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过一句话,比较喂养痛苦。
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路人甲在城里有一套房,一家人省吃俭用,齐心协力,全款拿下。没有房贷压力,一家人生活地平平淡淡,但也幸福快乐。可当他出门上班或是走亲戚,了解到身边人有两套房或三套房,发现自己落于人后的他立马就不淡定了,暗暗与自己较劲,决定至少得再买一套房。没有完成再购房的目标前,他的眼神失去光彩,他的笑容不再绽放。似乎他的快乐是建立在拥有与身边人等量财富的基础上。当这个基础不牢固或地基悬殊太多时,快乐就难以在他的内心自由流淌。这就是典型的比较喂养痛苦。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事事都以别人为参照物,欲望就永远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当失望登场,快乐悄无声息地溜走,痛苦甚嚣尘上。爱比较,瞎比较,总比较。感觉是天生的,又感觉是后天培养的。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有意无意地活在比较与被比较的灰色地带。产房内,婴儿啼哭,护士报出喜讯,“某某家属,恭喜恭喜,生了个大胖小子,7斤6两。”“某某家属,恭喜恭喜,生了个闺女,六斤6两。”尽管都是迎接新生命,但门外家属的反应大不相同。喜欢儿子的得了女儿,想要女儿的得了儿子,微笑中夹杂着失望。心想事成者则喜上眉梢,纵情欢笑。儿子女儿一样好,无论男女都是宝。之所以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是因为养育男孩、女孩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精力成本不同。不比较,没有伤害。一比较,产生痛苦。
当我们背起书包,走进校园,认识新朋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学习好,有的跳舞棒,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安静内敛,百花齐放满园春。满园春色,争奇斗艳,人多的地方,竞争在所难免。最典型的就是比较学习成绩。李同学语文考一百分,张同学数学考一百分,王同学语文数学都是满分,刘同学竟然门门功课不及格。如果大张旗鼓地表扬优秀,那么除了羡慕之外,没有受到重视的那一部分群体内心是否会受到伤害呢?不公布学生成绩,不因成绩高低区别对待学生,这是教育的公平之一,也是人性的善良。学习本就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热爱舞蹈的就站上舞台,喜欢研究的就埋头实验,擅长推理的就大胆验证。梦想无大小,天赋无贵贱,在教育孩子时,不比较就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顺其自然。
离开校园,走进社会,比较无法规避。不争个高低,哪来销售冠军?不论个输赢,哪来年度优秀?不分个王者青铜,哪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经成年的我们比起小时候的自己,当然能更加勇敢地面对丛林法则。在职场上厮杀,角逐激烈,不进则退。表面上看,我们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竞争力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战斗力提升了。实际上,我们很累,很疲惫,很想休息。外在的成绩看得见,内在的伤痕谁来抚摸?如果说竞争是良性的,那么比较与被比较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助推器。若竞争是低效或无效的,那么比较与被比较是摧毁个体生命力的刽子手。
正所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在这大千世界,比你优秀的成千上万;不如你的,成百上千。以他人为参照物,什么都与他人比较,永无止境,没有赢家。个体因独特而美丽,人性因差异而绚烂。人活一世,专心做自己就好。何必羡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