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乱云润生十九2025版

作者:小牮   发表于:
浏览:51次    字数:4944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87349篇, 月稿:16016

  乱云润生 十九 2025版

  第五章 领略赫图阿拉外城 第十九回

  当显佑宫的庄严肃穆与地藏寺的清幽禅意还在众人心中回味时,赫图阿拉故城那神秘的“七大庙”之中,唯有堂子尚待众人揭开它的面纱。悦悦的眼眸中满是急切,她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小旗子,声音清脆而响亮:“大家动作快点儿啦,咱们赶紧去堂子,那可是有着独特历史韵味的地方!”在她的催促下,团队成员纷纷登上游览车,向着外城东南方向疾驰而去。

  悦悦就像一位专业的文化讲解员,在车上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堂子和满族老街都在同一个方向,咱们先去堂子,之后再折返参观赫城湖南岸的满族老街、历史文化长廊和满族博物馆,这样安排既高效又能让大家充分领略赫图阿拉的魅力。”她的讲解,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大家打开了通往这座古城神秘历史的大门。

  游览车悠悠地行驶在赫图阿拉外城民族风情园的环线路上。此刻,正值日昃之离,天边的晚霞像是被大自然这位顶级画家精心描绘过,色彩斑斓,霞光玉映,将整个赫城湖装点得宛如仙境。湖水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与周边的青山绿树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分外妖娆。我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这网络信息时代的神奇小物件,就像是我的时光捕手,将这无限旖旎的美景,轻松地定格在多彩生活的万花筒中,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共同分享这份美好与幸福。

  “什么是堂子呢?女真人为什么对堂子如此重视?”悦悦抓紧时间,在乘车途中见缝插针地开启了讲解模式。她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感染力:“堂子祭祀,可是满洲女真人特有的萨满祭祀方式,他们祭祀的场所,就俗称为‘堂子’。《清史稿》记载:清初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礼。又于静室总祀社稷诸神祗,名曰堂子。《满洲源流考》也提到: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堂子祭祀究竟始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早在女真时期,各部落或各姓的主持者总穆昆处,都设有‘恩都力包’,意思就是神堂,里面恭放着该族谱牒,以及本氏族的神位、神谕、神器、神像等。在以狩猎为生的岁月里,各族姓把祖先神像、神谕、神器等放入由木、石、柳、骨等材料制作的神匣内,跟着族人四处迁徙,方便随时择时祭祀。那时候,他们的祭祀场所也是‘于所至之地皆可举行’。随着各个部落逐渐定居下来,神匣也越来越普及,人们对神的崇信方式也慢慢趋于稳定。于是,堂子,作为祭祀本部诸神较为固定的神圣之所,就应运而生啦。”

  在满洲统一和强大的漫长过程中,堂子祭祀的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祭祀法则也逐步走向规范。赫图阿拉外城东南设有堂子,在后金努尔哈赤统一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凡遇战事,必先祭之”。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了遣将、凯旋都要祭堂子的惯例。除此之外,女真人在遇到特殊事件时,也会前往堂子进行祭祀。赫图阿拉城的堂子,可是这座城最早建立的宗教活动场所,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

  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奴酋之所居五里许,立一堂宇,臻以垣墙为礼天之所。凡于战斗往来,奴酋诸将必往礼之。”赫图阿拉城外的堂子,距离内城大约两华里左右,此刻,我们正朝着那里疾驰而去。堂子早在后金政权建立之前,就已经在赫图阿拉城存在了,并且广泛地融入了女真人的宗教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堂子祭祀,首先要进行立杆。一般是在春秋两季立杆。神杆的取材可有讲究啦,必须取自洁净山中的松树。取材标准是杆长2丈,径5寸,树梢还要留枝叶9层呢。把神杆请回来后,要立在堂子前的石座之上,立神杆的时候,还得举行立杆祭祀仪式。这个仪式要在堂子内进行,祭祀时的祝辞是:上天之子,佛及菩萨,大君先师三军之帅关圣帝君…… ,之后就根据祭祀主人的意愿,编念所祈求的事宜。”悦悦详细地介绍着,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立完神杆后的堂子祭祀,分为朝祭与夕祭。因为朝祭和夕祭所祭祀的神灵不同,所以在祭祀中用的祭品和祝辞也不一样。在堂子祭祀里,朝祭神有三位,分别是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夕祭神就多啦,有阿珲牟锡、安春阿雅喇、穆理穆理哈、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思都里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威瑚理、恩都蒙鄂乐、喀屯诺等多位。其中,纳丹岱珲是七里神,喀屯诺是蒙古神。此外,还要祭祀柳枝求福之神、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神。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可是求福的专祭神灵,她的神位既能朝祭,也能夕祭,还可以附带祭。因为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掌管着人丁兴旺,又是女性化身,所以人们对她的祭祀非常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祭祀她,希望能得到她的庇佑,让家族人丁兴旺。

