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有色的,春天亦是有味的。
——题记
荠 菜
早春三月,微风拂,柳枝摇,鸟儿唱,破土而出的新生命让人觉得欣喜,空气中弥漫着春的气息。正是挑野菜的好时节。
午后,换一身碎花小布裙,携一只竹篮,一把小铲刀,走出家门,奔向草绿花开的春天。田间,树林,溪水边,这边一株,那里一簇,多的是荠菜,真让人惊喜,不知道先从哪一棵挖才好。不远处有农妇蹲着身子,低头挖荠菜。我望着,笑了。这个时候,有春风暖,有柳如烟,有野菜香,准不会让你失望。
你若细看,生长在不同位置的荠菜,色泽上还有些不同。长在草丛中的荠菜,绿中泛灰,叶子边缘呈锯齿状。而水溪边的荠菜则是绿盈盈的,轻轻一掐叶子,汁液濡染指尖,仿佛把蓄积了一冬的绿迸发出来。
荠菜古称“护生草”,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苏轼亦称“荠菜是天然之物,虽小甘于无味,而有味外之美”。荠菜虽是野菜,却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它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各种无机盐,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荠菜许是野菜里冒头最早的,在忽冷忽热的初春季节,它就急急地钻出土来,等到一场春雨后,那就更加一发不可收,在春风里舒展开来,欣欣向荣的样子。读过很多咏荠的诗词,印象最深的,有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和白居易的“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穿行于山野田间,不消一个时辰,鲜嫩的荠菜就挖了一竹篮,满心欢喜提着一篮春色回家去。回到家中,在门前的小池塘里把荠菜根上的泥土洗净,待泥土洗净后,将荠菜放凉水里泡一泡,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就可以做各种美味的菜品啦。
诗经里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自古中国人就有食荠菜的习俗。唐代,人们用荠菜做馅包春饼,直到现在,北方人还用它来包春卷,老人说,吃了它,春天也就到了。南方人则喜欢把荠菜细细切碎,和时令春笋一起炒,或者再扔一把年糕,吃起来绝对是美味。
先做一道色泽鲜艳、味道鲜美、香气四溢的凉拌荠菜。凉拌荠菜佐料的搭配很有讲究,最好不放葱、姜、料酒,这些调味品会破坏荠菜本身特有的清香味儿,而生抽、白醋、麻油、盐和白糖一样不能少。将拌好的荠菜装在一只纯白镶金边的瓷盘里,再用几粒色泽鲜艳的车厘子或圣女果做点缀,色香味俱全。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荠菜饺子口感清香,不仅味美,营养也极丰富。洗净的荠菜过沸水烫一下捞出,攥干水分后切碎,剁肉馅儿、葱、姜,加入生抽、老抽、适量精盐、香油搅拌均匀即成馅。荠菜饺子馅定要配上肥瘦相间的猪肉,这样,不仅不会觉得油腻,野菜的清香反而提升了肉香。不喜欢吃肉的人也保你能吃上一大盘荠菜肉的饺子。打开电脑,耳畔是散发着青春气息的《春之声圆舞曲》,屋外春和景明,屋内春色缭绕。几盏茶的功夫,荠菜饺子就包满两簸箕。煮熟了,尝一口,果真是春天里第一野味鲜菜。荠菜还可以做荠菜煎饼,荠菜圆子,煲汤,小炒,亦清香可口,美味诱人。
过去,人们挖野菜是度荒充饥,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鲜了。
槐 花
一入四月,园子里的杏花、桃花、李花都收起了阵势,它们约好了似的,排山倒海的来,悄然无息的去。落了一场急雨,撑一把油纸伞,独自穿行在花树下,看花瓣在雨中飘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习惯了用一颗平常心,接受大自然的花开花落。
雨后,驱车沿一条山间小路,慢慢向前开,路曲曲弯弯,两旁菜花渐谢,麦苗茁壮。路旁零星住着几户人家,白墙青瓦。在村口,遇见一棵大树,树冠阔大,上面披挂着一串串白色花穗,层层复层层,如玉般晶莹,脱尘出俗。一股清香袭来,原是槐花开了。问农妇“槐花都开了?”“开了有些时日了,每天都有许多蜜蜂忙着采蜜呐。”村民们每日能听着山风,与几树槐花为邻,真是让人羡慕。
