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翻译冬天(散文)

作者:莉莉   发表于:
浏览:98次    字数:1416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148篇, 月稿:0

  大自然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每个季节和节气里,有时明朗,有时隐晦,就像一首首抒情诗,只有懂诗的人才能心领神会,物我合一。诸如风雨雷电、蚂蚁搬家、大雁南迁、燕子低飞等,人们领悟到这种语言的妙处,常常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编成农谚:“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久晴雀吵雨,久雨雀吵晴”等;或者形成概念,化成数字和符号,进而又回归实践。

  窗外正是寒风呼啸,万木凋零,一派肃杀的景象;阳光与雪进行角逐,唱着对台戏,让人自然想起冬的语言。冬的语言是深沉的,没有华丽的喧嚣,没有刻意的遮掩,没有矫情的张扬,在岁月的厚书里默默积淀,在冷却中孕育着生机。那么,就让我用一支拙笔,试着翻译一下冬天吧。

  先从落叶译起。落叶虽然始于秋季,却在严冬归于沉寂。轻盈、薄脆,风起乱舞,雪落成泥,译为“飘零成殇”倒也可以。就那样零落在街前屋后、田间地头、山腰河畔,枯萎、无助、凄凉,使人自然想起“飘零似客心”的诗句,平添游子之悲。其实真正的叶落归根是在冬季,这既是叶们的盛大谢幕,又是对季节残痕的追忆和怀念。

  落叶的母体——树木从热闹喧嚣变得冷清萧条,真可谓“繁华落尽见真淳”。深冬时节,放眼望去,除了几种常青的树木点缀些微绿意,大部分树木已披上灰黄的色彩,赤身裸体,魁梧的更显魁梧,纤瘦的更觉纤瘦。倘若是晴天,湛蓝的天幕下,一群、一排或一棵树木那简约的美,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阴天或雾霾天,树木若隐若现,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傍晚上灯的时候,树木闪着幽灵般的光芒,让人不敢随意在树下走动;如果有冻雨或冰霜,树上结上了一层琉璃,蠕动着白色的绒毛,倒真像大自然饲养的宠物了;当然更妙的是雪天,天地被黑白色调霸占,雪地上一位红衣女郎,在玉树琼枝的映衬下轻移莲步,款款而行,更容易引起一种风花雪月的联想。

  冬天的山水,译为“山寒水瘦”如何?我是北方人,习惯用北方的眼光看待冬天。“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气势是让人敬服的,我所处的山村却是小家碧玉型。冬天的山像一幅凝重的画,多了一些粗糙,少了一些清润,连山石也似乎变得荒寒而硬冷;而水呢,小河里是“幽咽泉流冰下难”,池塘一片冰,一片水,极少见鱼和蛙的活动,池水似乎更觉清澈。以前,冬天结冰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乐园,溜冰、打雪仗、敲冰窟窿,听大人讲狼学钓鱼被冰冻住扯断尾巴的故事,冬天在孩子们的眼里无疑就是一首《冰雪之恋》的童话。近些年,由于温室效应,池水结冰很难见到了,孩子们只能躲在屋里拨弄手机,“冰雪之恋”再也无从谈起。

  雪是冬天的主旋律,是冬天写给人间的一首诗,是艺术家经久不变的素材。一场大雪,可以使人忘却尘世的浮躁与喧嚣,归于恬淡和纯净。一派粉妆玉砌的世界,有一种含蓄的美,怪不得把聪明人称为“冰雪聪明”。翻译雪,你要兼顾她的纯之美、淡之韵、柔之灵,在冰魂雪魄上下功夫,由此可以想到“雨的精魂”;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春天的使节”,要化入春泥,孕育无边的春色,倒也恰当。今年冬季偏偏无雪,人们一直在等,希望欣赏到雪的凄美,领略到雪的浪漫。说真的,没有雪,人们又到哪里去寻找冬的韵味呢?

  至于那些躲藏起来冬眠的动物,完全可以用“蛰伏待机”来形容。古诗中写雪和梅的佳句不胜枚举,偏偏缺乏“冬眠”,看来人们也不愿打扰动物的好梦啊!

  冬的语言博大精深,岂是我这点蹩脚的翻译能够涵盖的?只想把清纯如婴的一串呢喃,泼洒在文字的墨香里。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散文冬天翻译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