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这首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热映而风靡一时,主演李连杰也凭此踏上从影之路,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功夫小子逐渐成长为国际巨星。
我因看电影而向往少林寺,但直至四十多年后,即在“俄乌战争”(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开打两周年之际,才得以从郑州乘网约车前往位于郑州西南约80公里的登封市(县级),游览仰慕已久的少林寺。
我原来是小看这个与成语“登峰造极”前两个字同音的字命名的县名(1995年撤县设市)的。我误以为大名鼎鼎的少林寺,阴差阳错地选址建在了默默无闻的登封县而已。
殊不知“登封”这个地名大有来头,其名称演变也有不俗的故事——中国有五岳,分别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中岳嵩山正是位于登封境内。嵩山又处“天下之中”,是历代帝王所青睐的名山、神山,于是御驾涉足此地者众多。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封禅于嵩山,诏令嵩山脚下的300户人家成立了崇高县。还颁法令优待辖区内的百姓不交赋税,而专门祭祀嵩山神灵。
古代的“崇”和“嵩”两字通用,“崇高”就是“嵩高”之意。
隋朝时,这里设有嵩阳和阳城两个县。
至唐时,女皇武则天多次来嵩山封禅。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在嵩山的峻极峰修筑一座登封坛,进行祭祀活动。第二年,武则天又来到登封,在嵩山的登封坛上,奉中岳嵩山为天下五岳之首,并在嵩山封禅、封岳神(故有中岳庙)。随后,武则天下诏,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并把当时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女皇“登嵩封岳大功告成”之意。登封之名由此诞生!
尽管嵩山风景名胜众多,可我受时间所限,只是重点参观了少林寺。
说实话,我在许多地方都参观过寺庙,如果单从佛教建筑角度上说,对比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少林寺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它更像一个独一无二的传奇英雄,其特点是明显的且是无与伦比的。
我对少林寺这个名称感到好奇,导游回答说:“这是由于少林寺的位置之故。因为中岳嵩山分为两个主山脉,一个叫少室山,一个叫太室山。少林寺建在少室山的山腰处,且坐落在山阴的密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在庄重典雅的古建大门楼正中上方,至今挂着黑底烫金的木刻匾额上,有遒劲有力的寺名大字“少林寺”。这三个字是康熙皇帝题写的。电影《少林寺》也用了这个字作为它的字幕,而在其他书籍及印刷品上,也多借用康熙的墨宝,它俨然成为少林寺的专用标识了。
进入现代商业社会以后,少林寺有幸借助于电影艺术的传播渠道,使“少林寺”的名声一飞冲天,誉满全球。“少林寺”由原来的寺院名称,幻化成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影视艺术、武术、宗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均大放异彩,以至于成为登封、郑州、河南、中国及华人世界的令人骄傲的文化名片。
当然,作为名胜古迹,少林寺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存世的年代。查“少林寺”的履历,我感到十分惊讶。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与当时的都城洛阳隔山相望。
起初,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门下出两位高僧,其一为慧光,为律学巨匠;其二为僧稠,被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之人。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慧光和他的弟子弘扬《四分律》,开风气之先,成果累累。
唐长安四年(704年),义净自印度取经回国,至少林寺结戒坛,尽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学传统。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581~600年)诏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
从上述经历看,少林寺至此算是单纯的宗教场所,且屡屡受到各朝皇室大力支持。但到了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少林寺被迫跳出佛界外,参与到当时社会的武装斗争之中。
当时,隋末滥政,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官兵觊觎攻击的目标,“僧徒屡拒之,塔院竟被焚”。
为了保护寺院财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官兵作战,少林武僧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就此形成。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所守的辍州城,地形险要,是扼守十八盘的战略要地。李世民攻打缳州城久攻不下。少林寺和尚昙宗、志操,惠场等十三人,里应外合,擒拿了王仁则。为表彰少林寺众僧的战功,李世民登基之后,“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赐地寺顷,水碾一具”(见《少林寺碑》)。同时,对十三位立功和尚(俗称十三棍僧)各有嘉奖,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僧。
此战给少林武僧以显武的机会,大唐皇帝的颁奖宣慰和封赐,也使少林寺从此声名日隆。
显然,在唐太宗眼中,少林寺已然不仅仅是宗教机构了,而且还是忠于自己的编外武装了。电影《少林寺》仅仅把讲经布道当作过场戏,而把众僧习武、用武、惩恶扬善,尤其是“十三掍僧救唐王”当成故事核心。由于电影早已跨越国界,少林寺遂成中外人士眼中公认的天下名寺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岁月悠悠,唐太宗的盛世也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段。当天下、江山都要接受炮火与命运的考验时,少林寺当然也时而岁月静好,时而风雨飘摇。
