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陈宝林:沐浴着党的阳光成长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1次    字数:3216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28149篇, 月稿:308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始终铭记着那些珍贵的瞬间和深刻的感悟。那年,那月,那日,当我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时,站在庄严的领奖台上,我的心情如击鼓般激动和起伏。泪水润湿了我的眼眶,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怀,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回首过往,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党的阳光的沐浴。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落后的民族乡牧民家庭,父母是地道的蒙古族人。在我懂事上学的年代,正是六十年代末期。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老师教我们读毛主席的诗词,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父母则用蒙语教育我做人要正直、诚实,要善良、宽容,更要学会感恩。他们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教诲如同种子,深深扎根于我幼小的心灵,滋养着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感恩与回报的力量。

  1981年,我高中毕业,回到了养育我的热土——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在乡党委的安排下,我进入文化站工作。当时的乡村,文化生活匮乏,但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天性却为我提供了灵感。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创建了通榆县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我们以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富民政策和少数民族特点编排文艺节目,场场演出都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后文化刚刚复苏的边远乡村带来了欢声笑语,更将党的富民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

  在创建歌舞队的基础上,我又着手创办了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办起了独具乡土民情的文学小报《杏花》。那一张张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杏花》小报,如同万点红杏,映红了广阔草原。真可谓:“又是一年春草绿,千树万树杏花开。”我的努力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也让我收获了诸多荣誉。这些成果,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民族文化事业奋斗的决心。

  1989年七一前夕,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我举起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时,我的热血沸腾了。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报答党的恩情。在工作实践中,我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1991年,我从偏远小乡调入通榆县计生委工作。在计生委工作的8年里,我准确把握党的民族政策,起早贪黑撰写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走少生快富道路的文章,展示了一名党多年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的才华与魅力。我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我被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连续三年在“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比赛中荣获第二、三等奖,并被中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代号,更是一种激励和担当,是我前行的推动力。我的青春年华,总是在党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1999年,通榆县委破格提拔我为中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职位变了,但我的工作热情却更高了。向海蒙古族乡是一个贫困村较多的地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深入各村屯采访,大力宣传向海的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向海品牌,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那段时间里,我为宣传向海、打造通榆旅游品牌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推动了向海蒙古族乡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经历,成为了我难以忘怀的骄傲和自豪。

  2002年,我从向海蒙古族乡党委调任县委宣传部工作,担任《鹤乡报》社社长。为了办好这张报纸,我每天审稿、组稿、采访撰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党的宣传事业中,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擂鼓助威、鸣锣开道。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我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2007年1月,我调到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使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省劳动保障厅信息排名全省第一位,上报市政府信息在各部门排名第一位。我还花费大量时间,编辑出版了白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书籍《劳务经济别样红》,为白城劳务经济宣传做出了突出贡献,两次被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并参加了中国劳动保障报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回首过往的经历和成长,我深知,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的阳光的沐浴,每一桩经历都在我的心湖荡漾。

  2011年,我调入省属高校白城医高专党办工作,主要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10多年来,我以用心、用情、用力的执着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使学校的宣传工作走上了“快车道”。我创办了校报《白城医高专》,并加入了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我组建了校报师生记者团,校报由原来不定期改为半月一期对开四版彩报,已出刊130期,得到了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广泛赞誉。2012年底,白城医高专被授予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我荣获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教育系统上报信息先进个人。省高校工委和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为我颁发了“优秀校报编辑部”“资深校报编辑”“优秀校报工作者”奖牌和奖状,我还获得了《吉林日报》终身荣誉奖。

  人生就像一个舞台,台上我踏踏实实地舞动人生,台下则坚持不懈地提升自己。春秋几度40载,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我茁壮成长,无私奉献,不骄不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处变不惊,拥有草原的胸怀,广阔无垠;黄榆的风骨,坚韧挺拔;杏花的气质,报春不争春。在多年工作的摔打锤炼中,我已成长为白城市一名颇具名望的新闻和摄影工作者;在社会保障宣传工作中,我已成长为一名先进生产力的传播者;在民族事业发展中,我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2011年,我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8年8月被评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2018年9月中旬,我光荣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更让我难忘和热泪盈眶的是,9月30日10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我和参观团成员一起,参加了这一重大而特别有意义的活动。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和温暖。

  2023年5月25日,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我光荣地离开了自己坚守多年的岗位,正式退休了。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生活的落幕,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通榆县。

  回到家乡后,我的心始终牵挂着这片热土。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并没有结束。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和镜头,踏上了乡村的每一条道路,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家乡的点点滴滴。一年多的时光里,我拍摄和撰写了300多篇幅家乡的新闻稿件,用思想驱动快门,用心用情讲好家乡的故事。我穿梭在田间地头,记录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捕捉他们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

  在走访乡村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家乡的巨变。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现代化的农业设施,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用镜头定格这些美好的瞬间,用文字记录这些动人的故事,让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我深知,作为一名退休人员,虽然没有了工作的约束,但我依然可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积极与当地媒体合作,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稿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通榆县,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我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退休不褪色,情系家乡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家乡的每一个美好瞬间,传播家乡的正能量,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因为我深知,家乡的繁荣与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在党的阳光照耀下,伴随改革的春风,我始终以自信和真诚行走在党的宣传这条路上,走在党的民族团结路上,走在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路上。这自信和真诚如我在宣传和民族团结与教书育人道路上的追求一样,没有过放弃,始终如一;没有过犹豫,始终坚定!我坚信,通过努力奋斗,我的后半生一定会更加幸福。因为在我成长的路上,父母给了我生命,党给了我绚烂的阳光.。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