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常常跟着母亲到马草湖边去割草,我们这里的割草不叫割草,就叫“讨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有“讨”的份。
草是燃料,也是每日三餐必须要用的,那时候,柴草还是乡下人主要的家庭燃料,我们当地烧柴草时有一句俗语说道:“人要实心,铁要空心。”母亲常拿着那铁吹风说:“人要实心,人要踏实做人;铁要空心,人要谦虚谨慎。”母亲忙内忙外、“包山包海”地为这个家付出,从没有说出一句怨言,从来没有!“讨草”前,母亲把镰刀磨得飞快,那弯弯的镰刀,在磨石上飞舞,大镰刀弯弯如月,小镰刀细细如霜,大镰刀与小镰刀银光闪闪,像极了我们的希望。
天还未亮,很朦胧 ,这天啊,如我们撕不开的惆怅 ,又像刚睡醒的孩子,慢慢腾腾与懵懵懂懂的。从故乡龙溪村出发,到大塘美村,母亲的爱是细腻、周到的,我走得累时,她就停下来,如海纳百川一样包容着自己的儿子,给我以鼓励。我走错路时,母亲马上给我以正确的引导,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母亲的爱是千言万语的叮咛,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时时给我温暖,给我前进的动力,可是悠悠寸草心,又何能报得三春晖呀?马草湖不在笔架山下,它在群山包围下的山里,很高!母亲说:“这条‘讨草’的路,我的祖先的祖先一直走过的。”呵!我们的“讨草”路,我的祖先也走过,祖先在那里走过春秋百代,“讨草”路,经过多少生死轮回的路,“讨草”路,百年一约吗?
我们跨越大塘美山,登上马草湖山,天蒙蒙亮,在山上看,星空点点繁星,我指着天上一颗晶莹灿亮的星星,问到:“母亲,您看那颗星星好亮啊!真漂亮!您说我们能变成星星吗?”母亲说:“能的,人去世了就变成了星空中的星星!而这些特别晶莹灿亮的星星,是那些读书成名的大人物!”我高兴地说:“哇!我要好好读书!”母亲说“傻孩子!你看那颗最璀璨的繁星没?那星星就是文宰相!要是你想好好读书的话,你就要经常看看那颗星星。”“文宰相是谁?”我问道。母亲说:“你母亲我只读四天夜校,只认自己姓名和‘扫帚不到,灰尘不倒’八个大字。文宰相就是宋朝一个姓文的宰相,他在我们这里的‘军船滘’练过兵。”“啊!”母亲说:“我们先‘讨草’,‘讨’多一点,下午我带草进(捷胜)城内,卖掉它,然后买几本好看的‘公仔册’,给你看看,好好读书!”我一听,很高兴,努力地“讨草”。
“讨草”累时,我站起来,天要亮了,田墘、东涌、捷胜周围的村庄,像星星一样洒在羊牯岭山脉周围,村庄掩映在山海之间,隐藏到树木深处,海岸第一山,蜿蜒盘旋;南海红海湾,波澜壮阔。绵延百里的数面山坡之上,有林地、红茨地、甘蔗地、香蕉地和灌木丛,红日,氤氲的群山;清早,暗蓝暗蓝的天。知了的啼鸣渐渐明了,苦鸡的叫声声声入耳,夏日的马草湖,落落大方,碧蓝款款,湖边的一帘瀑布飞溅,好壮美啊!我知道,太阳就要到山的前面,奔忙来了。
母亲指着前面的大石头说:“这是龙起碑石,是神龙飞起的地方。”她又说:“我小时候,我的老四婆给我唱一首歌谣。”我好奇地问到:“什么歌谣?”