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混战,地方土匪横行。少林寺虽是佛门之地,但是亦受战乱侵扰,少林寺主持出于安全考虑,成立了“少林寺保卫团”,还购置了必要的枪支弹药。这样一来,少林寺跟土匪多次交锋,均取得了胜利,一时间名声大噪。当佛心染上了世尘,便为后来卷入军阀斗争埋下了祸患。
1928年,蒋介石的部下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下石友三打仗。樊钟秀部夺占了河南的巩县及偃师县,但不久被石友三部夺回。樊钟秀不得不南撤,转攻登封县城,当时他的司令部就设在少林寺内。樊钟秀从小在少林寺长大,和寺里的住持、和尚来往密切。石友三率部向南追击,兵至辗辕关(十八盘)时,樊钟秀紧急求助少林寺,僧众平时受樊钟秀的接济,纷纷携枪参加战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樊钟秀带着部队及200多僧众撤离少林寺。
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对少林寺僧众帮助樊钟秀一事恼怒至极,遂下令纵火三日,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宝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建筑处尽毁于大火。
好在少林寺后来依靠信众捐款和地方政府合力重修,才得以重放华彩。看到这一处史料,难免对军阀石友三心生愤恨之情。但天道有轮回,石友三的恶,不久就得到了“恶报”。
1940年11月,日本侵华期间,已经在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之间反复背叛,且被扣上“反叛将军”之称的石友三竟然想投靠日本人,而他的手下兼结拜兄弟、新8军军长高树勋却是个爱国将领,他对石友三来了个“以欺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其不备,反捕了石友三,且将其活埋在了黄河边的泥土之中。此举虽是高树勋将军为民除害,但仍有相信佛法的人说,石友三下令放火少林寺时,就已锁定了自己惨死的结局。
说到此,我便觉得,自古以来,少林寺与每一个百姓之家一样,盛世有太平,乱世则受伤。不过,凡事都可一分为二地看,无论是古时候的“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是民国时期樊钟秀引兵少林寺。反过来说,少林寺每一次入世弄武之举,反而一再强化了他尚武习武拥武的特点。不然习武的寺院那么多,怎么少林寺的武艺却能够自成一派,且拳谱成为习武之人的稀罕教材。
显然,作为寺院,少林寺的香火是旺盛的。而作为尚武的少林寺,早已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圣地。
据导游介绍,现在单在登封注册的合法武术学校就有二十多家,在册学员多达40000多人,其来源遍布全国,且有不少外国学员。由此可见,县级城市登封,俨然成为全国武术教育强市。
作为一名有六年军旅生涯,且因在河南南阳师部教导队学习过、因此提干的转业军人,我为今日登封市的武术教育现状而大感欣慰。
不过,我也心存遗憾。我的爷爷辈兄弟四人,我二爷便是武林中人,可惜他年轻时因过失伤人而吃了官司,于是我爷爷(排行为三)便立下规矩,张家子弟不得习武,以免遭遇与二爷一样的命运。
有了这个家规,我少年时的习武梦自然破碎。好在我十八岁当兵了,成为行伍之人。在部队期间,我的拳脚功夫一般,但射击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算是我得到的一点“尚武”情结的心理慰藉吧。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武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之所以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潇湘激荡着一股英雄气”。清朝时的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练兵,使湘军成为挽救大清王朝的独木之器;毛泽东领导着秋收起义的农民军,之所以成功地登上井冈山并成为创建红军的基本队伍,正是由于湖南农民运动中涌现出太多“尚武”之人,所谓“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正来源于此;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湖南的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不仅重创了日军,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有了这种尚武的精神,观察中国近代历史的现实,使我这个陕西人,也不得不接受湖南籍的国仕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骄傲诗句——“若要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少林寺的尚武、湖湘文化中的尚尚,都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生动体现。站在少林寺武僧习武的大殿前,我看着那一个个僧人用脚踩踏出的凹型地面,心想,那是一个何等的龙腾虎跃般雄壮场景呀!
河南乃是中原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如果从少林尚武的角度看,我觉得河南也应该主动地扩大少林寺的影响力,使全省百姓都能成为尚武的百姓,甚至把少林功夫从武林拳艺扩展至百姓的强身健体活动之中。说到这里,我又想把“少林”的话题纳入地域文化范围来说。不是吗?北京有京味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其他地域如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等,细细分析,它们都是各具特色的。那么,河南文化,亦即中原文化呢?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我认为,中原文化应该包括少林文化。在少林寺藏书楼,现有藏书,包括佛经、武术秘籍、医学秘籍计约30000册。它不应该只局限于“藏”,更重要的是读、学、研、用。凡此种种,它既属于中原文化的珍贵遗存,亦应为中原文化焕发新生提供营养。
从少林寺归来,我买了一本现任方丈释永信所编著的书,我计划以后有时间了再来好好看看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