:“白鹿山下有地名曰‘黄氏坝’相传为唐末黄巢起兵,至江西饶州,经由此处,安营扎寨。于此地大开杀戒,剿杀唐兵。有乡谣‘黄巢换宝剑(方言谐音地名王柏堑),锋利无比,眼开(方言出鞘)三分,八百人头落地。’”
“至于白鹿名之来由,说是唐初有太守张蒙,案牍之余,结伴游猎于此。见山间有二鹿,一白一麻,大喜,即引众挥鞭而逐之。而二鹿一前一后,忽左忽右,纵跃自如,把个太守一干人马兜逗得精疲力尽。至天色渐黑,白鹿径往主峰深林奔去,不见踪迹。麻鹿则一跃跳入湖中,潜游而去,太守归。后才有白鹿岗、麻鹿湖之名。”
先生经胡公一说,不住点首称是,不胜感慨,谓胡公曰:“余于此处转悠多有时日,此地山水有灵气,有景象,故不忍离去。真乃一方宝地!”
先生示胡公西南望,指查村后一绺山脉,曰:“此山盘亘西北,一曲一折,实乃天然地理之护屏。但东南麓下甚隘,天生查村有美景却失大气象。”
胡公问先生:“查村后山北坳,半山腰一处,有一黑犬每日必来此伏卧,无论酷暑严寒,此处草木葱茏,四季如春,何解?”先生凝视胡公所指,曰:“此处四时一气,聚天地之精华,日后可建一寺,人神共享。”果真后人在此建有一寺曰‘青莲庵’,兴盛数百年。
先生见查村前两小山,便询其名。胡公答:“一曰箩盖,一曰甑箅。”先生曰:“胡公且看,两山下盘,自东而南,大片湖皋,北有白鹿,南有斗牛左右相依。箩盖、甑箅二山,如二龟,上下其际,又如巨乳,隆起于巨腹之上,湖皋绵延开来,一马平川。皋中有池塘,如腹中肚脐,为兄寻龙捕脉,觉此处极宜人居,那片湖皋归属何人?”答:“岳丈张家。”先生献策:“”侬可使妇人至娘家设法讨要后并将其土填之,筑庐于其上,后必人庶财盈!”先生一时兴起,索性道尽玄机,附其耳曰:“此乃天女现羞之地,尽可占之,暂不得传扬。”
继而移目循视对河,见一山,三面临水,山下芦苇红蓼,掩映水际。楝树之下,泊有小棹,有老者独钓,悠然自得。胡公告先生曰:“此为倪山,与花眉山、宗家嘴绵延里余伸入湖心。”古人在河窄之处,堆土作堤使通之,堤上两旁柳梓相杂,堤内堤外遍布菱荷,较之西湖胜景更添几分野趣。
后人亦有诗赞倪山曰:
倪山晚景
临江暮色最怡神,向晚倪山景逼真。
返照入林惊伏雉,夕阳斜掛促归人。
牛羊点点来山路,旅客匆匆步野尘。
众鸟翱翔信有讬,未栖犹是各鸣春。
胡公询及百年之后事,对先生曰:“烦劳兄长赐教。”先生随即摘段树枝于地上写下‘晨面千人朝拜,暮对万盏明灯’,并曰:“胡公仁慈却不失聪颖,于君独自悟去吧!”忽见先生广袖轻拂,已然腾起一朵祥云,至半空,径去。
后人解释清晨沿河妇孺跪洗衣物即为‘朝拜’。更有后人诗作《倪山古墓》对此道的明明白白。
一
倪山英气聚如神,故冢累累埋骨真
世代继亡昭穆祖,本源同是宋元人
名书族谱须常省,位列家龛莫久尘
一陌纸銭灰化蝶,年年飞散杜鹃春
二
秀毓倪山岳降神,一坵墓木妥高真
心田福地归先哲,祫祀烝尝赖后人
只见纸灰飞白蝶,有谁化鹤返红尘
世间焉得长生术,梦醒黄梁四十春
三
古墓重重叠叠神,残碑磨灭认未真
漫言故鬼先新鬼,毕竟前人啟后人
万丈寒林参碧落,中宵磷火逐飞尘
年年岁岁清明日,上坟儿孙又踏春
2017年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