  在进行堂子祭祀时,诸神神位必须在元旦那天安奉在堂子中。堂子可是祭祀诸神的重地,非祭祀之时,严禁入内,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堂子的祭祀,分为明堂子祭祀和静室祭祀两种。明堂子供奉的主神是邓将军,在主神邓将军神位之上,供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三位神灵。除此之外,明堂子内还安奉着七仙女神、长白山神、远祖神、始祖神位。在明堂子祭祀中,祭祀人按照沿袭惯例,在祝辞里把主神邓将军称为“上天之子”,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其中的含义至今都无法解释,给堂子祭祀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面纱。

  在清初的堂子祭祀中,满族人常常祭祀尚锡神灵,希望能保五谷丰登。满语里的尚锡神,翻译成汉语就是“苗神”,是掌管禾苗的神灵。要是遇到虫害,对尚锡的祭祀就必须安排在夕祭、月下祭,只有这样祭祀,尚锡神灵才会满足人们祈求的事宜,保佑庄稼不受虫害,获得丰收。

  由于堂子的静室是夕祭的重要场所,里面安奉的神灵雕像从不显露,总是被一层神秘的幕布遮挡着,所以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让人忍不住遐想。

  堂子的祭祀礼制也很有讲究,岁终到元旦期间,诸神位都要立在堂子中。春秋两季立杆的时候是大祭,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浴佛日,这一天要祭祀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并且附祭主神。

  在堂子祭祀中,朝祭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时,要先祭前二者。因为释迦牟尼、观世音是佛教神灵,按照教规不食肉类,所以祭祀时,就用香碟、净水、糕、果等祭品供奉。祭关帝圣君的时候,就得进牲肉祭祀,还要进行请牲、领牲等祭祀项目。

  其余神灵在祭祀时,都可以用牲肉作为祭品。在求子孙家族兴旺、祈福的祭祀结束后,必须把柳枝等祭祀用品拿到堂子外焚烧。烧完了,这祭祀才算正式结束,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综观堂子祭祀,从神位的安奉到祭祀程序的排列,都属于萨满教的活动范畴。堂子在祭祀中供奉的神灵,都源自女真人早期生活中的原始崇拜。而堂子中供奉的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等神灵,则是中原宗教文化北渐的结果,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满族一直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出行必定祭天,年节也都要祭天。在赫图阿拉外城东南门外建堂子作为祭天场所,此后,不管是迁都辽阳、沈阳,还是北京,都要建堂子,就连在界藩、萨尔浒的临时行宫,也都设置了堂子,这些都是源自赫图阿拉城堂子的传承,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据史料记载,努尔哈赤起兵之前,他的祖、父遇害,“上同族宁古塔诸祖子孙,至堂子立誓,亦欲害上以归尼堪外兰”。这说明爱新觉罗氏族早就建有自己的堂子,而且在遇到重大事件时,都会前往堂子“立誓”,把堂子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和见证。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初,他遵循旧俗,在佛阿拉建堂子祭天,还把堂子建在日升之地,也就是本部落城寨的东南方向。那时候的堂子规模很小,只是“五梁,盖草”的八角形堂子,还处于草创阶段。定都赫图阿拉城后,在城外东门外的东南隅,“奴酋之所居五里许,立一堂宇,缭以垣墙,为礼天之所。凡于战斗往来,奴酋及诸将胡必往礼之”。由此可见,这个堂子的规模比佛阿拉时扩大了不少,也有了改进。后来随着努尔哈赤兵下辽沈,堂子祭址也随军南迁。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新城,也就是东京城,依然设立堂子祭祀。史料记载,“天命七年(1622)正月朔日,汗率八旗的诸贝勒、诸大臣出城,到堂子和庙里叩头。”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建筑城东内治门外,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到了崇德年间,堂子祭天已经颇具规模,祭祀活动频繁,祭祀礼仪也有了固定的制度,为有清一代的堂子祭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悦悦的讲解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就在这时,游览车恰到好处地嘎然而止,距离赫图阿拉内城约一千米的堂子遗址出现在众人面前。四百余年前的地基,斑斑驳驳,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述说着久远的历史。悦悦指着遗址,现场解说:“这座堂子,东西长16.50米,南北宽23米,建筑基址长9米,宽7米。遗存的那些廊石柱基、精雕砖瓦等珍贵饰件与建筑材料,还有这座堂子的复原模型,现在都在赫图阿拉博物馆中陈列展出,一会儿咱们就能去观看啦。”

