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阳春三月,我有幸出席在杭州举办为期五天的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学术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当代散文精选颁奖盛典,共同探讨“散文突围与升华”破界寻光之路,见证优秀作品的荣光时刻。活动期间,还组织到绍兴、杭州文化采风,以江南山水为媒,探寻文学与地域的深度联结。
那天清晨,天朗气爽,惠风和畅。我们来自全国各省、海外的作家一行132人,第一站深入绍兴腹地,踏上了鲁迅故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堪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里程碑。毛主席曾给鲁迅极高的评价:“他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
我喜欢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在中学的课本里,还是工作后购买其作品集,我无数次拜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名篇。作品里,鲁迅经常把底层民众描写得迂腐、软弱、麻木,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后心情颇为沉重,但是他让人们认识到国民的问题所在和人性的弱点,以略带犀利的语言、讥讽的文风,唤起了一批底层民众的觉醒,推动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怀着崇敬和仰慕之情,我急切走进鲁迅故里,寻找鲁迅作品人物和景物的踪迹,将中学时代课本场景具象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来到了鲁迅祖居,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肃穆,迈进门槛,庭院深深,书写着“德寿堂”的宅院里,雕梁画栋刻着昔日的繁华。然而,家道中落,父亲重病,像一把钝刀割肉般地消耗着这个曾经富足的家庭。族人们的冷漠目光,邻坊间的流言蜚语,刺痛着少年鲁迅的心。鲁迅从富足到困顿的巨大落差,让他过早地品尝到世态炎凉。他离开绍兴另寻求学出路,最后远赴日本留学学医。
一场“幻灯片”电影事件,又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在日本,鲁迅从影片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处决时,围观的中国留学生叫好,愚味到极点。鲁迅深受刺激,看清了国民灵魂里“看客”的基因,笃定了弃医从文的决心。他意识到,即使国民身体强壮,如果精神愚味,依然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他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唤醒国民的意识,这一思想贯穿了鲁迅的一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内生动力。
祖居参观完毕,拐了几道弯,看见几只乌蓬船停靠河边,走过水乡的石拱桥,三味书屋便出现眼前。屋内,鲁迅刻的“早”字依然醒目。我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描写,鲁迅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充满书香与童趣的时光。但这份宁静,很快被时代的洪流所打破。封建教育的刻板,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孩子们的思想。鲁迅先生以笔为剑,刺破了这沉闷的教育体制,呼吁人们打破旧有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光明。
顺着小路边,会看见一堵矮矮的墙和一片菜地,这里曾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园中的景色如初中课本所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等。在百草园里,我努力寻找鲁迅笔下的景物,而游客的欢笑声打破了我的沉思,但我的眼前似乎出现《祝福》里祥林嫂的身影。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四处流浪,最后落在人们的冷漠和嘲笑之中,带着无尽的痛苦和迷茫,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死去。而周围的人们,对于她的悲剧无动于衷,甚至将她的不幸当作笑料。这是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们对人性冷漠的深刻批判。
沿着青石板路,又继续往前行走,咸享酒店的招牌酒旗在风中摇晃。咸享酒店,有着独特的水乡主题,位置也很方便,就在三味书屋附近,出门左边大约一百米就是。店门口,孔乙己的雕像孤独地立着,长衫上的补丁似乎在诉说着他的悲惨命运。进得酒店,我仿佛听到“温一碗酒”的声音,看到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要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的场景。孔乙己被社会边缘化,却又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酒客们的哄笑,刺痛着孔乙己的心,他已成为旧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而眼前的咸享酒店传出来的哄笑声,这又让我想起《药》里的情形: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肺痨病,迷信吃上人血馒头可治愈。印象中,鲁迅笔下茶馆的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全然不知自己的愚昧。那沾在馒头的血,竞是革命者夏瑜的血,其牺牲未被群众所理解,反被当作荼余饭后的谈资。革命者喊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换来的是从茶客嘴里说出“疯了”的嘲讽。鲁迅是通过《药》的创作,试图用文字唤醒国民的精神。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所言,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将笔触化作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精神觉醒之药。
不知不觉走出鲁迅故里,我思绪万千。鲁迅作品笔下那些麻木不仁的人物及“看客”,虽然化为历史,但他们所反映的人性弱点,在当今社会仍然以新的形式存在。面对老人的摔倒,我们是扶起来,还是成为冷漠的旁观者?看到他人遇到难处,是助人一臂之力,还是选择沉默?尤其是那些为了牟取暴利而制造假药、生产有毒食品的不良商家,从来没有良心发现吗?难道同胞的生命安全,在他们眼里真的一文不值、不屑一顾吗?
远处,绍兴的乌蓬船,载着游客沿着平静的河面缓缓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但鲁迅的精神会消失吗?不会!鲁迅犀利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什么是人性,也让我们反思社会现象。我想,鲁迅的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消失,它就像日夜的星辰,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