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说想和我一起去西藏,我先是一怔,而后是长时间的沉默,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其实答案无非是去与不去,但于我们而言,事情并非像结伴旅行那么简单。我便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年少时闯入的梦,未曾实现的诺言,在午夜梦回之时,突然让他良久无眠,在快要步入40岁行列之时,他想弥补曾经的遗憾,毕竟生命是趟单程车。那一刻,我相信他所表达的情感是真的,若放在20岁,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他,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不是当初的我们。然而他的突然“邀约”,却让我心情不再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出,纷至沓来。
我与他是初中同学,但一起的交集并不多,属于那种见面打招呼,而关系一般的同学。后来我上了高中,只知道他复读了一年后也在同县的另一所高中。后来的联系,是他突然寄来的明信片,那时,他已成为驻守在祖国西大门的一名战士。年少时,特别钟情绿军装,后来才发觉,应该是小时候看《女子特警队》时种下的梦想,后来,又想当医生,于是便希望自己能考上军医大学。只是年少的梦太轻狂,我还是未能认清自己在坐标系中的位置,高考后我只上了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那时候,母亲病危,直到后来母亲离去,他的电话就像那段阴霾日子里的一束光,让我温暖又依赖。
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是用小时来计量的,大多时候,都是电话联系,并且他的电话不是随时都能接打。如果他“上山”去了,便成了好几天才能偶尔通一次电话,而若有若无的信号也像故意而为之的惹恼人。那样的日子,便希望戈壁滩的风能带去我的思念,昆仑山的雪能倾听他的诉说。经历了一段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异地恋,短信听不到语气,电话看不到表情。但天真如我,觉得这样也挺好,不必时刻束缚对方。虽然我是较理性的人,但在爱情面前,我也有很多女儿家的小心思,我几乎记住了他电话里说的每一句话,内心小小的窃喜与等待,甚至会去幻想未来,以为我们就是以后陪在彼此身边的人。但可能真的是我恰好路过了他的盛放,他并不是属于我的花开。没有特别的矛盾,只是觉得彼此没有那么在意了,加之我考研,他并未如我想象的支持我,便放手了。
现在想来,我们的爱情,更像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恋爱中,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现实生活的考验,以及对于个体欲望的处理和理解,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把太多的错过归结于当初的年少,现在回头看时,总奢望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其实,青春里的炽热何尝不好,当年龄让我们学会向生活妥协时,便早已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
写到这里,并非不能释然。我曾经用很长的时间学会放下,虽然现在谈起时依然有指尖碰触内心的柔软,是因为那毕竟是我青春的一部分啊,只是,早已不是当时的涟漪层层。这些年来,一个人跌跌撞撞于世间蜗行,得以上天的眷顾,现在有家、有孩子。小小的人儿带给我的全是治愈,而我的丈夫虽然极少浪漫,却对我的很多决定是极支持的。时至今日,伴随着年岁的叠加,终于发现,那些万水千山般的承诺,终究抵不过心安。
我问自己,我会接受他的邀约,和他去西藏吗?我想,我会去西藏,但不是和他。我们彼此都忠于自己的婚姻,找到了和自己契合度更高、更适合自己的人,未来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风景。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怎么会不遗憾呢,我用心爱过的人却陪在别人的身旁,用我爱他的方式爱着别人。确实遗憾,可那都属于过往。我喜欢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也送给陌生又迷茫的你吧。“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所以,去见山、见水,见自己吧,沿途的花会一直开,以后的路也是,祝他也祝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