母亲唱道:
帝昺要来海丰地
天生雷声地霹雳,
品清湖水大海潮,
四乡六里大风涌,
龙起碑上龙飞起,
飞到龙溪顶乡里,
又飞龙溪疍乡里,
飞到军船头龙潭里。
听说帝昺要来军船滘,
龙溪疍乡疍民来接驾,
帝昺大船来到大船路,
直接驶入军水河渡,
军船滘里来练兵兵,
捷兰埔里来练练步,
藏兵洞里来藏兵,
军马来到金竹园马巷路,
喂马来到马草湖埔……
这歌声、这故事,充满宏大的叙事、神秘的故事、玄妙的传说、坚韧而美丽的家国情怀……
母亲唱罢,说道:“孩子啊!‘讨草’很累的,每日三餐,来之不易啊!人生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好好读书,必有出路。”
我点了点头,抬起头来,看到在马草湖山上,这红日,红得似喝酒上脸的庄稼汉,这红啊,红得胜火,红得可爱,红得心跳,红得让人忍俊不禁。母亲说:“传说文宰相是带着他的母亲来到军船滘,他对母亲有大孝,以身报国,名留千古。”文宰相就叫文天祥,这是我读书后才知道的!历史是一面模糊的铜镜,好多好多的镜像是留在民间、留在民众的内心深处,历史研究者们往往只是按照时代风尚的要求,匆匆拂拭这面铜镜而已,而那些民间记忆里的人物镜像,是那么清晰那么接地气。
回想我们这一代,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都“讨”过草,都流过“讨草”的汗水,吃过“讨草”的苦,那汗水浸满了我们的回忆。在那“讨草”过程中,母亲讲的故事,和那古老的歌谣,还有后来读书时读到的文公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秋绝唱,给我启示,给我情思。这诗句,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母亲离世已经有数年,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带我“讨草”到马草湖边,以及她说的故事、唱的歌谣,永远永远在我耳边萦绕。我相信,你用全部心血倾情供奉过的人物与故事,绝不会轻易地在沉默中消亡,她会在人们不经意时,用自己的生命庄严地为你立一座丰碑,让有心人对你凭吊和顶礼膜拜。
“凤河晚渡”随想
山川灵秀,为自然所结撰,我想,凤河晚渡,是自然与历史在交汇之中的一幅画,那山连山,水连水,一个渡口接着一个渡口的美丽,组成了一道风景秀丽的山水画廊。
凤河的山,是古朴的,是厚重的;凤河的水,是平和的,是温润的。海丰地方志记载:凤河晚渡,在杨安都凤河。凤河的历史,和它的平和与厚重一样,不动声色。深汕,这座在东南沿海拥有古老文明的年轻城市,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是她的历史,是她那可以触摸的故事和开发未来的跨越!叩开记忆之门,看凤河晚渡的长河映日,想凤河晚渡的渔舟招发。芦荻洲前,温泉岭下,夹岸青山,溪水潋滟,真是一幅“野水连天碧,鸥鸟逐浪飞”好景色。我长期采故问俗,就是为了发掘历史,来增加城市的深度;我长期采故问俗,更是为了发掘文化之根,来增加城市的厚度。但,史书留下来的,并非全就是精华,它也有不少糟粕,我们不必死守书本上的千秋尘迹,我们更应该读好历史,然后去激浊扬清,因此,凤河晚渡深厚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去激浊扬清,然后水乳交融。凤河,原为凤湖溪,全长36公里,源发于莲花山脉西支白马山,它是赤石大安、明热、明溪三水的总汇,今称赤石河。凤河流域面积482平方公里,为海丰第二大河流,流经深汕合作区四镇,在圆墩正觉庵狮象山峡口处汇合众流,从小漠九龙湾缓缓入海。凤河晚渡为海丰古八景之一,取义之源,寄望了先人对海丰西部灵秀山水的崇尚与敬慕。凤河晚渡两岸,晨烟夕苇,云潮风泛,古代幽贞志士,常流连于此,入龙伯浩渺之区,谈鸿荒之神圣,明代邑人黄德燝经魁在《凤河晚渡》的诗中写道:“见说河东有凤山,问津人在夕阳湾,江鸥不管行骖速,故傍渔矶作意闲”,诗人诗中的幽情,我想,它现在也藏于乡村庐井之间,也沉伏于江湖山谷之间。我这一生,志在于山,忘情于水;在书里梦里把山的仁者之风、水的智者之志都沐浴于心。
我沿着凤河的一个河岸,在黄梅久雨的季节,进入凤河,沿河绿竹奇松,自有一番挺秀,竹间松梢之际笼着未散尽的烟霭,树脂的香气和青草的清气,混着河岸的水气,我的心悠闲悠扬。凤河边,眼前树叶上的露珠、石头上的潮湿,还有拍岸的“黄梅水”,野渡无人,松竹有情。你看风河河流曲折,在转弯处,在岩壁下,汇成一个个深潭,深潭里有很多很多极活泼可爱的鱼,在潭里自由自在地游哉悠哉,我能化为潭里的一条鱼儿吗?这里没有垂钓者的人影,我可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游哉悠哉。我有时行走在山水之间,体味历史的烟云,今天,山水将凤河的历史穿了个半透,凤河的美丽和寂寞,凤河的兴与废,凤河的前生与今世,都在树脂的香气和青草的清气中,慢慢地氤氲氤氲。凤河凤河,在水一方,历史实与废之因,藏在历史的过往中,留在山水的寂寞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看了历史书,然后看山水的顿悟。