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 2025版 二十一回
日光温柔地倾洒而下,为赫图阿拉城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暖金薄纱,光晕在古老斑驳的城墙上缓缓晕染,似是要将往昔岁月的故事,轻声诉说。团队乘坐的游览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环线,从塔克世故居一路向南,不过短短十分钟,便稳稳停靠在了文庙前。
车内,悦悦导游宛如一位灵动且专业的文化使者,她清脆悦耳的嗓音,瞬间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各位朋友,此刻我们正驶向赫图阿拉城的文化圣地——文庙。这座城啊,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大秘密。在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大手一挥,同时兴建了七大庙,这一举动,就像在历史的棋盘上落下了关键棋子,每一座庙宇都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她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热爱的光芒,开始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堂子,承载着神秘莫测的萨满教信仰,那独特而庄重的祭祀仪式,是女真先民与天地神灵对话的特殊方式;地藏寺,供奉着汉传佛教中于阴司度脱众生的大悲菩萨地藏王,慈悲的佛光仿佛能穿透岁月,驱散世间所有苦难;玉皇庙和城隍庙,是道教的神圣宫观,袅袅香烟间,蕴含着道家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关帝庙,主祀代表‘忠义’精神的三界伏魔大帝关公,他的英勇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早已成为人们心中忠义的永恒象征;文庙,供奉着自孔子以下的4圣、12先贤、77先儒和79先贤,儒家的智慧火种在这里代代延续;昭忠祠,是为捐躯沙场的将士们设立的英灵归宿,他们的热血与忠诚,铸就了这片土地的不屈脊梁。除堂子外,其余庙宇皆源于汉族风俗信仰,不同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深度交融,绽放出绚丽夺目的火花。”
我手中的摄像机一刻不停地运转着,将窗外古朴宁静的街巷、悠然自得的行人,还有那透着岁月痕迹的屋舍一一收录,每一处画面,都像是历史长河中遗落的珍贵珍宝,值得被永久珍藏。
悦悦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聚焦于文庙:“瞧,我们眼前的文庙,又被称作孔庙,始建于1615年。它巧妙融合了汉族文庙的庄重典雅与女真民族的独特风情,飞檐斗拱间,尽显传统建筑的精妙绝伦;而在细节之处,又藏着女真文化的独特印记,这是努尔哈赤对孔子的崇高敬意,更是他对汉文化深度接纳的有力见证。这座文庙,就像一座无形却又无比坚固的桥梁,横跨在满汉两个民族之间,极大地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促进民族大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统一女真、创立后金前夕,努尔哈赤一直对明帝国表现出忠诚之态。万历四十三年,那时他已57岁高龄,仍亲自进京朝贡,这可是他第八次进京,也是最后一次。一路上,他对儒教汉文化耳濡目染,那份敬仰之情愈发深沉浓厚。就在同年,经过三年的精心酝酿筹备,他在赫图阿拉城大兴土木,兴建起包括文庙在内的宏伟七大庙宇。这背后,是老谋深算的布局,是有备而来的信号——满雄统汉的大幕,正缓缓拉开。果不其然,几个月后的1616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启,历史的车轮也随之滚滚向前。”
团队抵达文庙,棂星门前,悦悦导游身姿挺拔,现场解说:“大家看,这就是努尔哈赤当年修建的七大庙之一,也是清代第一座孔庙。清太祖对汉民族文化先师的崇拜,虔诚至极,究其目的,还是为了政权统治的需要。为加速后金政权的封建专制进程,努尔哈赤巧妙运用宗教手段,广泛吸收融合中原汉文化,对儒教汉文化推崇备至,赫图阿拉城建城不久,便在内城东南高坡上修建了这座文庙。当年的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幸毁于一旦。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文庙,是2002年在原址上,按照原貌精心复建而成,力求重现当年的辉煌风采。”