槐花开在四月,乡间多的是一棵又一棵的槐树。儿时,家家门前种槐,塘埂沟渠边亦生槐。那时生活匮乏,少有零食,到了开花季,小伙伴们就把槐花当小食,吃到嘴里,甜丝丝的。记得村头牛背塘埂两边生了许多槐树,树干低矮,枝头挂满花,胆小的我们喜欢在那里摘着吃,口袋也塞得鼓鼓的。胆大的干脆爬上屋后大槐树,坐在枝干上,两条腿还不停荡悠,吓得喜鹊从纷纷窝里飞出来。洋槐长刺,动作毛糙的小伙伴常被刺扎。母亲有个绝活,谁不小心被刺扎了,都会来寻母亲“挑刺”,因母亲给人“挑刺”手轻,且极有耐心。也有带着竹竿的,提了篮子,一杆下去,树叶和槐花簌簌落下,手快眼疾的先抢到手,顾不上沾的泥土,直接塞嘴里。年幼的妹妹擅爬树,外号“小猴子”。那时候,只要家人找不到她,一准是爬到哪棵槐树上吃槐花。如今,每每家人聚会,说到这事,妹妹总叹道:那时怎么会有那么的胆子,现在就连学开车都不敢呐。妹妹的眼里蓄满温情,我想,那里一定藏着一朵槐花的美丽。
能干的小媳妇会把槐花洗净,从鸡窝里抓两只刚下的蛋,敲碎了和槐花搅拌在一起,做槐花蒸蛋。蒸熟了,膏状的蛋液里嵌着朵朵槐花,黄的黄,白的白,被孩子们舀着拌饭吃,连蒸蛋的大碗也用米饭抹一抹,不带留一点汤汁的。亦有把槐花凉拌着吃的,拍点葱蒜、淋点香油,喷喷香。英子妈手巧,会变着花样吃槐花。把槐花和小麦面和在一起,放点稀罕的白糖,压成大小均匀的槐花面饼,再放到油锅里煎,一个村子都能闻到香。一群孩子叽叽喳喳蹲在门口,等着吃槐花煎饼,那情景,真叫人怀念的很。清苦的日子,因有了槐花而变得香甜有味。
在今人看来,将洋槐花入菜已是常事,诸如“槐花清蒸鱼”“槐花丸子汤”“槐花饺子”“槐花酱”。槐花蜜还能起到催眠作用,常吃能改善人的情绪,达到宁心安神之效果,槐花真是全身都是宝。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有人说,喜欢在一所宅院里,一棵槐树下,木桌竹凳,看槐花纷纷,清风翻书,落花成签,随手拂去肩头的花瓣,便自有了浮生光阴的悠闲时光。终究抗拒不了一树槐花的素净,去年移植了几株种在小院一角,现已挂了一树的洁白。每日总要呆呆看上一眼,心里也“嘭嘭”开出花来。
听老人说“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槐花有着吉祥的寓意,古人多用来祈求安家保宅,多福多寿。想起村头二奶奶,二奶奶常坐在槐树下,哼唱着“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姑娘都来了,我家姑娘还没来。说着说着人来了,骑着驴,打着伞,抱着孩子挽着纂儿。”村里人知道,那是二奶奶想念远嫁的女儿了。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环境也好了很多,公园、小区里种植许多景观树,错落有致,实在好看,却少见槐树的影踪,倒觉得少了些许天然之趣。
青 团
抬眼是绿,低头是绿。
绿的广阔,绿的无边无际。四月的你,我,是被绿包裹着的。走在绿里,你的脚步会不由自主的放慢,人也被染绿了。就连狗儿也被染绿,打个滚,雪白的脖颈就箍上了绿项圈。蹲下来与眼前的一抹绿对视,忽的心生感动,湿了眼眶。在某个春日,醉了,在纯粹的未然杂陈的绿前。
门前池塘边杂草葳蕤,树木葱茏,一池水绿汪汪的,每日都忍不住上前,掬起一捧绿,凑近了闻,似有香气溢出。是绿的味道啊。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清明时节,艾蒿长得盛,屋西侧亦长了一大片。下班后采一把青绿的艾蒿,洗净,碾碎,挤汁,将绿汁揉进糯米粉,搓成一个个青溜溜的小面团,在团子内包黑芝麻,包红豆沙,再放进蒸笼里蒸,蒸汽袅袅升腾,一屋子弥漫的亦是绿的味道。一口下去,又软又糯,好滋味就在舌尖上缠绵。自此,一个春天都是香香甜甜的。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文中的青草就是指艾蒿吧。
那年去江南小镇,在街角遇见做青团子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人结实,女人清秀。女人挽着高高的发髻,衣衫素净,看得出年轻时是个美人。买了边吃边聊,他家祖上就是做青团子的,一直到他们这一代还在做,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已在城里工作,也请他俩到城里享享清福,夫妻二人不舍丢下这门手艺,女人说:几十年了,每天闻着艾蒿的味道,都习惯了。这双手啊,一天不团几个青团,浑身不自在的。
这样的青团,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