凤河晚渡,我们皆是人生渡口的过客 ,早渡与晚渡,透过成与败,才会明白,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的拼劲。你看凤河河流曲折,何处不是渡口?有人说从广义上讲,凡是渡过凤河的渡口都叫凤河渡。狭义来讲,具体到各村居往来的渡口即以各村居或码头的地理位置命名,有如三江渡、城仔渡、圆墩渡、王爷渡等等。我沿着凤河河岸游哉悠哉,忽然想起清代进士洪晨孚。洪晨孚(1674-1745年),字愚三,号存斋,海丰赤石升城(今新城村)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经魁。洪晨孚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解元(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主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史纂修,后改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洪晨孚衣锦还乡祭祖,见村寨围墙太矮,不足以防御山匪,于是捐资将围墙加高,并对街巷道路进行整治修理,使古寨交通四通八达,成为一座坚固的古寨城堡,易名“升城”,后人称为“新城”。洪晨孚后来告老还乡,居住在赤石升城,常常约友游凤河,可惜的是,洪晨孚没有留下有关于凤河晚渡的诗文。凤河晚渡是惠、潮官道的必经路口,为官办渡,由官府出钱造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过往行人早晚有渡,且免交渡费,故称“凤河义渡”。清代咸丰元年岁次辛亥(1851年)孟秋,竖一石碑于海丰县赤石镇深涌村凤河渡口,上刻“凤河义渡”四字,并附刻“贵客往来不用给钱”。此处河面宽阔,西侧山坡上葱松翠绿,沿河竹影倒悬水中,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绮秀清丽。作为进士的洪晨孚,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又据说,少年洪晨孚是个极其顽劣的人,后随父到惠州,在白鹤峰东坡祠里睡了一觉,回到赤石升城后,便发奋读书,如有神助的他过关斩将,最后中了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主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史纂修。作为奇才的洪晨孚,一生不得志,竟也活到古稀之年,郁郁而终。他游凤河时,面对凤河的野藤野花,会不会发出:“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慨叹?!我本不做浅游,我要在游凤河后,到赤石升城,看看洪晨孚的故乡,作为天才一生的写照,可以做他墓志铭的,是赤石升城的古围墙?或者是一处古老在窄门?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是历史的逆流铸就了他们的伟大。在历史上,各人一定要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渡口,才能达到了后世可望不可即的高度。凤河的树,也许没有那么伟岸高大,但我们可以从草的翠绿中,领略生命的希望;凤河岸上的花,没有牡丹的娇艳,但我们可以在这里,学习野菊的洒脱。我们的人生或许不壮丽,但我们的人生必须精彩!
凤河之上,联山泛海,山水丰盛;凤河之上,藩属贡吏,传递文书,免费通行。远处,凤河晚渡,水天一色,光线迷离,草绿云深,意境悠远。从古至今,凤河晚渡,水自漂流。从古至今,凤河义渡不知温暖了多少渡客,“荒郊野外一汪水,漫无际涯阻去路。”行人到此,期盼摆渡。这里,有船桨,有艄公,此岸到彼岸,天堑变通途。如同陆路“驿站”,成为旅人、行者漫漫征途的重要节点,见证人生的离合悲欢。岸边幽草生,树上黄鹂鸣……凤河义渡今属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凤河义渡的尽头,是海水苍苍,大海,是财源滚滚的水世界。“若要财源滚滚来,天后庙里到一到。”几百年来,这一美好传说陶醉过多少世人?今天,凤河义渡的历史风貌必须与其独特的文化相融,我们要有机地开发利用,才和谐,才有生命力。凤河义渡的渡口,芳草丛生,河中早已不见了那点点的白帆,岸上,也早已听不到艄公的号子。那点点的白帆,那艄公悠扬的号子,早已经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凤河晚渡就是桥,是活动的桥,是生命的桥;凤河晚渡,就是家门口的“码头”,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极寻常又极不寻常的“码头”,书写了并见证了古海丰今深汕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变迁。
凤河晚渡,见证历史沧桑与人生风雨的水路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