随后,团队成员分散自由参观瞻仰,我带着探寻历史的热忱,对清代首座孔庙的殿祠依次摄录。大成殿,作为赫图阿拉城文庙的主体建筑,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他的塑像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在俯瞰着历史的沧桑变迁;配祀复、述、宗、亚四圣及闵、冉等十二先贤,他们的身姿挺拔,神态各异,仿佛在聆听孔子的谆谆教诲。东西侧殿供奉着先儒77位,先贤79位,这些儒家先哲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传承着儒家的智慧与精神,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大成殿后边,是崇圣祠三间,这里供奉着先师祖先,香烟袅袅,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追思,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悦悦导游紧跟其后,娓娓道来:“这座文庙,当年可是满族吸收汉文化的重要阵地,立下了不朽功劳。康乾时期,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芹澡辉煌,钟鼓齐鸣,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虔诚地前来拜谒,那场面,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位于文庙西侧,一座宏大的建筑——兴京启运书院,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参观完文庙,悦悦导游带领团队走进这座书院。一踏入书院,仿佛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在空气中悠悠回荡,那是知识的传承,是智慧的回响。悦悦边走边讲解:“这是努尔哈赤专门为他的儿子和贵族子嗣们建造的启运书院。在女真后金的皇城,这里可不只有战马嘶鸣、生死厮杀,还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声。书院与皇城周围旗民人家袅袅升起的炊烟、满目牛羊鸡鸭,共同构成了一幅满族太平丰盛、祥和宁静的生活画卷,展现出这个民族对文化的尊崇与对生活的热爱。”
“启运书院,堪称当时后金最高等的‘学府’,这里不仅传授孩童识字读书,还教授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知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摄政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人,都曾在这里启蒙读书,而后金早期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及努尔哈赤的长子广略贝勒褚英等人,也都在这座书院里正式拜师,聆听师长的谆谆教诲,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日后的霸业奠定坚实基础。”
“在后金早期,《三国演义》可是被当成绝密的兵书来精读,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观看和学习的机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努尔哈赤和后金权力高层的,是龚正陆。龚正陆学识渊博,能言善辩,阅历丰富,视野开阔,很快就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任。起初,他只是被授予‘文学外郎’职务,掌管后金与明朝和东边国度的国书书写,接待外来使臣。后来,努尔哈赤更是让多个子侄拜在龚正陆门下,尊称他为‘老师’。自己也经常让龚正陆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对他‘极其厚待,尊为谋士’。从此,凡军事、政治、民事等有关军国行政事项,都要与他商量,他成为了努尔哈赤首位汉族谋士,后金第一代‘影子军师’,为后金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兴京启运书院这座官办学校,为后金及清朝培养了大批创业精英。书院当时的师资水平极高,都是由大清名士亲自任教,他们满腹经纶,言传身教。八旗子弟及汉蒙儿童纷纷慕名而来,争相入学,一时间,书院里书声琅琅,人才辈出,盛极一时。可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书院毁于日俄战争的战火之中,那段辉煌的历史也随之沉寂。不过,1999年,书院恢复历史原貌,如今,它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供游人参观游览,让我们得以一窥当年的风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兴京启运书院西侧,城隍庙附近,如今已辟成满族小学校。经过二十分钟的参观,导游带领团队来到兴京启运书院西边的城隍庙遗址。这里背坡朝阳,庙旁原来是出山的隘口,也是古城的南门。赫图阿拉城中的城隍庙,如今仅剩一片遗址,开阔地上是一片小树林,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路边甬道旁,立着一个碣碑,上面刻着:城隍庙是卅城府县地方保护神,剪除元凶、护国安民,兼管亡魂。朱元璋封几大城市城隍为王,正一品。各府、卅、县城隍分别封为公、候、伯,并按级别配制冕服,庙宇与地方官衙同等。此城隍庙是后金努尔哈赤所建七大庙之一,大殿正神台坐城隍爷,两判官分坐两旁,前东西两侧分立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鬼卒。看着这片遗迹,仿佛能看到当年城隍庙的热闹景象,也深切感受到努尔哈赤当年对汉文化风俗的尊崇、重视与依从照搬。
在城隍庙遗址仅停留了一小会儿,团队便前往遗址对面北侧的关帝庙参观瞻仰。关帝庙也称普觉寺,位于赫图阿拉城内城南门里、路北偏西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