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起床,妻说:她最近有点内热,想趁着四月春气正盛,采些蒲公英,熬水喝,以消解内热。
好的!我今天正好有空闲,咱们骑着行远一点,多享受一下春光。城郊附近的蒲公英恐怕早被人采完了!我点头应道。
确实的,我发现,这两年,田间地头、沿河两岸附近的蒲公英越来越少!尤其去冬今春,雨水稀少,很少见到!妻附和道。
随着中医养生的流行和中医文化的传播,以及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罗大众对中草药的认识逐渐提高,许多草本植物性状被了解,特别是一些药食两用草本植物进入大众视野,它们免不了被人采挖的命运,这类草本的数量日渐减少,蒲公英也不例外。
晨雾才散,吃过早饭的我们,便骑上自行车,带着采挖工具和方便食品向郊外的田野行去。来到田间,便发现田埂边已有几棵蒲公英已举着绒绒的白伞。印象中这些贴着地皮生长的植物,总在乍暖还寒的四月突然占领整个春天,田埂上,沟渠边,它们的叶片像绿色的手掌,边缘布满细密的锯齿,清晨的露水凝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然而今天这样的场景似乎很难见到了。
小时候,母亲总说清明前后的蒲公英最好。那时的叶子还未完全舒展,蜷缩成紧实的莲座状,用指甲轻轻一掐,断口处便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像植物的眼泪。我们挎着竹篮在野地里寻寻觅觅,指尖沾满青草的气息。这种带着苦味的野菜,在春日里最是鲜嫩,焯水后凉拌,或与豆腐同煮,清苦中带着回甘,仿佛把整个春天的气息都吃进了胃里。
春和日暖,柔风宜人,不觉已至中午。于是,寻找一片阴凉,拿出准备好的食物,在春绿一片的原野里,享受美食。
享受美食的时候,看着方便袋中不多的蒲公英,妻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这种草为啥叫“蒲公英”吗?
当然知道,于是便把自己在学生时代看过的一片民间文学故事讲给了她听。
美食饱餐之后,再歇息一会儿,我又踏上了寻找蒲公英之旅。
行走间,突然在一片荒废的工地上,在乱石杂草之间,一棵棵蒲公英跳入眼帘,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蒲公英上,金黄的小花渐渐变成白色的绒球。附近还有几个孩童在玩,有的孩子正用手掌拖着蒲公英的种子鼓起腮帮子吹散它们,然后看着轻盈的种子乘着风飞向远方。蒲公英的种子这些看似柔弱的绒毛,实则藏着惊人的生命力。无论落在贫瘠的山石缝隙,还是肥沃的田间地头,它们都能扎根生长,并且连绵不绝。待到春来,用一抹抹绿意妆点春天。当轻风拂过原野,蒲公英会送来淡淡的清香。望远处,还有几个孩童仍在追逐着那些白色的小伞,清脆的笑声回荡在春日的天空下。
夕阳西下,暮色中的蒲公英收起了白伞,叶片微微蜷缩,仿佛在积蓄明日绽放的力量。我忽然懂得,这小小的植物教给我们的,不仅是药食两用的智慧,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存哲学。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或许也该学学蒲公英的坚韧,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行,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
残阳渐渐坠向一片黛色暮林,我们也各自采挖了一方便袋蒲公英,于是怀着一点对春野的留恋,披着满天的彩霞,行向归家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