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故乡孟桥川水库以及清泉沟——南水北调源头之地时刻,母子的心顿时悬起来,自己仿佛看见往日母亲与家乡劳力一起,面对汉江的惊涛骇浪,“山南洪水冲个光,山北大旱要逃荒”的困境,1958年左右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面,忍饥挨饿截流筑坝,建成这一座大型水库的身影。踏步这大坝的石渣,我的心隐隐地痛,这一分一寸、一寸一分的进尺,这一个又一个前进的桩号,凝集着多少母亲与这一带父老乡亲们的心血啊!他们不讲究报酬,没有一丝一毫欲望,却始终怀着“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冲天干劲,与天斗与地斗,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在鄂西北岗地谱写出一曲水利工程史上的壮歌。
当我们走进一片片麦地、一丛丛旱烟之地,瞧见几位大哥在地里拔燕麦时刻,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痕,似乎童年岁月就在眼前顿现。临近中午,村东大枣树下,三三五五,坐在石墩上、树根上,喝着香喷喷的稀饭,啃着带葱的大馍馍,吃着,笑着,谈着的时刻,家里缺乏劳力的母亲依然在地里躬着腰,为多挣点工分养家糊口,挥汗如雨干活情景。如今,让人揪心的往事被一座座农家大院子,整体划一的农田,宽阔的村村通水泥马路所取而代之。
当我们走进村落小学时刻,自己仿佛看见如母亲一般伟大的女性——全国优秀教师童淑英,38岁的优秀女教师童淑英在35名小学生的惊恐的目光注视下,她站立了18个春秋的三尺讲台上猝然倒下…… 感人至深的故事。然而,历史常常会遗忘掉精心哺育这颗永远烛光的伯乐之师——我的父亲(原光化教办张主任),一生多半时间在深山老林中教书育人。因母亲患上重病之后,方从八百里南漳大山区调回故乡,怀着对故乡一片赤诚之情,多方筹资,盖起六座设施请齐全的小学,为老区百姓生活增添无穷乐趣。永远的烛光——记全国优秀教师童淑英,当年《湖北日报》刊登时刻,许多教育界前辈均说是父亲带出的好徒弟,年迈回归故里的父亲为了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故事感染着大家,才会让老区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当我们走进王沟水渠时候,一池春水,漂浮着几个白鹅,远处大张沟依稀而见。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与小伙伴一起一会儿踏上绿草地,一会儿穿过茂密的树林,一会儿跳进这水渠,惊起一群群野鸭四处乱飞…….站在大渠上,我们母子的心轻轻地跳动?眼前,烟叶地、麦子地等长势喜人,老区的建设步伐加快,一穷二白的老区开始四处流淌着金银。
母亲!我不愿意追想故乡如烟似云的过去,更不希望您回忆往昔的辛酸生活。“儿女亲,儿女亲,离开父母断了根。”或许,是我们离开故乡——母亲时间太久、太久的缘故吧。故乡这些年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势头,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当我们走近老家大张沟村子时刻,一看见那些诚实、友善、敦厚的乡亲们,我猛然悟出年迈的母亲思恋家乡的缘故。这里的水渠、岗地、民歌等,无不萦绕着温情,无不给予我们游子慰藉与关怀,我似乎懂得了这片红土地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震撼,唤醒了我对故土、母亲,对亲人深深的感恩之情。
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讲过他以前每次从外地探亲回家,一个村子的乡亲都夹道欢迎,家家请他做客喝酒,那股子亲热劲永生难忘。这次,我们母子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也体会出这种待遇,让我刻骨铭心的在心灵深处多了一层故乡之情。
红土地袁冲——我的故乡,你悲壮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给我与母亲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奉献,只图报效国家。
红土地袁冲——我的故乡,我不敢欺骗你,如今我与母亲的生活也有很大变化,是家乡养育出我善良、睿智的父母,又是我的父母将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更是父母将我教育成小城工商局一个久经考验的红盾文秘战士。我与许多同龄人,正在发扬您这种 “两不两只”故乡精神,为社会、国家事业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
红土地袁冲——我的故乡,历史不容遗忘,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次与母亲回归故乡,父老乡亲们的醇厚之情,渗透入我的血脉之中,成为未来我生命一部分。无论是清贫年代,还是富裕时期,他们依然友善、淳朴、慷慨,为我拂去心底一些是非的尘埃;抹掉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痕迹,给我更多向上的力量。
母亲节之日,谨以此文献给您——红土地袁冲——我的故乡!(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