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与往年都不一般,首先我们全家去江南过春节了,也是我五十年之后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高原,离开生我养我之地在异乡过年。
这里一派生机盎然,满眼绿色。梅花粉的、白的相继开放了,路边芒果李子也有纽扣大了,一串串结了很多碧绿的果实,顺手摘一串带回家让女儿看看。
正月初一想把看到的景致记下来,无意间看到本子后面有"海东市乐都区上寨印刷厂承印"字样,一下子唤起了我的思乡情愫。不论走到哪里,还是忘不了家乡的人和事。这个印刷厂,在记忆当中就已经有了,主要印刷学生的作业本,座落在村上的中心地带,大门朝西,有大大的两扇大铁门。从外边看一目了然,只一排八九间的大红瓦房,最东边是村上的幼儿园,有民办老师任教,可是我却没上过幼儿园,我们玩着玩着不经意间就上了小学了。放学后经过印刷厂想去看看门却锁着。
这是村上唯一的一个厂,刚开始是村上的,是生产队的,有四五个人在工作着,看来效益还是不错的,一直干到了现在。
从一开始大队经营到改革开放后由王家人承包了。
王家是从高庙搬迁到村上的外来人,又娶了本村的女儿,我们都是一排的邻居。过了几年又在印刷厂旁边开了一个小卖部。主要卖生活用品:如啤酒、香槟、天河洗衣粉、洋火、洋糖....…洋糖我们最爱买,一角钱买来好几个,还特别甜,把糖纸保存下来用。我们悄悄长大,老辈人们慢慢变老了。
印刷厂姑奶奶们挣了钱,他们家也是最先富起来的人家。重修了小而旧的房子,相继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出嫁了两个女儿,可女儿们还是来此工作。他们是懂得抓住商业机会的最先一代人。
不过钱也带来了烦恼,大儿子三娶三离(如今去逝几年了),接着就小女儿又离又嫁的,只有大女儿没有被折腾,其余的都不省心。
他们的父亲也是创始人,刚过完六十一大寿没几年就走了。
由于要重新修铁路和民小公路,所以印刷厂和大多数人家的庄廓都被搬迁了。印刷厂被搬到县城里去了,
从此村上就再也没有印刷厂的影子了,不过中小学生用的本子依然还在用。印刷厂又在别地落地生根了,只是厂名没有变,依旧用村上的名字。
一直用到现在的本子,质量一定也好,只是不看背面,我们却都忘记了村上的印刷厂,还好这是家乡的礼物,家乡的物件,带到异乡让我怀念印刷厂,像又看到了年迈的姑奶奶一样。村里老人们去逝之后的乱纸屑在路上再也看不见了。
也许小一辈的人还不知道我村有个印刷厂,印刷厂没让村子出名,而让村子出名的是梨花节。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变成人们热知的文化艺术节,让更多的游人知道不光有梨花节,还有许多的农产品走上了省城,乃至外省市的餐桌。僻如辣椒,双膜洋玉, 豇豆,大包菜等等,利用自然优势,政府帮忙建起了大拱棚,每家都有一两个蔬菜大棚,还有两家收购蔬菜的基地,每天都有新鲜的蔬菜运出,农民的积极性更高了,就连我母亲也种了不少,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干呢?现在二层楼房比比皆是,乡村水泥路畅通了,三轮电动车在地头不断地运输着,幸福的人们都笑逐颜开,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