  我怀着敬畏之心,一丝不苟地对赫图阿拉堂子遗址进行录像,想要把这段珍贵的历史永久地保存下来。之后,团队紧接着乘坐游览车折返,来到了满族老街。

  赫图阿拉满族老街,坐落在赫图阿拉故城外城东南方向,赫城湖畔。湖边矗立着一片别具风韵的青砖黄瓦、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群,这就是满族老街,全长大约半里地。

  经过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在擎天战矛四柱昂装之下,一块以满汉两种文字恭书“满族老街”的金字墨底牌匾,赫然醒目,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与荣耀。团队游览车在街口缓缓停下。

  众人纷纷下车,悦悦笑着说道:“大家就在这儿自由闲逛吧,好好亲身体验一下满旗风情,特别是赫城独有的风味小吃,可千万不要错过哦!”街口,一对威风凛凛的雄狮,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古老的街道。团队成员们陆续走进老街,我也立刻打开手机镜头,准备记录下这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后金年代,这里可是商贾云集,是建州女真人集市交易的繁荣胜地。如今,在四百余载沧桑遗址上重新复建的满族老街,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特有的满族风俗与传统。街上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极具满族特色的物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精美的旗人服饰、色彩斑斓的朝装,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各种满族传统小吃摆满了长摊,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街道平整宽阔,两旁的建筑都是前外廊硬山式青水眷女真建筑风格,牌匾醒目,旗幡飘扬,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后金时代。茶馆、酒肆、鱼庄、米店、马市、皮货店、满药铺、丝绸店、山货行,应有尽有,后金风貌在这里重现。

  突然,欢快的锣鼓声响起,一支极具特色的“鞑子秧歌”队走来。游人们纷纷退到两侧,驻足观赏。秧歌队的表演者们,身着盛装的满族男女,服饰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他们配合着欢快的音乐,展示着“扬”“蹲”“盘”“跺”“摆”“颤”等精彩纷呈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行人的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悦悦即兴介绍道:“‘鞑子秧歌’现在定名为满族秧歌,风格独特,表演生动。它承袭了远古渤海国靺鞨民间舞蹈‘踏锤’与后金女真、清代满洲人民间歌舞‘莽式’的原型。舞蹈中,‘鞑子官’‘克里吐’‘拉棍的’‘傻子’等各种造型栩栩如生,人物生动有趣。表演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生动地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以及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它极大地丰富了秧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现了它独特的艺术特性,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简直就是满族先人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就在这时,跑旱船的、叼着大烟袋锅的姑奶奶,欢笑着闯进了我的镜头。

  在老街中心,一队身着艳丽皇室蓝盛装的格格正在翩翩起舞,我赶紧把这美丽的画面切入镜头。

  一个小帅哥热情地把我拉到一个小吃摊前,非要让我品尝当地独有的赫图阿拉过油土豆丝。当街摆摊的是一位本村大婶,她用原始的大锅,点着柴火,嘴里还念叨着:“柴火,柴火,发财红火!”然后开始制作过油土豆丝。我刚想说“炸”,大婶立马纠正道:“可不能这么说,满人叫过油,过油,过油,一年到头交好运啊!”

  别说,她用淀粉、葱花、姜末,还有特有的秘方佐料,搅拌着细细的土豆丝,在大锅里过油后,做出来的土豆丝风味独特,五香酥脆可口,当作下酒菜,那叫一个爽。

  街面上还有各种肉灌制的肉肠、各种果蔬灌制的粉肠,都独具特色,整个赫城也就这儿有。直到悦悦反复催促集合,要去下一个景点了,众人才大包小包,有的夹在身体两侧,有的攥在手中,嘴里还吃着,满载而归地上了车。

  (待续)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高中作文

查看更多高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