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散文||第一次当翻译官

作者:情岚傲雪   发表于:
浏览:56次    字数:178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64篇, 月稿:0

  在九十年代末,因特网在当时是一种很时尚的东西,它是互联网的一种,它提供WWW(万维网)服务、电子邮件服务(outlook)、远程登录服务(QQ)、文件传输服务、网络电话等。

  当我儿子读小学时,刚好有个招聘机会,我辞职不当孩子王了。我靠着过硬的英语水平考入邮电局,在永安邮电局因特网营业部上班。在当时因特网是新生事物,电脑对我们来说是没接触过的神秘工具,我们经过一个月上岗培训后,对电脑因特网一些基础的东西只有个大概的了解,但运用还是不够熟练。

  当时的确电脑对我来说是个新鲜而又陌生的新生事物,我怀着积极好学的上进心,加上好强好奇的心态,在营业部工作期间,我是拼命恶补电脑知识,分秒必争的学习,可以说在这段日子我进步成长很快。我学会做个人网页、发电子邮件和使用各种办公软件。有了一点成绩,心里也会欣慰,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营业部这一批人是永安最早登上因特网这艘科技发展最前沿大船的人。

  在运用电脑程序中,我发现要经常使用大量外语词汇,工作的需要让我重新捡起十来年没怎么用的外语。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空我就会背单词,口袋里经常会放着写有单词小字条,坐车、走路都会拿出来看看、背背。每天早晨和儿子面对面练口语,时间久了口语的语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机会应该是为努力的人而准备的,1998年5月的一天,有两位丹麦青年到永安旅游,到了我们营业部,想给远方的亲人发个Email(电子邮件)报个平安。

  那天下午不是我的班,本来单位办公室的小沈可以当翻译的,可她新婚燕尔的,到外地旅游去了。领导临时想起了我这个“半桶水”非外语专业人员,打电话给我,让我来“救场”。

  那我就赶鸭子上架做一回临时翻译官,也许我有当过老师的经历,面对外国友人心里虽有点紧张,但经验告诉我,就把他们当作朋友以拉家常聊天方式进行采访,面对两位个子高于我的两位青年老外,我不慌不惊笑容满面像和老友聊天的那样自然,我礼貌地和他们打招呼,然后仔细观察了他们,从外形看女老外1.70米的个头,小眼睛,比较胖,肤质比较粗糙,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水味;另一位是个英俊的帅小伙,个子1.80米多,有着一头卷曲的棕黄色头发和一双深邃迷人的蓝眼睛、高高的鼻梁、甜甜的笑。

  负责采编的是办公室的曾干事,我来当翻译,在采访当中要涉及老外的一些隐私,比如年龄、收入、婚姻状态,老外是不喜欢别人问这些问题的,不是特殊情况,如平时询问是表示对对方不尊重,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我知道老外们的习惯,所以我开口的第一句必说的Excuse me译为“不好意思”口语来交流的,但为了写报导又不得不问他们这些私人化的问题,我友好地向他们解释了一下,还好他们都属于通情达理的人,不太介意,都一一回答我想问的问题,从交谈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都末婚,一个27岁,一个30岁,从事老师的职业,他们一年里是上半年班,然后半年就出去旅游,从国内玩到国外,很懂得享受生活。也了解到他们国内已经是广泛普及运用因特网,他们可以在网上听课、听音乐、开会、聊天、购物等等,已经是生活不可分缺少的一部分,因特网给他们生活带来无限的便利,联想到我们国家和丹麦比对,距离还是有点大的,可以说是因特网的广泛运用是滞后了十来年。

  我临时光荣的当一回翻译官,采访时间大约有四十来分钟,曾干事写了一篇快讯为《丹麦青年在永安》,并在《福建邮电报》和《中国邮电报》连续被报道,我也成了单位的小红人,但我知道我的英语水平和专业人士来比还是有差距的,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这和我临场发挥和平时的英语功底是分不开的,说的也奇怪在平时很少用的词汇在当时翻译需要时,会不知不觉的快速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佩服自己。

  给丹麦青年当翻译的经历非常有趣,在翻译过程中,我与丹麦青年进行了浅显的交流,初步了解了他们对文化、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个性自由化,工作和生活区分得很开,工作时就认真工作,业余生活就很干脆的享受个人业余时间,不喜欢没预约被人打扰。

  通过当一回翻译,我深知自己的语言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还不错,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和合作。在因特网营业部给丹麦青年当翻译的经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和经验,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让我懂得重视并巩固擅长的知识及技能,对边缘化的知识更应该与时俱进的学习,最后用一句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