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几个同学聚了聚,因为谈些事情,便约了一起喝个下午茶。临着窗台,一缕光线斜斜地隐隐约约落在茶台,茶盏中的热气袅袅升起,一时间眼前如雾如烟,时间仿佛静止,记忆穿越时空。
小时候,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总会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捏出一小撮茶叶,放进一个搪瓷大茶缸,冲上开水,端给客人喝。
后来才知道,那是茉莉花茶。茶叶是黑色的,花是白色的。每当父亲拿出茶叶,隔着袋子,我都能闻出里面的香气。父亲笑着说:“闺女,你的鼻子咋比狗鼻子还灵呢!”
我家在北方农村,小时没见过茶树,家中没有电视,很少看到报纸,也没有电脑和网络,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茉莉花,也不知道茶是什么东西。但那抹香味告诉我,茉莉花茶是一种绝世美味。
后来,听人说茶是一种树的叶子,而且是枝头的嫩叶。
我苦思不得其解,那么高的树,怎么才能采到嫩叶呢?即使爬上梯子,恐怕也采摘不了几片吧?
于是,便对茶心生敬畏,觉得茶叶这么难采,自然也就珍贵了,怪不得父亲舍不得拿给我喝呢。
这,便是我对茶叶打小烙下的最初印象。
二十多岁那年,认识了江南的先生,他老家在安徽宣城,那里盛产茶叶。第一次南下,他指着山坡上一簇簇万年青模样的植物告诉我,这叫茶树。
看着眼前不到一米高的茶树,听着他的讲解,把我多年前幻想的茶树样子,彻底颠覆了。
哦,原来这就叫茶树!
原来,并不是所有高高大大的才叫树。那矮矮的灌木丛一样的植物也可以叫树。
原来,采茶人不需要踩着长长的梯子,去那高高的树梢采摘。
江南之行,氤氲的绿茶朦胧着烟雨的印象,代替了儿时那浓郁的茉莉花茶,透彻的清香盛开在杯中。捧杯站在窗前,即使是冬天,这里的原野也是一片青绿,那是爱情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黑茶、红茶、白茶……我都曾一一品过。这才发现,茶的品种之繁多,茶的文化之久远,茶的故事之经典,仿若人生百味。
而对于茶的理解,我也逐渐视野开阔。之前,《中国茶叶大辞典》有一种定论:茶树栽培区域最北止于北纬38度线。因此,不只是我,很多人像我一样觉得北方是不产茶的。
后来,在山东淄博待了很多年,发现沂蒙山区竟然也是茶乡,这才感觉自己浅陋了。
几年前,朋友曾发过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棵高高的大树,树上盛开着一片片白色的花朵,那花开的盛景让人叹为观止。
朋友说,这是茶树。
那一刻,我懵了,怎么会?茶树不是那矮矮的“万年青”吗?
朋友的表情有些鄙夷,“你是地地道道的灵寿人,怎么还不知道咱们的千年古茶树?”
灵寿分为山区和平原,从小生活在平原的我,的确不知道,山区竟然还有这么一株千年古茶树。
为了不让人笑话,于是我找来资料,恶补了一下关于这棵古茶树的知识。
史料记载,这棵古茶树长在灵寿县车谷砣村,树高25米,树围3.5米,冠幅19米,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十佳最美古树”之一。据说,这棵古茶树是后周李进卿将军所栽。李进卿驻守灵寿几十年,为拒敌入侵中原,在崇山峻岭之巅修建了全长40公里的古长城。他曾在南方戍边多年,非常喜欢南方的茶,到灵寿之后,就把自己喜欢的茶树从南方移植了过来。
相传李进卿移栽了很多棵茶树,因为不适应北方气候,大多数都枯死了,最终只留下了这一棵茶树,成为南茶北移的经典。
实际上,这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树,其学名为流苏树。流苏树的花和嫩叶均能泡茶,故被当地人称做茶树。
历经千年,古茶树经历了冰雹、旱灾、水灾等重重灾难,还经历了多次战乱洗礼,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自从灵寿千年古茶树的故事走近我,我便梦寐着想去看一次茶花怒放的盛景,年年期盼,却年年错过花期。
正当我为此遗憾时,清明不久,一个朋友送了我一包茶叶。打开纸袋,嫩嫩的叶子跃入眼帘。取几片泡在杯中,顿时,春天仿佛扑面而来,淡雅醇厚的茶味,品之唇齿留香。
于是,当即去电问朋友茶的芳名。
朋友笑着说,这就是灵寿的茶——太行龙井,在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这棵千年古茶已经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茶树。
听罢,眼前仿佛岁月更迭,古茶与今茶交相辉映。心头想一睹千年古茶风采的情绪,再也按捺不住。
于是驱车前往,终见那一树惹眼的春色扑面而来。满树的白色茶花疑似落霜,“胜似人间四月雪”,那是藏在山林里的千年流苏树开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