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根据农耕种植、收获,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讲,在特定的节气,种植特定的农作物,收获特定的庄稼,形成了传统流传至今。
农间有谚语:小满见三新。由于祖国地域之广,气候、气温之差别,生活习惯风俗不同,种植农作物也不一样,对于三新没有固定的内容。中原地区各地均有不同的指向,有的指大麦、豌豆、大蒜;有的指大麦、豌豆、油菜。据老辈人讲,我们当地指的是:大麦、豌豆、兰花豆(蚕豆)。在中原一带大同小异,它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和总结,才得以在民间口口相传。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遇到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冬储粮食少,人们从秋种到夏收要经过漫长的秋冬春夏四季二百多天,即使勒紧裤腰带节省,也难以维持到新小麦成熟收获。小满时节,冬小麦已见仁上面,籽粒渐见饱满却尚未完全成熟,正是青黄不接之季。早熟的农作物大麦、豌豆、兰花豆已可收获,使人们得以饱腹。正是:小满时节见三新,大麦、豌豆、兰花豆。由此可见,这三种农作物是解决青黄不接的“及时雨”。
这时成熟的大麦、豌豆、兰花豆,它们和冬小麦一样,是历经秋种、冬长、春发、夏收四季轮回、日月交换的作物。由于生长期比小麦时间短,成熟收获期在小满季节前后,这就有了“小满时节见三新”之说。
古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实践经验,为填补春夏时节这一青黄不接的空档期,不但种了抗寒冷、抗风雪的菠菜、黑白菜、健康白、大蒜、冬窝笋等越冬蔬菜和冬油菜,又在小麦播种的寒露时节耩上大麦、豌豆,种上兰花豆。
这三种作物各有特色。而居第一的大麦,现在在当地已不多见。可在过去,则是冬季必种的粮食作物,它适应性强、早熟、高产,用途广泛,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广泛种植。在来年春上青黄不接的特殊时期是农民保命的作物。民间有:“一黄,二黄,饿得脸黄。”是人们盼着大麦早黄,早熟的急切心理。大麦微黄还未完全熟透,但麦仁已饱,为了有吃的就把未全熟的大麦今天割点、明天割点脱壳去皮翻炒,经过石磨(我们称硓碾转)磨出柔柔的象青虫一样面穗穗蒸吃,碾转散发着扑鼻的麦香味,让人馋涎欲滴。
大麦,还是做麦仁酒的最佳原料。做出的麦仁酒口感绵甜,风味浓香醇厚,是男女老少喜爱的最佳饮食,又是端午节各家必做的浮子酒。有了它,才算过上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节日。
现在,大麦在我们当地已很少种植。但它被人们所加工的产品:大麦片、大麦仁、大麦茶等各种健康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排名第二的豌豆,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清甜。成熟前是人们喜爱的菜。豌豆苗可生吃或炒菜,青豌豆甜甜的,生吃清脆爽口。还可做豌豆煎饼、豌豆汤、豌豆闷豆腐、豌豆闷饭等。真正是:浅尝一口春豌豆,不负春日好“食”光。
河南传统的风味小吃豌豆糕,内外金黄,放上红枣丝,黄中带红,犹如黄玉中嵌入一丝一丝的红色玛瑙,晶莹剔透,香气诱人,咬一口软软糯糯,欲罢不能。它不仅味美,又有健脾养胃,清热解毒之功效,让人百吃不厌。许多生意人推车、担挑,沿街叫卖,经久不衰。
排名第三的是兰花豆。故名思义,是因开兰花而取的名。因豆夹如蚕,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之为蚕豆。别名胡豆。据记载蚕豆南方种之,蜀中尤多。具有健体利湿、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功效。
蚕豆因其经济价值高,种植省事、省力,对土壤、肥料要求不高,田边、地头、废地、沟沟坎坎都可种植。有一顺口溜:蚕豆种在寒露口,一把种子打一斗。“蚕豆不上肥,只要土里睡。”按照节气即时下种,来年春上就能获得丰收。还有“蚕豆不要粪,只要灰里困。”草木灰更是它最好的肥料。
蚕豆管理简单,在豆夹长到八成熟时打掉头顶,让果实长得更加丰润圆满。嫩蚕豆是菜,晒干后是粮。青时吃可水煮、也可做成五香蚕豆等,流传有:“春食豆,胜吃肉”之说。
蚕豆磨成面粉可蒸馍,掺上小麦面又可做成美味可口的面条。还可做各种色香俱全、焦香脆酥的五香、麻辣蚕豆等民间的特色零食,商场、超市里都有它的身影。
这三种农作物,在过去粮食紧缺爱闹春荒的年代,成为一年中最早熟收获的粮食。青黄不接时能救万千穷人于饥饿之中。过去的人吃青为了保命;而现在的人吃青是为了尝鲜。蚕豆做出各种不同的美味,展现出它们各自的价值和独特风格。
小满三新的到来,度过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去迎接那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去干那紧张、辛苦、繁重的割麦、打场、夏收、夏种、夏管的体力活而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为秋季的粮食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普遍应用与种植结构的改变,塑料大棚的兴起,粮食高产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反季节作物的种植使小满见三新又赋于很多新的内容。“青黄不接”这一词语早已消失于人民的幸福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