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农村兴建祠堂的思考

作者:普华   发表于:
浏览:65次    字数:2053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49篇, 月稿:0

  2024年8月12日下午,突然接到赵勋老师电话通知,让我去他家一趟有事商议。我放下手里的事情马上前往,落座后才知道是找我谈有关赵氏祠堂的事情。赵老师吩咐我起草一份关于修建东山村赵氏祠堂的倡议书,并把我拉进了赵氏祠堂筹建群,安排我负责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任务,我既高兴又激动,因为我觉得能够为我村赵氏祠堂筹建工作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我回到家后,马不停蹄的在相关书籍中翻看和查找了有关赵氏祠堂的资料与相关记载,并结合七月初六晚上几位长辈在村委的讲话精神,起草了一份《致东山村广大赵氏家人们的一封信》并发给了赵老师。在今年的七夕节前后,村里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修建赵氏祠堂的事情。为了能够办成这件事情,全体村民们积极配合,听从安排,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组织机构到方案预算,从宣传发动到申报审批等,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尽管目前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波折,但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好事多磨慢慢来,赵氏祠堂一定能够顺利建成。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会问祠堂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今天还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吗?为什么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摧古拉朽之势把祠堂推下神坛?为什么许多农村的祠堂因为年久失修自然垮塌而无人问津?而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不惜花费重金新建或修复祠堂却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这些问题呢?

  祠堂,又称宗祠、宗庙和祖祠。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供奉和祭祀祖先、举行家族内部各种仪式和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祠堂是祖先的安身之所,是人们精神上的依附和寄托。有的祠堂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此上学。正因为如此,祠堂都比民居质量好和规模大,高大的厅堂、上等的用材和精致的雕饰成为一个家族光宗耀祖的象征。

  百善孝为先,联宗立庙是孝的开始。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孝道文化贯穿始终,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源泉。祠堂作为我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农村祠堂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祠堂中的祖训族规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等伦理道德至今仍然值得提倡,永不过时,且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中国人对祠堂的感情朴素淳厚,因为一座祠堂的背后,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人的情感。上慰先祖,下泽后代,祠堂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和时空隧道,使后人与祖先始终保持着心灵的沟通。让子孙后代寻根归宗,知其根源,保持对先祖的敬畏之心,让好的祖训族规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渗透到我们平时的举止言谈和为人处世之中,学好向善、爱国兴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一些过时僵化的思想和精神桎梏,与时代格格不入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正是如此,许多农村祠堂和祭祀神坛被推上风尖浪口,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而随着祠堂的衰败和没落,许多优秀传统美德与封建思想糟粕被一视同仁地废弃和掩埋,导致孝道文化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只剩苟延残喘。所以,现在许多青少年甚至不少中年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祠堂以及祠堂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精神却匮乏了,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没有及时跟上。孝道文化慢慢淡化,渐行渐远,后人缺失了原有的本真和对长辈的敬畏,导致不少人的精神修养和人生格局大打折扣。

  国富民强,人心思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顺应时代潮流,孝道文化和农村祠堂被觉醒的人们重新重视起来。许多族谱被续修续编,许多农村祠堂被新建或修复,因为今天的祠堂已经没有了负面作用和封建色彩,反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祠堂具有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提振士气、凝聚力量和传承家族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

  祠堂是祖先的安身之所,是后人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附,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最终的灵魂归宿。所以,在我国农村,兴建祠堂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兴建祠堂也要加强合理规划和管理,注重文化内涵和实用功能相结合,要注重保护它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整体面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特点和原真性。要采用传统工艺施工,且不得随意改变墙体颜色和添加现代材料。

  兴建祠堂不能只是为了形式上的炫耀,为建而建,只建不管,只建不用。而是要让祠堂真正起到传承家族文化自信和培育后人传统美德的应有作用。要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正确引导,让广大村民朋友们理性看待。既要认识到祠堂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又不要盲目跟风和过度攀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浪费现象。对先人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和选择性地吸收,要与时代合拍,不能全盘照抄,一概而论。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