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刚蒙蒙亮,我还躺在温暖的被窝,窗外鸟儿啁啾,婉转清丽,那声音传入耳畔,跃上心头,像少女第一次听到了情话,有一种莫名的欢喜而又那样怦然心动。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推开门窗——春,裹挟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
我用目光搜寻着鸟鸣的方向,希望有几只鸟儿进入我的视线。果然,它们就停在阳台外的枝桠上。小巧的身体在枝叶之间灵活地跳来跳去,忽隐忽现。它们时而单脚独立,时而扭转脖颈,时而抚弄羽毛,时而摇动小小的脑袋……那活灵活现的模样可爱至极。遗憾的是,我不认得它们是什么鸟儿。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在冬未走、春将至的料峭时光里,俏皮地立在枝头,低婉空灵,唤醒我一颗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心,让我恍惚以为自己回到了青春少女的美好时光。于是,我在纸上写下那时的心情——“清晨的鸟鸣是你说过的情话,听一次就心动一次。”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澈响亮、脆生生的童声淹没了鸟鸣,两个七岁的孪生女儿开始了新一天的晨读,古人时间的智慧和自然节气之美在小小孩童的心灵深处缓缓流淌,是学习,也是一种精神的丰盈和内心的笃定。我望着两个小小的人儿,又想起开学初那个第一天就不愿意来上学的小男孩子城,我只给了他一个轻轻的拥抱和鼓励的眼神,他就含着眼泪,忍着哽咽,完成了一次小老师的领读任务。他小小的身体里迸发出的能量,让站在讲台上的我感动到热泪盈眶。他们,可不就是朱自清笔下的《春》吗?——“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他们,蓄积着力量,走着,生长着,满是生命的惊喜和春意的希望......
二
新岁立春,适逢元宵节前一天,新年的喜庆,春天的期许,人们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礼天敬地,阵头迎香,鸣炮赛神。《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古时王公贵族都要亲自到郊外迎候春天,今日百姓更是以虔敬之心,迎送诸神。不信,我们可以到古陈州太昊陵走一走,这里人流如织,摩肩接踵——诗歌题对,品茗饮酒,莳花弄草,烧香拜神,赏花灯,逛集市,舞龙狮,踩高跷,打铁花......陈风宋韵,璀璨浪漫,真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元宵节几天的热闹过后,陈州春天烧香敬神的习俗,从农历的二月初二一直延续到三月初三,这已经成为河南人一种特殊的记忆符号——人们肩扛高脚长香,手提元宝纸钱,形容肃静,内心虔诚,燃一炷香,双手合十,伏地跪拜,口中念念有词。
年轻时并不懂得这些,我曾在步入成年的十八岁那年,在一个草木萌动的春天,只为好奇,一个人来到这里——像林黛玉初进贾府,满是惴惴不安和小心谨慎,左顾右盼着学习,笨手笨脚地模仿。待年岁渐长,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觉察——火相星座射手一枚,一生热爱自由,葆有好奇。少年时曾勇敢追梦,希望做一名记者,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愿以梦为马,以笔为剑,勇闯天涯。当梦想破碎,惟有在文字中继续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如今,我已从那时最耀眼的青春芳华步入人生四十的不惑之年,方渐渐明白,礼天敬地,迎送诸神,有什么可以崇拜和敬仰,也算是一种福气。但愿热闹与烟火散尽后,人们留住的,是一份为希望而虔诚的心......
三
春天,最盼望的应该是十里油菜花,十里杏花,十里桃花......然,花开之前,你最好还是盼望一场十里春风吧——《吕氏春秋》中有言:“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不成。”春天的美体现在风,如果风不能按时到来,百花便不能如约开放。所以才有花开有信、花开有期之说。“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十里桃花,灿若朝霞,若携一颗闲适之心漫步花海,一定恍如人间仙境。然而生活的忙碌让你还没来得及赏一次花,它们就随着又一阵东风翩然飘落,于是就有了诗人笔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感慨,只能空望着一树花影,徒增伤悲......也许诗人太过感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当生命最终回归到一种智慧的哲学,人的内心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
所以,我们应该像曹公笔下大观园里一群青春的生命那样,以欢喜心,送花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大观园是青春的乐园,生命的色彩斑斓就如此刻园内的装扮——“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满园的喜庆看不出有半点众花皆谢的伤感。再看看姑娘们,一个个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她们欢欣雀跃的身影穿梭与绿树花枝之间,洋溢着一派热闹生动的青春气息.....
大观园里的一群女孩子们送花神,意味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到来。而且,古人就有送春的风俗,往往在农历的三月底或者立夏的头一天,诗人白居易《送春》:“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便是最好的说明。
王公贵族迎春于东郊,大观园青春少女送花神于芒种,迎来送往之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智慧光芒熠熠闪光。我们当学古人,以一颗欢喜之心,应对四季流转和月缺月圆,让尘归尘,土归土,万物安生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